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动脉瘤的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

时间:2022-10-13 09:37:11

破裂动脉瘤的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出血原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3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良好24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治疗无效死亡2例。结论:破裂动脉瘤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护理的关键在于对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密切观测。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做到对病变的早发现,早处理,有效避免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从而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动脉瘤;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22-02

脑动脉瘤是因脑血管发生局部异常性病变所引发瘤样突起造成。多是由于颅内压升高或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存在先天性缺陷引发,脑动脉瘤的发展和发病与高血压、血管炎、脑动脉硬化等因素关系密切。动脉瘤破裂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出血后可使患者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并且患者再次发生出血的几率较大。一直以来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期治疗破裂脑动脉瘤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在住院患者等待最佳手术期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动脉瘤二次破裂,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或死亡[1]。可见,对破裂动脉瘤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和观察对于后期治疗及降低患者病死率意义重大。我院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共收治3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出血患者,现将其临床护理和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出血患者共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3.36±2.26)岁;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包括AcoA10例,PcoA12例,PI-CA4例,MCA8例,另有1例为眼动脉瘤;其首发症均表现为动脉瘤破裂并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30例有明显疼痛感;对所有患者采用Hnnt-Hess法进行分级,Ⅰ~Ⅴ级依次分别为4例、11例、14例、5例、1例。

1.2手术治疗采用翼点入路8例,Pool入路3例。共实施动脉瘤颈夹闭手术31例,其中,实施动脉瘤包裹术9例,单纯包裹术3例,载瘤动脉阻断术1例。

1.3护理

1.3.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内容主要包括[2]:①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根据患者的意识障碍状况对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对于处于重症期患者应对其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时时监测;②降低颅内压:药剂采用20%甘露醇进行静脉快速滴注,必要时给予静脉推注加速尿20mg,以补充血容量,降低颅内压,同时保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③低氧血症的改善:采用合适卧姿,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应及时将其鼻咽和口腔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吸出,并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对伴有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应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术,并利用呼吸机帮助其呼吸;④造影检查的注意事项:检查前4h禁止饮食,会备皮。术后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采取平卧姿势至少6h,局部砂袋压迫6h,确保患者8h内患侧肢体处于完全舒展状态,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处是否出现血肿或敷料渗出现象。⑤术前监测:手术实施前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肾、肝、肺等功能,并严格做出术前评估。

1.3.2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内容主要包括[3]:①对患者的心律、心率情况实施严密监测,当发生心律或心率异常时,应结合患者病情分析是否为中枢性原因,其中,中枢性心率变化的特点主要为突发性、无明显客观因素、无规律等,对药物作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发生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非中枢性心率变化通常可找出明显的客观影响因素,具有变化幅度小、缓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发生后应以原发病的控制和治疗为主。②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及血压:高血压征是引发术后二次出血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以降颅内压为主的降压措施,可给予适当降压药配合治疗,将血压稳定在稍高于正常水平(约70~90mmHg-120~140mmHg),以改善脑部灌流量,避免因血管痉挛造成脑灌注不足。还要对患者的呼吸节律及频率密切监测,及时吸出呼吸道异物,确保呼吸畅通,视情况可采取气管切开术或气管插管术。氧气吸入流量保持在2~4L/min,并维持大于95%的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可借助于呼吸机帮助其呼吸。要防止昏迷患者发生舌后坠,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套管内、创口处出血及皮下气肿、血肿等。定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③对患者泌尿系统的护理:术后留置导尿管,定时对患者膀胱进行每日1~2次的冲洗,观察并记录排尿量、尿液颜色、尿液性质,定时将尿管夹闭,长期留置患者应至少每周更换1次尿管。

本病在中医上破裂的多因为肝阳上亢,和情绪激动,争吵等有关系,所以应该保证患者情志舒畅,病房安静。

2 结果

治疗后对本组患者进行为期3月~2年的随访,35例中,良好24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治疗无效死亡2例。

3 讨论

对于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原因,目前报道的观点基本一致:术前麻醉时或手术开颅暴露动脉瘤前因颅内压的变化引起动脉瘤破裂;暴露动脉瘤后在解剖。瘤颈时牵拉动脉瘤可引起破裂;在夹闭动脉瘤或者调整动脉瘤夹时出现破裂。本组主要发生在解剖动脉瘤瘤颈及瘤体时,其次是牵拉脑组织、动脉瘤或夹闭调整动脉瘤时。我们体会,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关键在于尽量避免骚扰动脉瘤,术前腰穿持续引流以降颅压,术中充分打开蛛网膜下腔,尽量放出脑脊液以降低脑组织张力,以最小的牵拉获最满意的暴露。尽量采用锐性分离蛛网膜以减少牵拉血管及动脉瘤,在充分暴露载瘤动脉近、远端之前不急于解剖暴露瘤颈或瘤体,解剖瘤颈前临时阻断载瘤动脉近端和远端。术前DSA显示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之间关系不清,或巨大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暴露困难,术前需行同侧颈内动脉暴露准备,以便术中动脉瘤破裂时控制出血破裂动脉瘤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护理的关键在于对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密切观测。实施脑电图及颅内压等监测的过程中,要及时综合分析监测资料,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工作经验等综合能力,能够做到对病变的早发现,早处理,有效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从而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龚碧珍. 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6(07):165-166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下一篇:前置胎盘37例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