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现代幼儿教师

时间:2022-10-13 07:08:47

浅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现代幼儿教师

论文关键词:养成教育 人格发展 陶冶性情 自我发展

论文摘要: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恩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必须研究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活动这把双刃剑给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放在首位。坚持以科学的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以严格的管理规范人,以高尚的精神引领人,以优秀的文化熏陶人,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开创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人们普遍感到,当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同学缺乏理想,追求功名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非常严重;图安逸,少进取,善恶不分,美丑不分。那么如何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作为一所全13制的培养学前幼儿教育师资为己任的高等师范学校,坚持以科学的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以严格的管理规范人,以高尚的精神引领人,以优秀的文化熏陶人,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开创了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以严格的管理规范人,在养成教育中收获品质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个会学习的人,首先是一个会生活的人。学会生活的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无疑渗透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细微之中:爱护学校一草一木、一架钢琴、一张桌子;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按时作息,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有健康的兴趣爱好……革除不文明、不健康陋习,告别不文明的行为,从每一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做文明的使者、礼仪的先锋。组织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小事,开展“告别校园不文明现象”大讨论,开展“人人都是文明形象、事事都是文明行为”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念影响学生的道德习惯。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今天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向的今天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以高尚的精神引领人,在人格发展中树立标杆

有人说,在教育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师正在悄悄进行一场历史性的角色转换: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发展自己。这其中,“以身立教,树立高洁的师德垂范意识”应成为教师永无止境的目标和追求。

实践证明,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外因。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一身正气,用平时的一言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制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旋律,使之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和的。”教师是直面学生的,是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谓品德孕育品德,人格孕育人格。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使人格得到完善,成为学生最直接、最可信的榜样。

三、以优秀的文化熏陶人,在书香氛围中陶冶性情

1.把握学校文化特征,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一种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追溯校园的历史,从文肇祉别墅、自居易祠堂、李鸿章祠堂……,到今天的幼师校园,一路走来,期间浸染了几多的文墨经儒,那立于土丘之上的照怀亭、那虎丘古塔倒映其中的塔影池以及池边的慈禧谕旨碑,无不让人感受到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景是景,物是物,如何把这种“景”、“物”化为融人师生情怀的“精神”,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做到充分利用学校有形的空间,从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精致的布局安排,体现出校园历史的时空感和新时代幼师人奋发进取的气息:修建文化碑廊;设立礼仪教育室、幼教实验室;举办书画笔会;阅览室设置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专柜、自居易图书专柜、李鸿章图书专柜;调整学校用房,重新命名学校有关建筑的名称……这一系列工程无不为了进一步营造健康优雅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更具教育性、人文性,生态性,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在主流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经过广泛的征集、讨论,共同提炼形成了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校训,“追求卓越、为世之范”为校风,“以德立教,以爱树人”为教风,“品学兼修,艺文并茂”为学风的学校文化氛围,为铸造学生优秀品质,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树立了精神标杆。

2.浓郁校园书香氛围.创建学校育人特色

青年学生的精神需要是丰富多彩的。如何使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上由一味地追求时尚、追求物质享受转而为追求精神享受、丰富精神世界,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为学生创造足以充实学生心灵世界的学习环境。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在注重传承历史、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教育因素,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我们一方面加大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着力做好图书馆的装备扩建工作,增加图书数量,提高图书质量,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学校在每个班级中设立一个小书柜,里面放着学生自己捐献出来的心爱的图书。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的补充。为了进一步加强学前专业的大专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每届学生都由教师在学期初开列专业方面的书籍目录及文学作品的阅读书目。

书籍,传承着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打造书香校园”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需要,是学校升格之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常说:“生活当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社会发展没有书籍,就好像失去阶梯”。同样,我们认为我们的青年学生若能以书为友,以读书为乐,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必能从根本上使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矫正人生航向,找回自己。

四、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在自我发展中升华情感

1.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诸多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结构里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力、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自我期望的人物。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释放;从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来说,素质教育更注重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社团活动是我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力载体。近年来,我校陆续组织了30多个社团。各社团活动精彩、成果不断。社团活动中,同学们热情洋溢,积极投入,充满活力,增强了主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心理学家阿德勒强调,人都有追求卓越的本能。学生们在活动中被激发起了寻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内在需求,形成了促发成长的强大内驱力,体验着内在素质和科学价值观生成的快乐和满足。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加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生活,更加朝气蓬勃、坚韧有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是极为丰富而深远的。

2.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感召学生精神世界

1999年我校团委正式启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为宗旨,结合幼师生自身特点和优势,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志愿者需具备责任心、耐心、爱心、奉献意识。“把志愿者行动看作是对自己人格和品行的塑造和检验,把参加志愿服务看作是充实精神、纯净心灵、完善人性、提高品质的机会”是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一以贯之的宗旨。儿童医院的志愿者为白血病患儿讲故事,做手工,开辟英语角,希望患儿象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敬老院的老人最喜欢和志愿者聊天,阿婆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帮她梳个发髻……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本人而言,能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完善个体品德;对服务对象而言,能增强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等。在活动中志愿者不仅是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也体现了当代公民主动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帮助他人也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道德体验和实验场,志愿者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德育实践途径。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必须研究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活动这把双刃剑给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放在首位。在集体的环境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学会给予、学会宽容、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使学生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脚踏实地、实现自我价值。

上一篇:试论云南红河尼苏人“大曲子”的文化形态 下一篇:关于高校学生干部“自我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