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 第3期

时间:2022-10-13 07:32:06

隆里古城 第3期

这里是明代洪武年间屯兵形成的千户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的先辈都是来自中原的军士,后裔至今还固守着明清时期的汉文化,与周围集居的侗、苗、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人称“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作为我国与挪威合建的生态博物馆之一,古城住民的生活习俗会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访客触摸到浓郁的远古气息。

正月十三那个烟雨朦胧的下午,我刚踏进贵州锦屏县隆里乡的隆里古城卵石铺就的小巷,就看到几个迎面狂奔而来的孩童,手里都举着一条竹编纸糊的小龙,那一条条小龙欢快地从我身边“游”过,流进小巷深处。那瞬间,古宅门上的对联、檐下的红灯笼、玩童的笑容、一闪而过的群龙,构成一幅生动的风俗画,而这幅画也成为古城给我的第一个美好印象。

置身古城,不知今昔是何年。

翻开《龙标志略》,古城时空概念顿显特别的悠远。这座边远深山里的小城颇有来历,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第六子楚王桢带兵驱走当地“土著”,实行军屯,置“龙(隆)里千户所”,十八年建所,十九年封城,留兵丁3000人驻所。清顺治十五年(1659年),龙里千户所更名隆里所城。

从古城对面的真武山上看去,古城近似长方形,城虽不大,但布局讲究,井井有条。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全为青石砌就,城门上面均设立有戍楼,高5米左右,太平盛世后戍楼改名为“鼓楼”用作祀神。东门又名“清阳门”,南门又名“正阳门”,西门又名“迎恩门”,北门闭而不开。按民间风水理论,北门属“鬼门”,明清时很多地方忌开北门。如今四门的鼓楼尚为完好,但城墙早已颓坏殆尽。沿着城内环城路走一圈,看残存的城墙、断续的护城河、废弃的战壕,脑海里便勾画出一个明代军屯城池的大致概貌。

现在的隆里古城城区面积约48174平方米,城内居民760余户,总人口3280余人。

陪同我采访、今年70岁的夏宗才先生早年读过老学,对古城的传统习俗文化及古城的一砖一瓦都十分的熟悉,他介绍说,清中后期是隆里的鼎盛时期,人口剧增,民居建到城池以外,那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之称,日子过得殷实富足的人们,大户开始修建豪宅,家族修建祠堂。现在古城内至今仍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时期典型民居30多栋、祠堂5座,以及部分古城墙、古街、古井、护城河和东、南、西、北门四座鼓楼,成为黔境内保存完好的为数不多的明清古城。

走过古城小学校,夏老先生说,这就是有名的“龙标书院”,说到这所书院,自然就讲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史书记载,公元624年在此设龙标县。唐天宝7年(公元748年),“七绝圣手”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被奸人中伤,朝庭将其贬至隆里任龙标尉,历时七年,王昌龄传教授学,创立了龙标书院,变革民风,在当地颇有德行。隆里古城那些来自江浙一带的先辈,带来了家小,同时将中原文化也带进贵州,他们开垦田地,兴办教育,龙标书院自然也书声不断。这个边远小城,明清时期先后有8人中举,其中1人中武举,2人考中进士,任知府、知县的达50余人,不得不让人刮目。

走在鹅卵石铺成的巷道,徜徉在古风古韵之中,顿感时空错位,仿佛置身明清时代。“你发现没有?虽是四方城,但没有十字街。”夏老先生说。是呵,走遍了城区,没有十字街,这也是古城的一大特点。城中心是乡政府驻所,从坐北朝南的乡府出得门来,往东、西、南开三条麻石街,这是古城的主要街道,形成了“丁”字形街道。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这就是本地俗称的“三街六巷”。街巷或鹅卵石或青石板铺成,干净整洁,两边置有排水沟,雨天全无泥泞。夏老说,屯军城,最忌讳的是“失”,而“十”与“失”谐音,所以隆里没有十字街。“丁”好哟,先辈说也是喻示“丁发财旺”。

他还说,前,那时城里保留更为完好,大街的街头有城门楼,小街的街头建庙宇,城中有观音庙,城西有武庙,城东有文庙,气派得很呵,只可惜中全毁了。

高墙深院,讲不完的故事。

隆里的住宅,也是明代等级制度的见证。明朝等级制十分严明,《明会典》中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隆里所城的老房子大都是横面三间五柱,中间为堂屋,两厢为住房。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大户人家既不想违禁,但又想扩大住宅面积,只有在进深上打打主意了,房子建成了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进或三进的平面格局。

家家户户的大门颇为讲究,大门八字开,正逢正月里,两边对联鲜红、灯笼高照,喜气洋洋。门眉上都用遒劲有力的大字写上自家的堂名,如“三槐第”、“济阳第”、“百忍堂”、“五柳堂”、“开科第”、“苏湖第”、“西关第”、“四知堂”、“清白第”等等,真的是名目繁多。这些堂名是很有来历的,夏老说,用现代人的话就是自报家门,如苏湖第言明这家姓胡,先祖是从江苏太湖边迁徙来的。而书香第代表的是王姓,因为王家出了个王大臣,是旧时黎平府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五柳堂代表着陶姓,打的是陶渊明的旗号,因其号五柳先生。关西第这家姓杨,他家的先祖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关西夫子杨震,杨震官至三公,四世清白,清正廉洁,威信很高,他自小好学,学问高深,被人称为“关西孔夫子”,关西第的堂号意为清白,所以一些杨姓人家又自称清白第。真想不到连门上的那几个字都讲得出这一大套来。

推开大门,信步走进一户人家的小天地,主人笑脸相迎,说明来意,他们敬烟上茶,十分的热情。这是用高高的砖墙围住的老宅,入大门即是一栋三间楼房,为前屋;然后到天井,天井里的地面全是青石板镶成,一侧放着青石板做的太平缸,雕蟠凿龙,十分的精美。天井右侧厢房高悬一大匾,题“广厦华居”大字,匾虽陈旧,但不失昔日的气派。后是正屋,结构精巧,装饰华丽,正面板壁全为窗格,皆雕鸟兽,惟妙惟肖。房屋全系木质结构,结构严谨,工艺精良。这种结构的建筑当地人称为“窨子屋”,极具江南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主人姓陶,过了花甲之年的陶定国先生介绍说,这座老宅之所以保存较好,在中得以避劫难,是因离城中区远些,不大显眼,加上当时做了些保护,把花窗拆藏,这些精美的雕件才保留下来。

陶老说,这些雕工精细,图案造型独特的雕花木窗,是当时从湖南请来的工匠,做了整整一年。陶家的先祖放排,将山里的木材通过水道走沅江,下洞庭,入长江,一直把木材卖到了上海,赚了不少的银两,建了这座老宅。

环顾四周,陶家的很多器具也是让人惊叹不已,堂屋里的四方桌是上等的红木制做,两旁的椅子,年代虽久,坐磨去大多图案,但仔细看竟是狮脚龙凤椅。就是随意摆放在角落里的洗脸盆架上也是雕工精致的镂空图案。 难怪有位民俗学者到隆里考察后在他的田野札记里写道:在陶家老宅,不小心碰倒一样东西,说不定就损坏一件珍贵古董。

花脸龙,全国独一无二。

“隆里的龙俗世代相传,其中的金龙朝贺与花脸龙闹春是最有特点的,也是隆里独有的。”夏宗才先生说。“今晚我们看金龙朝贺,很有意思的。”他说,我赶快扒了几口饭,说到哪里看?他说就在门口这条巷子里。

晚上七点多,来到巷道里,只见各家各户门上灯笼通亮,大门敞开,人们在忙着准备接龙,或在门边、或在堂屋里设一小桌子,摆了香案供品,点了蜡烛,都早已封好了红包彩礼。主人都兴致勃勃地拿着鞭炮在等上门朝贺的“龙神”。

朝灯的队伍在锣鼓喧天中由远而近,户户鞭炮迎接。的队伍是一帮十岁左右的孩子,七八个孩子举着长龙,后面又跟着十多个敲锣打鼓及点换蜡烛的孩子,带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词是由这位老人来念。龙一到家门,人们赶忙烧纸点香,燃放鞭炮,龙灯在门口舞上一会儿,如主人的鞭炮放得多,龙灯队的锣鼓也敲得更响,孩子们也舞得更欢。当鞭炮声息了,龙也停下来,这时,老人高声给这家唱念一些祝福吉利的词句,隆里人称“判龙”。

老人的口才颇佳,他能够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现编一些词,以博得人家欢心。“财神财神,今晚临门”唱上一句,众娃子就高声应上:“贺!”,老人接着唱:“老的添福添寿,少的添子添孙。”孩子们又应上一声:“贺!”。词唱了很多句,最后扛龙宝的孩子向主人作揖,主人给作揖者递来了“龙礼”――原摆在桌上的那个红包。这时,一条龙都进堂屋里绕上一圈,表示龙神进了屋,来年定会大吉大利、合家安康。

有一户有点特别,只见走在前面的人捧了茶盘,上面放两个用红纸剪成的小纸人与一张贺贴,他带着龙灯队伍直入门内,主人高兴地放了很多鞭炮,孩子们龙也舞得尤为激烈。我问旁人,他们说这家有个儿子最近结婚,这是来“送龙子”。只见主人毕恭毕敬地接了那对小纸人,放到新人的床上。听见词是这样唱的:“老龙奉旨下天台,特送麟儿到府来,天上吉星先兆瑞,人间玉燕早投怀。”唱完后,主人拿出好多糖果给孩子们吃。

隆里古城四个城门四个片区,都组织这样的队,他们要在正月十三、十四晚上,走巷窜户将古城800户人家贺完,这两个晚上,古城灯火通明,成了不眠之夜。收取的“龙礼”红包,少的装有几元钱,多的也有几十块钱,这些钱都用在公益事业中,如修缮城楼、巷道、来年扎新龙等,都在这里开支。在我看来,这是最古老、最得民心、最特别的集资方式了。

元宵这天,早饭刚过,就听见城门那里传来了喧闹的锣鼓声。我来到南门口,古城有名的学究江化远先生正在忙着为舞龙人“开脸”,即画脸谱。今年68岁的江先生笔法灵巧,刷刷几笔,三两下就画好一个,他说隆里元宵玩龙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舞龙的人要画上脸谱,所以也称:“花脸龙”,这些脸谱是照中原汉戏的生、旦、净、末、丑的脸谱样子所画。一群妇女也在画脸谱,这些平时见了生人都很是腼腆的妯娌们,竟也画上大花脸来舞龙,让人惊奇。江先生说妇女参加舞龙也只是近几年才有,改革开放后古城人的观念在改变。隆里的龙做得十分讲究,整条龙全为竹篾编成,再糊上纸,画有精致彩绘,龙身披布衣,布衣上画了龙鳞,打远看去栩栩如生。

画了花脸的舞龙人扛着龙“游巷”,旦角持龙头,丑角持龙尾,一路舞来,巷道两边早已站满看热闹的人,过各家门前主人都放鞭炮迎接。最后,群龙汇聚城中的广场里,场地不大,只由五条长龙一起表演。隆里花脸龙的舞龙花样很多,二龙抢宝、天龙穿雾、双龙戏珠、串花龙、滚地龙、大盘龙、小盘龙等等动作,舞得威风凛凛、扬尘漫天,其场面壮观,气势不非,让人眼花缭乱。他们说元宵节就是隆里古城的狂欢节,一点不假。

隆里的花脸龙现在外很是有名,并多次在县里、省里的龙灯表演竞赛中获得过名次。前年、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在古城考察,对隆里花脸龙大为赞叹:“我过去在泰国也看过舞龙,但隆里舞的龙特别有劲,栩栩如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这才是中国民间真正的传统舞龙。”

上一篇:融资陷阱惊现京城 下一篇:西电东送的三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