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平安证券

时间:2022-10-13 07:46:14

抛弃平安证券

编者按:本刊在今年7月9日第28期刊发《平安证券不“平安”》一文,基于翔实的数据分析,指出平安证券在投行保荐项目上存在饥不择食的急功近利心态,以包装项目和高价发行为能事,并且项目质量较差,无论是项目被否的次数还是上市后破发的家数都居于行业前列。该文同时也提示投资者,应警惕由平安证券保荐承销的项目,以免造成投资损失。

时隔两月,平安证券保荐代表人出现离职潮,其间传递出的种种声音不断的在印证我们当初的分析――“谁也不知道平安证券包装的第二个胜景山河何时出现,但至少你可以避开平安证券的项目”。

不仅投资者在抛弃平安证券,中国平安集团以及大量保荐人员工也在抛弃平安证券。遗憾的是,在中国平安集团已经意识到平安证券模式的弊端之下“壮士扼腕”,一些券商却趁机大肆“收编”平安证券离职保荐人,接棒平安证券的老路,这对当下保荐人制度提出了挑战。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文豪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名句,其意指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八月十八日。

恰与钱塘江大潮同步,中国资本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另一壮观景象――“保荐人离职潮”和“保荐人更换潮”也在这一时间段内上演。

平安证券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几乎处于“发函发到手软”的境地,它向全国至少26家上市公司发去29封函件(详细情况参见表一),这些如雪片般飞往全国各地的函件,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紧急更换保荐代表人”。

有的上市公司更是哭笑不得:才刚刚上市不到两个月,就收到平安证券“更换保荐代表人”的函件,被告知公司的保荐代表人A“工作变动”,所以保荐代表人变更为B。但没过几天,保荐代表人B“屁股还没坐热”,又一个函件送到――对不起,保荐代表人B也“工作变动”了,现在您的保荐代表人变更为C。

事实上,平安证券投行团队短时间内的急剧人员变动已不是新闻,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保荐代表人成批出走,而外界仅零星的获知出现这一变动的原因更多集中在“薪酬”上,即投行部薪酬体系酝酿改革,奖金或将无法落实等等。这使得“保荐人变更潮”的出现看起来像是一个简单的“劳资关系问题”。

但本刊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薪酬“被降低”的说法仅仅是“保荐代表人变更潮”这一壮观景象的直观原因,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和精彩。

理解全部的情形需要从三个方向上着手,在这三个方向上,平安证券都处于“被抛弃”的地位:在资本市场的层面,投资者“抛弃”平安证券;在集团公司的层面,中国平安“抛弃”平安证券;在员工的层面,保荐代表人“抛弃”平安证券。

投资者“抛弃”平安证券

在正常情况下,证券公司担任IPO项目的保荐人,合理的向投资者传递项目的投资价值,指出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在询价的时候结合市场情况,制定较为合理的发行价,投资者通常会对这样的项目投“赞成”票,公司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概率极低。

而如果反向操作,保荐人刻意包装项目,向投资者传递的项目投资价值被人为“美化”,并且隐藏项目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并在询价阶段尽可能拔高发行价,至投资者通过实际业绩表现等方面意识到公司真实的质量时,就会对这样的项目投“反对票”,用脚投票的结果则是跌破发行价或股价持续低迷。

从上市后“业绩是否变脸”和“是否破发”两个维度来考量券商所保荐的项目质量,具有相当的客观性。

本刊在今年7月9日第28期刊发《平安证券不“平安”》一文时曾做过详尽的统计,当时统计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截止到今年7月5日,两市合计有71家公司为平安证券所主承销,高居所有券商榜首。同时,至7月5日,平安证券保荐的公司中已有16家公司业绩出现“上市后变脸”,以当时股价计算,则有32家公司出现“上市后破发”,比例相当惊人,令平安证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保荐业绩变脸王”。

二级市场只能无声的“用脚投票”,但投票的结果无疑反映了投资者的真实选择。

随着时间的演进,我们再来看看平安证券保荐项目的质量,则会发现两个月前的判断继续得到印证:中报的披露已确证16家公司业绩确实出现“上市后变脸”,而7月份后上市的保荐项目尚待观察;当时32家公司出现“上市后破发”,随着市场的进一步低迷,以及7月份后平安证券的保荐项目中,又有明泰铝业加入了上市后破发的行列,平安证券保荐项目出现“上市后破发”状况的数量进一步达到40家之多(详见表二)。

相对于平安证券截至今年9月22日止保荐上市的79家公司而言,40家公司破发,比例已然超过一半。

中国平安“抛弃”平安证券

撇开投资者的利益不谈,平安证券投行业务的“”确实让平安证券的管理层颇为自得。至少他们可以提交一份令人满意的财务报表:从2008年开始,平安证券的净利润突飞猛进,从2008年5个亿净利润,到2009年的10个亿净利润,再到2010年15亿净利润。

如果仅从效率的角度来思考,作为母公司的中国平安理应嘉奖平安证券,为何又会出现“降薪酬”和“保荐代表人离职潮”的一幕?

问题的关键在于,平安证券不过是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平台”上的一颗小棋子,它所扮演的角色相对于保险和银行业务来说,实在有些微不足道。以平安证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而言,它对中国平安的贡献尚不足一成。

有接近中国平安管理层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胜景山河事件”平息后,作为胜景山河保荐人的平安证券在公众层面算是暂时“躲过了一劫”,但在集团公司的层面,则已然开始思考对平安证券的重新定位。平安证券在胜景山河事件后依然我行我素,多个项目引发业界强烈质疑,这种负面效应引得集团公司管理层震怒,市场有传闻称有集团公司高层拍着桌子说:“哪怕证券公司(指平安证券)不赚那几个亿(净利润),也不要让它继续损害‘平安’的品牌!”

尽管中国平安并未正式表过态,但今年8月底被业内认为是集团公司正式实施“抛弃”平安证券策略的开始。事实上8月底正是平安证券在深圳举办20周年司庆的时间,而几乎与此同时,保荐代表人离职潮出现,包括投行董事总经理龚寒汀在内的数名保荐人代表离职,转投华林证券。离职潮的背后,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薪酬”问题。

员工“抛弃”平安证券

保荐代表人的集体出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员工对平安证券所持的“抛弃”态度。

平安证券原投行董事总经理龚寒汀一直被认为是投行团队的核心人物,龚于2000年加盟平安,也是平安证券的第一批保荐代表人。离职平安证券后,龚转投规模和名气都在平安证券之下的华林证券。

“过去的十年,我的人生中只有‘平安’二字。”离职后的龚寒汀曾透过媒体表达了自己对平安证券的情感,同时也表示新东家华林证券的人事干净简单,业务“相当于一张白纸”,有足够的空间给自己“自由作画”。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以龚寒汀在平安证券的时间之久,职位之高,仅仅将离职原因归结于“薪酬问题”未免滑稽。集团公司层面对平安证券形成“抛弃”策略,事实上就是抑制平安证券业务的快速扩张,这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对平安证券员工的职业发展都是不利的,整个公司已然缺乏向心力,形同散沙。

跟随龚寒汀离开平安证券,并转投华林证券的保荐代表人还包括陈新军、刘哲、张浩淼、李建等人。但这也只是离职潮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保荐代表人选择了离开,这才有了平安证券在过去1个月中连发至少29封函件,紧急更换26家上市公司保荐代表人的一幕。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强势控制一直是中国平安内部文化的构成之一,事实上平安证券的资本金补充几乎全部依赖集团投入。但过去数年缺乏集团的投入,这已经使得平安证券在业务扩张上受到硬性限制。更有甚者,平安证券无论从行政、人事、财务、核算、品牌等多个角度都不具备完全的自,这些部门都是直接对集团负责。在此种情形下,平安证券员工感到“缺乏空间”则显得颇为正常。

上一篇:国企股近期仍可能跑输大市 下一篇:“变更潮”挑战保荐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