“向”的“时―空”词义系统跨语言共性的认知阐释

时间:2022-10-13 09:46:01

“向”的“时―空”词义系统跨语言共性的认知阐释

摘要:在汉语史上,“向”经历了“名词>动词>介词>副词”的词性变化以及“物体>行为>空间>时间”的语义扩展。在“向”的语法化过程中,认知因素的介入在“向”的词义由空间向时间领域隐喻映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句法位置、词义复杂程度、语法化过程以及来源等四个角度,介词“向”与其他多种语言中的“向格”形式相类似,具有跨语言普遍性和类型学的意义,也体现着人类基本的时空认知规律。

关键词:向;向格;时空隐喻;时间副词;认知;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171-006

引 言

对时间、空间概念的感知是构成人类共同经验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空间概念是许多抽象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人类利用空间经验对“时间”进行思考以及概念化,是一条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认知规律,这一过程常常借助“隐喻”等手段得以实现。

在汉语史上,“向”先后演变出多种词性和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录了“向”的以下义项(1):

向1:(a)方向;(b)动对2着,特指脸或正面对着(跟“背”相对);(c)<书>将近,接近;(d)动偏袒;(e)介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或对象;(f)(Xiàng)名姓。

向2:(a)<书>从前;旧时;(b)副向来。

“向”的词义系统中存在着一个由“时-空”义所构成的词义子系统。现有研究在“向”由动词演变成为具有空间指示功能的介词这一过程上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对于介词、副词“向”的时间指示功能,以及时、空指示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则比较少。本文将从语法化、认知和跨语言对比的角度对“向”的“时-空”词义系统、“向”类空间词组的时间走向以及介词“向”与其他语言中“向格”形式的对比等问题进行考察。

一、“向”的空间义

“向”本来是名词。一种看法是,“向”的本义是“向北开的窗户”。《诗经・豳风・七月》有“穹室熏鼠,塞向户”一句,《毛传》释“向”为“北出牖。”《说文》亦作此解。马贝加(1999a)提出,处所介词“向”“显然不是从名词直接发展而来的”[1]43。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向北开的窗户”只是“向”在特定语境下的随文释义,主张“向”之本义应该是“窗户”。滕志贤(2000b)指出,早期字书如《玉篇》、《广雅》中,“向”、“窗”、“牖”之间是可以互训的,“向”并无明确方向性。[2]又据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根据古代建筑“前堂后室”的特点,“向”如果是“后窗”,则必定有朝向。

Heine(1991a)等人提出了“范畴隐喻(categorical metaphors)”概念,不同范畴之间由于相关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一个隐喻的提取序列:

PERSON>OBJECT>ACTIVITY>SPACE>TIME>QUALITY[3]

即:人 > 物体 > 行为 > 空间 > 时间 > 性质

处于该序列左侧的范畴具有向其右侧范畴领域隐喻扩展的能力。汉语中名词“向”在“窗户”(“物体”范畴)这一基本词义的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朝着”等具有“行为”义的动词“向”的用法在先秦已经完成,是介词“向”的语法化来源。

据马贝加(1999a)等人的研究,汉代之前,动词“向”的两个主要义项是:(a)面对……(记为“向a”);(b)向……进军(记为“向b”)[1]43,主要出现在三种句式中:(A)N1+V1(向)+N2;(B)V1(向)+N1+而+V2+N2;(C)V1(向)+N1+V2+N2。

“向”进入连动结构中第一动词的位置,是其虚化为介词的第一步,进入无“而”连接的连动式是其进入“动―介”虚化的关键步骤。[4]动词“向”的抽象过程的完成,以及表方向的介词“向”的成型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1]45处于谓语动词前的介词“向”来源于“向a”,处于谓语动词后的介词“向”来源于“向b”,“由于在句法结构中出现别的表移动意义的动词和施事成分的扩展,两种‘向’的义素都抽象化了”[5]170。

介词“向”在南北朝至唐这段时期产生了内涵丰富的空间义,实现了范畴隐喻序列上“行为>空间”的隐喻扩展。马贝加(1999a)将具有空间指示功能的“向”分为五个小类(见表1)[6]45-47:

二、 “向”的时间义

(一) 时间介词“向”

介词“向”在汉代已有表达“临近点”意义的表时功能[6],例如:

(1)上素康壮无疾病,向晨欲起,因失音不能言,昼漏十刻而崩。(汉纪・成帝纪四)

(2)清晨插步摇,向晚解罗衣。(沈满愿・戏萧娘诗)

这种用法延续到近代汉语时期:

(3)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三国演义・四十八回)

“向”后面所支配的NP已不再是具体的处所,而是抽象的时间概念,削弱了“向”的运行义。由表1可知,处所介词“向”并没有产生表示“临近某处”的用法。因此我们认为,介词“向”表“临近点”的用法与“向b”直接相关。“向b”处于无“而”连动式第一动词的位置,是其虚化为介词的句法结构基础;“向……进军”这一具有位移特点的动词适于在依靠意向图示“路径”的映射域内被激活,同时得到“变化-运动”、“目的-目标”等相互关系的支持。由某一地点“接近”另一地点的空间属性,与时间域由某一时刻“接近”另一参照时刻的时间过程具有相似性。在这两种合力的作用下,促生了具有“临近点”这一概念的时间介词“向”。

此外,时间介词“向”在近代汉语时期具备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时点”的功能,该用法只见于唐五代[5]171,其来源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之处”的介词“向”,由空间上的处所义(犹“于”、“在”)映射出时间域上的时点关系,例如:

(4)日日拾薪于晚后,朝朝采果向斋前。(敦煌变文集)

(5)金牌上无名,直须向佛未出世时体会取。(祖堂集・卷十二)

(二) 时间副词“向”

在近代汉语时期,“向”还可以做表持续体概念的时间副词,犹“从来”、“自来”。例如:

(6)自小父母早亡,我向住在哥哥嫂嫂家里。(元曲选・杀狗劝夫)

(7)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二十八回)

这种用法的来源可能与表示“始发处或由来”的介词“向”有关。在近代汉语里,介词“向”与“自”、“从”的功能相似,都可表示方向、始发处或由来、所在处、经由等。而“自”、“从”也分别经历了向时间领域扩展的语法化历程,句式“自……以来”、“从……以来”分别演变而成了复音时间副词“自来”、“从来”[7]111-114,空间上由“始发处”到说话地点的空间区间,“映射出时间域上的时段关系”[8],激活了持续体的时体概念。自汉代起,“向”的词义系统中已经包含了时间概念,“持续体”的时间概念要求时间的匀质状态,不强调某一具体参照时刻。因此,在词义聚合关系的影响下,当“持续体”的时间概念进入“向”的词义系统之后,“向”后的具体参照时刻必须脱落(如例6、7),“向”和其后动词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向”类词组的时间走向

在汉语史上,一些原先表示空间概念的“向”类词组逐渐演变出表达时间概念的功能,凝固为一个具有时间义的复音时间副词,有些词沿用至今。

(一)“向前”和“向后”

“向前”本是一个表示方位、方向的词组,例如:

(8)忽起向前去,本不是吾宅。(王梵志诗校注・卷二・身如大店家)

唐以后,“向前”逐渐发展为具有两种时间指示功能的时间副词:第一,“向前”可以表达一般基点前时的时制概念,犹“以前”。这种用法汉代已经出现,近代汉语时期仍沿用[7]47,例如:

(9)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张安石・苦别)

(10)我向前在一老宿处,有个师僧同过夏。(祖堂集・卷六)

第二,“向前”可以表达一般基点后时的时制概念,例如:

(11)苦至向前二三月后,旧谷已尽,新麦未熟,民间必转更饥乏。(司马光奏议・卷二十八・乞不添屯军马)

为什么表示空间概念的词组“向前”会投射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时间义呢?这可能与汉语水平维度的空间参照策略有关。意象图式“前-后”所激活的“水平维度的空间表达常常产生歧义……歧义主要是由参照策略(reference strategy)的不同造成的”[9]120。Clark(1973)等人将英语水平维度的空间表达分为内在的(或“参照物内在的 inherent”、“非指示的 non-deictic”)空间参照系统(intrinsic system)和指示的(或“自我中心的egocentric”、“相对的 relative”)空间参照系统(deictic system)。[10]同样,在汉语水平维度的空间表达上也有类似的两种参照框架。参照框架和策略的不同,将导致我们选择不同的空间概念来对同一时间关系进行陈述。郭锐(2008)对母语为汉语者进行调查后发现,汉语“前-后”表达的参照策略在个体间的差异较大,“顺向投射策略”和“镜像投射策略”都可能被选来表达空间上的“前-后”位置关系[9]131。因此,当空间概念“向前”经由隐喻而向时间领域投射时可能会产生歧义。在汉语、英语这两种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中,确乎有两套相反的体系来表达时间。例如英语既用“ahead of (在……之前)”表示未来时间(In the weeks ahead of us,在未来几周),也用“preceding(前面的)”表示过去时间(In the preceding weeks,在过去几周)[11]41;在汉语里,我们用“前”来表达过去(“很久以前就来过”),也用“前”表达未来时间(“人得往前看”)。Lakoff和Johson(1980)给出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12)We are looking ahead to the following weeks.[11]41

我们在看前面后面的星期。

我们正在展望未来几周。

在这里“前”、“后”都用来表达未来时间。例(11)也与之类似,在“向前二三月后”这一表达中,“前”、“后”都表达未来时间。我们利用“自我在动(ego-moving)”和“时间在动(time-moving)”两套隐喻方式来认知时间。在“自我在动”隐喻模式下,观察者沿时轴前进,未来时间在“前”,过去时间在“后”;在“时间在动”隐喻模式下,时间面向观察者前进,犹如一个与观察者相向而行的物体,先经过观察者的时间(过去时间)在“前”,后经过观察者的时间(未来时间)在“后”。汉语空间词组“向前”的两种时间走向正体现了这样的认知规律。

在近代汉语时期,时间副词“向后”没有体现出这样的歧义,与“向前”在同一时期的词义演变并不对称。唐以后,“向后”可以作表示远基点后时概念的时制副词,犹“以后”、“往后”。例如:

(13)汝向后不得怪著我。(祖堂集・卷六)

(14)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西游记・第一回)

吕叔湘先生指出,汉语里有许多“不对称现象”,“‘前’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后’只能指未来,不能指过去”[12]182。在汉语史上有大量的例子体现了这种不对称性。但在现代汉语里,事实并不如此,例如:

(15)成功的人士总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蔡淑美(2012)统计了“介词+前/后+V/VP”在“自我在动”(视角一)和“时间在动”(视角二)两种不同的视角下表示过去、未来的情况,在该研究所涉及的语料范围内,“介词+前+V/VP”在视角一的参照策略下“表未来”的指向性更为明显(2670例),“介词+后+V/VP”在该视角下“表未来”的指向性较弱(65例);而在视角二的参照策略下,“介词+前+V/VP”有36例具有“表过去”的指向性,有128例的“介词+后+V/VP”具有“表未来”的指向性。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里,“向后”也同时具有表过去和表未来两种时间指向功能,“向前”、“向后”的时间指向功能露出了由“不对称对称”发展的端倪。

(二)“一向”和“向来”

“一向”本义是朝着一个目标或方向,是表示空间概念的词组,例如:

(16)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孙子・九地)

(17)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丛。(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到了唐代,“一向”具有了表达时间概念的功能。可以做名词,犹“一晌、片刻”,指很短的一段时间,例如:

(18)伤时惜别心交加,支颐一向千咨嗟。(韩・寄友人)

可以做时间副词,表达“持续体”的时体概念,犹“从来”、“自来”,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从过去某一时间到参照时刻为止没有改变,例如:

(19)一向石门里,任君春草深。(王维・燕子龛禅师)

(20)经济那边陈宅房子,一向教他母舅张团练看守居住。(金瓶梅・八十五回)

或犹“一直”,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没有改变。例如:

(21)今人读书,多是从头一向看到尾。(朱子语类・卷一二)

近代汉语里的“一向”也常和近指代词“这”连用,表示“过去的一段时间”,例如:

(22)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西游记・第二回)

(23)好快,断七过了,这一向又早百日来。(金瓶梅・七十三回)

“一向”做时间名词表“一晌、片刻”可能与“向”假借做“凇庇泄亍!端滴摹罚骸冢不久也。”段注曰:“士相礼曰:谡呶嶙尤枋鼓骋,请还贽於将命者。注云:冢曩也。按:礼注谧只蜃鬣l,今人语曰向年、向r。向者即谧忠病S衷灰簧危曰半晌。皆是谧种俗。”

时间副词“一向”表示“朝着一个目标或方向”而不改变,体现着一种空间区间内的均匀状态,这一空间属性直接映射到时间域,激活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不变”的时体特征。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向来,指示时间之辞;有指从前者,有指近来者,有指即时者。”“向来”指示的时间概念有三种:第一种用法,犹“刚”、“刚才”,可以表达近基点前时的时制概念,这种用法晋代已有,元代以后消失,例如:

(24)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25)向来所议,于我三人,甚适本至,然莫埋没石头宗枝也无?(祖堂集・卷五)

第二种用法,犹“即刻”、“立即”,可以表达立即基点后时的时制概念。这种用法大概产生于唐代,例如:

(26)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工部集・谒先生庙)

第三种用法,犹“从来”、“自来”等,可以表达持续体的时体概念。前面说过,在近代汉语时期,介词“向”和“从、自”是同义词,“从来”和“自来”都成为了具有表达持续体概念的时间副词,“向来”在词类聚合作用的影响下在唐代产生了类似的用法,并沿用至今,但在近代汉语时期还不常见,例如:

(27)自称向来有力,祈钱十万。(朝野佥载・卷六)

(28)第三件,你娘向来没有身孕,如今他怎生便有了?(金瓶梅・六十四回)

从构词的角度来看,“向”和词缀“来”的结合是“向”的时间指示功能的进一步扩展,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向来”的三种时间指示功能当中,第一、三种用法与时空映射有关,第一种用法的来源与动词 “向”表“接近、靠近”的用法有关,第三种用法的来源与时间副词“向”表持续体的用法相同。而第二种用法的来源,可能是受到了“凇北怼安痪谩钡挠跋臁

四、介词“向”与“向格”的跨语言比较

陈昌来(2002)指出,当有多个句法成分出现在动词周围时,关系较为密切的成分(如施事、受事)“倾向于采用无标记的形式出现”,关系较为疏远的成分(如工具、处所、时间、依凭、关涉对象、目的、原因等)“倾向于采用有标记的形式出现”,在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中,这些“标记”常以“格”形态显示,而在汉语等缺乏形态变化和形态标记的语言中,多采用介词的形式来显示某成分与动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 。[14]22-23

Blake(1930)等人提出,如果将“格”视为一种“含义明确的”、“处于底层的语法-语义关系”,而以“格”的形式来指称语言中“某种格的关系的表现形式”,那么无论是否“表现为附加在体词上的词缀”,“格”都可以进行跨语言的比较。也就是说,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以表达各种“格关系”的标记系统。[15]

我们发现,汉语史上介引方向、处所、对象、时间等成分的介词“向”,同一些语言中的“向格(allative case)”形式具有相似之处。不少语言学家已经看到了汉语中前置词的格标记功能,例如Li和Thompson(1981)认为,语序和前置词是汉语的两个格标记手段。[16]而Starosta(1985)采用“词格语法(lexicase grammar)”对汉语中的格标记进行了分析,指出汉语中的前置词是“方位性格标记”,是表示格关系的常用手段之一。[17]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将介词“向”看做是汉语中表达向格意义的形式之一也未尝不可。(2)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介词“向”与其他语言中的“向格”形式相似:

第一,从句法位置来看,有些语言用前置词表达向格关系,如德语(zu)和阿尔巴尼亚语(p?r)。这与汉语中表方向、方位关系的介词“向”一致.

第二,从语义的复杂程度来看,介词“向”和许多语言中的向格形式一样,并不是单纯指示“方向”的成分,而可能兼表向格、位置格(locative case)、离格(ablative case)、与格(dative case)等关系意义。(3)例如现代维吾尔语中的四种向格标记(-κа/-qа,-gε/kε)有趋向、目的、对象、主体、时间、状态、手段、允让和空间等九种意义(4);汉语介词“向”也具有表示方向及各种空间义,引介目的、对象、主体、时间等功能。

第三,从语法化过程来看,介词“向”与许多语言中的向格形式都演化出了表达或引导时间成分的用法。根据Heine和Kuteva(2002,2012)等人的考察,向格形式演化出表达(抽象)时间概念的用法,可能是一条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语法化路径:

(29)德语 zu,向格前置词>时间前置词。

(30)阿尔巴尼亚语 p?r:“到”,方向前置词>“在……内”、“在……之内”,时间前置词。

(31)莱兹金语z:“到”,方向标记(名词性后缀)>时间标记。[18]46-47

第四,从来源的角度来看,介词“向”的来源是动词“向”,与埃维语、沙姆语、阿尼语等语言中的向格形式的来源相似,可以概括为“带有某种显著语义特征的过程动词语法化形成表达格关系的语法标记” [18]218-219。从“过程动词―向格―时间”可能是一条完整的语法化轨迹,空间概念(包括空间移动)是形成时间表达的结构平台。

因此,汉语中介词“向”的诸多句法-语义功能以及语法化轨迹,可能有着更稳定、广泛的经验和认知来源。这些反复出现于不同语言中的语法化路径及其后的语法化机制,“是人类语言‘历时共性(diachronic universals)’的体现……是形成人类语言‘共时共性synchronic universals)’的直接原因,因而是人类语言中真正的共性。”[19]

结 语

在汉语史上,“向”的“时-空”义项的获得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这段时间。就语法化过程来看,“向”的词性经历了由“名词>动词>介词>副词”的变化,其语义的变化轨迹可以大体概括为“物体>行为>空间>时间”。其中,从表空间概念的介词“向”到表时间概念的副词“向”,以及从具有空间指向功能的“向”类词组到具有时间指向功能的“向”类时间副词的发展演变,既体现着汉语词汇发展的基本特征,也体现着认知等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介入。

经过历时考察和跨语言对比,我们发现,“向”的介化结果使其具有了承载“向格”的范畴意义的能力,其语法化来源以及向时间领域映射扩展的能力,也带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使这一问题具有了语言共性和类型学的意义,关系到人类基本的时空认知规律以及时空参照方式等问题。我们分别从句法位置、词义复杂程度、语法化过程以及来源四个角度对比了汉语中的介词“向”与其他语言中“向格”形式的相似之处,初步验证了它们的共性所在。

注释:

(1)本文所列“向”的义项及书写体例,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424-1425页。

(2)在汉语史上,介词“向”还有一些同义词,例如“从”、“自”、“朝”等,这些介词都多少表达出了“向格”意义。这可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比对的句法语义集合。

(3)实际上,这些复杂的语义关系体现着“向格”的语法化程度,以及“向格”与其他格意义的关系。

(4)见杨承兴《现代维吾尔语语法》,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转引自安占峰、杨《汉族学生维吾尔语学习中“向格”的偏误分析》,《语言与翻译(汉文)》,2010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马贝加.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J].语文研究,1999,(1):43-47.

[2]滕志贤.“向”字本义考――兼论训诂与字义[J].辞书研究,2000,(2):143-147.

[3]Bernd Heine,Ulrike Clufdi,Friederike H?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1:48.

[4]张成进.汉语表方向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动因[J].江淮论坛,2009,(6):168-174.

[5]蒋绍愚,曹广顺,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5.

[7]张.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魏本力.地点介词短语的时间变体功能[J].外语学刊,2006,(1):34-37.

[9]郭锐.空间参照理论与汉语方位表达参照策略研究[C].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0-135.

[10]Clark,H.H.Space,time,semantics and child.In T.E.Moore(eds),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27-62.

[1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2]吕叔湘.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C]//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蔡淑美.现代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视角、认知机制及句法语义限制[C].当代语言学(第14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9-144.

[14]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Blake,Frank.A Semantic Analysis of Case[M].Curne Volume of Linguistic Studies,1930:34-49.

[16]Li,C.N.&Thompson,S.A.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81:19.

[17]Starosta,S.Mandarin case marking:A localistic lexicase analysis[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5:216-266.

[18]Bernd Heine&Tania Kuteva.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中译本《语法化的世界词库》.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9]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6):483-494.

上一篇:新三板陷“流动性”困局 下一篇:未来10年,楼市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