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活动误区 打造理想课堂

时间:2022-10-13 06:11:26

走出活动误区 打造理想课堂

朱永新教授提倡“要让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笔者认为小学英语学科同样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进入自如的境界,进而双向影响、良性循环。对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尽量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在设计活动时走入了一些误区,导致课堂活动的效果受到影响。下面,笔者将以亲身观察的课堂情景为例分析活动设计实施的实效性。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现状观察

课堂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宗旨,于是,很多教师将词汇、语法等语言点巧妙地穿插在大量的游戏、歌曲、拓展活动中,以期学生轻松地“习得”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戏活动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中,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被许多英语教师视为公开课出彩的亮点、必备的法宝。然而,其中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如为开展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较多,一节课从表面上看热闹得很,每个孩子都玩得很开心,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再一个是游戏活动设计过多,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一个接着一个地玩游戏,兴奋不已,课堂活动似乎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玩的机会,而不能起到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提高语用能力的作用。

二、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物质奖励能否长久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前都会精心准备不少礼物,以奖励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然而,一旦教师奖励了第一名学生,紧接着一定会有无数只小手跃跃欲试,“I can,I Can……”的呼声此起彼伏。学生为何而呼?是被所学内容吸引住了,还是为了奖品?答案再明显不过了。那么,如此热烈的英语教学课堂是否有效、是否值得赞赏?这还有待于商榷。

(二)游戏设计的功能是否齐全

有些教师上课很喜欢用一些游戏活动,游戏一个接一个地充斥在整节课上,令人眼花缭乱。而稍作思索就不难发现,有时候这些活动只是围绕着几个单词打转,只是起到反复操练字母或词汇的作用,各个活动之间毫无瓜葛,相对独立,联系性不强。

(三)频繁使用电教手段能否提高教学实效

为了创设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频频把多媒体运用于课堂。甚至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显示出色的课件制作水平和教学水平,也设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结束后,听课教师却无法产生品茶之后淡中有香的韵味,倒想说:真累,课总算上完了。这样的课堂能说是有实效吗?

三、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效率的途径

(一)教学活动需指向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三者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新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融进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并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同时,还要巧妙地把其他两个方面的目标融进其中。例如,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许多关于食物和水果类的单词,有句型“How many/How much…do you want?”对此,教师要结合三维目标,把活动设计为“touch and guess”“smell andsay”“pick fruits”“buy fruits”四个活动,使学生能通过模拟的农场体验摘水果、卖水果等活动,学会熟练地用“How many…”和“How much…”的句型进行表达,并从中体会到用英语展开生活交际的快乐。

(二)优化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教师只有灵活安排教学组织和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教学实践,才能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互动性等功能。由于小学英语教师任教的班级多、学生多,全靠“传教士”式的课堂讲授方式来巩固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克服这一问题。如桌椅的摆放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秧田式、半圆式、全圆式、双圆式等,每4-6人分成一个小组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运用TPR(全身反应教学法)方法,如say and act out,say and play,say and sing,do and say,listen and point,say and point,look and listen,touch and guess,smell and say,listen and say等吸引学生投入英语学习中,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动中学”的活动设计理念。

(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新的评价理念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肯定。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开展竞争性游戏,如歌曲、诗歌、韵诗的展示赛,形式可分为男女对抗赛、小组对决、个人夺标赛、单词接龙等,从中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要求评价做到既有多样性和可选裥裕又要综合学生的态度、参与积极性、努力程度、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等进行考评),促进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比如,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讲故事、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或短剧等),与学生交流,然后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学生能通过这些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理想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责编 黎雪娟)

上一篇:关于初中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下一篇:传统节日文化扎根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