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企业病”诊治

时间:2022-10-13 09:06:03

12种“企业病”诊治

优秀企业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身,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问题提建议,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帮助,以此实现自我诊断。本文列举了我国企业诊断中常见12个“症状”,并试图开出“药方”。

对董事和高管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部分企业实质上是高管人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人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个别高管人员追逐自身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监事会行同虚设,有个人股的领导同时是国有股的产权代表;对董事会、监事会会议记录不够重视,董事、监事履职责任的可追溯性较差;有的董事长随意剥夺总经理的职权,董事会决议执行无督办制度;董事会篡夺股东会的权力,等等。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以及明确相互制衡关系的“基本法”。

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其一,要确立“高层基调”的引领作用,企业高层领导要树立诚信经营的企业伦理观,远离诱惑,平衡心理,有正确的个人价值取向;其二,董事、监事、总经理应各司其职,加强彼此间的沟通,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机构建设,增强监事会的监督力和履职能力;其三,明确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界限,强化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彻底改变“名义上实行公司制管理,实际由‘内部控制人’掌控”的局面,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其四,建立以完善的会议记录为基础的履职责任追溯制度,提高决策、监督的质量。

市场发展促使企业重视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3个配套指引亦对此进行规范。但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仍不断暴露出许多内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现在:流程不顺,岗责不清,人浮于事;没有稽核,没有授权,财悬于人;信息失真,保管失控,物离于财;无章可循,有禁不止,执行力差,等等。

具有特色、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首先,高层领导要充分重视,把它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良药来看待;其次,要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结合流程寻找控制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再次,控制措施要到位,特别是重大风险的防范,对重大风险还要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认真执行相互牵制制度,弥补关键岗位空缺,适当进行授权,并要按流程制定内部控制手册;最后,要加强业务稽核和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在投资管理方面,企业“盲目投资,重投轻管,投而不管”的毛病屡见不鲜。其结果,或是有的甚至受制于人,自己的权利无法保障;或是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投资长期无回报;或是同股不同权,国有股利益被动受损。

要加强投资管理,就要严格投资决策权限;对参股性投资要谨慎,防止“陪太子读书”;按时索要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定期调研和检查,特别是投资收益的收缴工作。

在国资管理方面,亦有一定对策。国有企业在变革中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保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要将被剥离资产收归本企业统管,杜绝账外国有资产;增加转制、改革、重组、调整的透明度;加强对投资收益、资金占用费及关联往来债权的清收工作。

供应链管理要求准时、质量保证和基于成本考虑的价值工程,松散式的管理不利于成本的控制。集中采购有利于增加采购方的谈判尺码,降低采购成本,防止暗箱操作,也是国际化大公司的通常做法。为此,要改变目前这种不透明、不集中的采购模式,全面实行集中采购。要提高采购环节的信息透明度,就要加强快ERP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规范采购流程和比选程序,加强对采购价格的监督,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的目的。

目前各企业大都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但实际运作中有的却出现3个致命的问题:一是预算严重脱离实际,偏差率奇高;二是浪费相当大,预算数额本身留有富余,没有认真考虑增收节支因素,执行预算时存在不用完吃亏的思想,甚至有的不惜拿假发票、垃圾业务充数抵账;三是对预算没有监督和考核,存在超预算、事后审批预算等问题,对瞎编预算、乱报费用等行为没有惩罚机制,而对预算执行好的部门也没有奖励。

全面预算管理应该是企业合理安排资源,实现企业目标、增加企业财富的有效手段。但有的企业操作上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甚至有时把它变成一些人铺张浪费用之掩人耳目的遮羞布。预算本质上不可能做到绝对精确,因此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必须辅以其他方式来完善它的不足,最好的实践就是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要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应当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及运行体制,完善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基础,合理预测销售量,实施更有效的弹性、滚动预算方式,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破除用预算代替成本控制思想,可按市场价格模拟标准成本进行控制,强化预算执行的控制力,改变以“不超预算”为目的的预算控制误区,杜绝浪费现象,节约每一分钱。

要时时牢记质量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法宝,绝对不能以任何理由来忽视质量,在国产化推进的过程中首先也要确保质量。售后服务是产品质量的延伸,应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真诚对人的服务态度,充足的配件供给。

企业不仅是一个盈利组织,也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成员。维护好客户的利益,才能使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不承担社会责任、缺乏伦理道德的企业一定会很快会被社会所淘汰。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完善售后服务,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的根基所在。

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有关权利义务必须要履行,属于法人代表的职权范围,没有经过一定授权而私自通过盖合同专用章的方式签订的合同,其产生的风险企业将无法控制,企业和法人代表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要严肃人名章的保管,严格控制合同专用章,对以前签订的合同进行清理,其中不按程序审批、有重大缺陷并导致企业发生重大损失的合同,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在正式签订合同前,必须要经过法务部的法律条文审核和审计部门价款的确认;法务部门应是合同管理的归口部门,所有合同必须编号、归档,要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利益。

上一篇:李东辉:“吉利沃尔沃”整合实践 下一篇:营改增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