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拐杖的女人有多难

时间:2022-10-13 06:02:25

这天,俞阿姨早早地收拾好一家三口晚饭的碗筷,撑着拐杖从厨房回到房间,儿子和老公正坐在电视机前等着马上播出的电视节目。今天这个节目采访的对象就是俞阿姨参加的业余合唱团,因为合唱团里有很多像俞阿姨这样因小儿麻痹症而腿有残疾的中年妇女,所以引起了电视台的关注。与此同时,同样是合唱团成员的李阿姨一家三口也守在了电视机前。可是万万没想到,原本是一家三口全家开心期待的节目,却让这两家人家闹得不可开交,俞阿姨的老公和李阿姨的女儿差点离家出走……

电视片引起的家庭风波

电视节目上俞阿姨说自己完全正常的老公平时不帮她分担家务,对家庭不负责任,若能回到以前,她倒宁愿找一个残疾人,或许还能多照顾她一些。看到这段画面话,俞阿姨顿时傻了眼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被跟踪拍摄、采访了三个星期,说了无数的话,偏偏这些话被播了出来。她立刻回头看丈夫,心想他一定会气疯了。果然丈夫正一脸怒气地看着她,终于还是忍不住说:“我有这么差劲吗?你对我不满意可以跟我说,干嘛要上电视讲,怕别人不知道你老公有多坏是吧?”说完,丈夫就走出了房间,不理她了。俞阿姨连解释都来不及,她也没想到这段会被播出来。其实这本是一句平常的抱怨,结婚多年的夫妻,有哪个做妻子的对丈夫没有一二句埋怨,只是或多或少而已,但这抱怨并没有上升为家庭矛盾,本该只是藏在家里的悄悄话,可是被电视镜头一拍就立刻扩大了矛盾。更让俞阿姨哭笑不得的是,她的老公听说她参加的合唱团要上电视,还特地关照同事、朋友都守着电视看他老婆,却万万没想到老婆在电视节目上数落他。俞阿姨只恨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只好寄希望老公尽快消了这口气。

另一边,李阿姨也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原来电视台采访时说好要到李阿姨家拍摄,但是到了拍摄这天,李阿姨的女儿不同意让摄像机进入家门,李阿姨的丈夫也不愿意露面。李阿姨无法劝服他们,只能作罢。没想到这拒绝拍摄的一幕被电视节目播了出来。揣测也随之而来,是李阿姨的女儿和丈夫担心节目播出以后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吗?李阿姨的女儿生气了。李阿姨没见过20多岁的女儿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女儿哭着对李阿姨说,太过分了,我什么时候嫌弃过你?我是因为嫌弃你才不接受采访的吗?

李阿姨的女儿哭得那么伤心是因为她觉得很冤枉,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母亲有残疾,也从来不会觉得跟母亲一起出门是丢脸的事情,虽然她很少跟母亲一起出门,那是因为母亲走不多久就会支撑不住,所以很少出门。她不接受采访是因为本身性格内向,不习惯对着电视镜头展示自己的生活。李阿姨的老公也是老实内向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普通,没什么可拍的,却偏偏闹出这么一场风波,女儿整整好几天没说话。

更让身有残疾的俞阿姨和李阿姨她们感到难过的是,电视节目里不断出现她们撑着拐杖,走路艰难的模样,让她们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事实上,她们走路就是这么艰难,但她们却不想这份艰难被放大在电视镜头上,她们只是希望她们高亢唱歌的模样能更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不难理解电视节目的编导是希望通过镜头把她们这些残疾人生活的不易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也让更多的人能关心她们。这本没有错,她们也的确需要社会的关心,只是谁又能理解她们的内心呢?她们希望别人能更多地看到她们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一面。

从小因为残疾,不能跟同学一起玩,别人上体育课,她们只能孤单地坐在教室里。对别人而言是最简单的事情,对她们而言却是一辈子也做不到的奢望。即使家里只有十几平方米,她们却无法摆脱拐杖,从这头走到那头。这种无助的痛苦是我们常人永远无法体会的,而她们内心的自卑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从懂事开始她们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她们都曾有过埋头痛哭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她们有的因此变得脾气暴躁、埋怨父母;有的沉默寡言,抑郁不欢。她们能走出心里的阴霾,迈向自己的人生,每一个都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她们每个人都是矛盾的,极度的自卑和要强在她们内心对峙着。她们自卑却不愿被人看轻,所以她们往往比常人更加要强。

虽然找不到详细的统计数字,但相信在上海像俞阿姨和李阿姨这样从小就身有残疾的女子还有很多很多,她们的人生道路注定比普通人走得更难。

是否应该嫁个健全的正常人

婚姻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影响终生的大事,尤其对身有残疾的女子而言就更是如此了。年轻的时候,有父母家人照顾,可父母会老,总有一天会离开,将来的人生路要靠自己去走,丈夫和家庭将是撑起她们人生的另一根拐杖。但这或许只是她们的父母和家人的想法,她们自己真的希望完全依靠另一半吗?

张女士从1岁得了小儿麻痹症开始,一条腿就失去了作用,她只能靠撑着拐杖才能艰难地走上短短的几步路。她从小在自卑中长大,但倔强的个性又让她不愿在人前示弱。她很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甚至是好心的怜悯,敏感的心常常让她很受伤害,所以她一直很排斥婚姻,她不相信一个正常的人会跟她建立起平等而长久的婚姻关系,因为她知道结婚并不仅仅是两个人事情,还关系到两个家庭,即使对方愿意爱她,可对方的家庭呢?即使对方今天愿意照顾她,那明年后年、未来呢?但如果同样找一个残疾人,那将来的生活是否只会是彼此拖累,甚至影响了下一代呢?她怕自己负担不起做妻子、做母亲的责任。可如果这辈子只有自己独自生活,又似乎更艰难。张女士在这样的纠葛中犹豫挣扎了很久。她的父母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不断催促,帮她安排相亲。

在父母夜以继日的劝说下,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前,张女士最终答应了父母,找一个人结婚,但她唯一坚持的就是不找健全的人。张女士应该算是幸运的吧,终于她找到了生活中的另一半。丈夫是个老实人,一只眼睛有残疾,看不到东西,所以张女士觉得他们才是平等的,他们才能真正地互相扶持,相伴一生。

但也有人有着跟张女士完全不同的想法。人到中年的王阿姨也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她的残疾程度比张女士稍微轻些,撑着拐杖走动虽然模样难看但还算自如。王阿姨很要强,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找一个健全的人结婚。她不希望夫妻两人都有残疾,一起走出去时引来更多异样的目光,她希望丈夫能成为自己的另一根拐杖。

王阿姨如愿找到了一个老实、健全又不嫌弃她的丈夫,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王阿姨越来越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错了。丈夫的确不嫌弃她,丈夫甚至就把她当作了正常人,家里所有的家务都是她一手包干,丈夫从来不知怜惜她身有残疾。她有时会想,如果当初找一个残疾人,或许会因为同病相怜而疼惜她,感受她的不易;又或者仅仅她选错了人,找了一个不会疼老婆的男人呢?

无论是抱着怎样的想法,身有残疾的女子,她们在婚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艰难,因为有太多的顾虑限制着她们的选择,也阻碍着别人对她们的选择。

她们的母爱常常就是埋没自己

作为一个女人,生儿育女是人生中最自然,也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一个残疾的女人来说,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还是不生?张女士在这个问题上考虑了很久。不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生,那么由谁来抚养呢?自己是个残疾人,需要家人来照顾,现在又多了个孩子,这不是给老公增加负担吗?后来,还是张女士的父母说服了女儿。他们说:“孩子还是自己的最好,最亲,将来还可以照顾你。你放心,孩子生下来,我们一定会帮你带。”就这样,张女士在接近30岁的年纪生下一个女儿。做母亲的滋味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甜美的。但是这种甜美,在随着女儿的一点点长大后,变得越来越复杂。“女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情绪,这点我能感觉到。虽然在家里的时候,她和我很亲,经常给我买这买那,经常为我按摩那个坏腿。但是,她从初中开始,就很少和我一起出去买东西了,就算是她要买衣服,也是拉着她爸爸去。”本来,残疾人出行就不方便,也许女儿是这样想的。但是张女士总是敏感地认为,是自己的残疾影响了女儿的情绪,所以她总是特别的自觉。女儿从小到大的家长会,张女士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她不想增加女儿的精神负担,不想让人家不友善的目光影响了女儿的情绪。关起门来,她们是和乐融融的一家人,是无话不说的母女俩;但是,走出门去,她们无法像其他正常的母女俩一样,挽着对方的胳膊一起逛马路。

母爱的最大表现莫过于无私的奉献。中国人常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份可怜是因为他们总是为儿女有操不完的心,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有残疾的母亲,她们没能力为孩子做这、做那,这往往让她们觉得伤心。前不久,在外地就发生了一个替亲生儿子征选漂亮妈妈的故事。故事里的女主人公患有侏儒症,个头和5岁的儿子一般高,为了不给儿子丢脸,她就想求助媒体,帮儿子找一个漂亮妈妈,好带着自己的儿子去看桃花。她说自己给了儿子一个健全的身体,却不能改变别人对孩子的看法。她不敢带儿子出门,一来怕不安全,管不住孩子;二来怕外界不友善的目光,给儿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虽然这些担心对孩子来说有点多余,那个5岁的小男孩走到哪里,都嚷着要找自己的妈妈,但是作为一个不想让孩子受一点点伤害的母亲来说,这样的担心是一定的。很多有残疾的父母都会有同样的想法,他们始终觉得愧对了子女,就是因为自己的残疾,让孩子没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人类的血脉亲情,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永远都是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比如一个残疾的孩子,做父母的肯定会把他抱在手心里,像宝贝一样疼爱,带他出门去玩,让他体会最好的生活,无论残疾与否,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但是,走在大街上,我们却很少看到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带着残疾的父母逛马路。张女士一直说,她不愿意成为女儿的包袱,等她老了,她就主动去敬老院。如果女儿的男朋友看不上她这个丈母娘,她愿意和女儿分开过,“他们不用来看我。只要女儿开心,女儿满意,我一切都无所谓。”每一份母爱都是深重的,残疾并不影响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无论这种爱在形式上有多么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很感动于这样深刻的爱,作为正常人,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这份爱背后的东西。这份因为无法为孩子奉献,而难以表达的父母之心,在我们看来显得尤为可怜。

儿女的感情也在变

残疾人是在身体上有不完美,但遗憾的是,正是因为这种无法改变的不完美,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遗憾。童年、学业、工作、婚姻、儿女……他们都没法像正常人那样拥有,就算拥有,也要付出多百倍的辛劳。是谁在其中设置了障碍,到底是谁的错?

小丽今年31岁,她的妈妈也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当她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下雨天妈妈来送伞。因为妈妈的动静特别大,走在人群中的时候很快就会被同学们认出来,然后他们总是故意用很大的声音喊:“小丽,你妈妈来了。”小丽当然明白这喊声中的特殊意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她总是飞一般地冲出学校,不愿意和妈妈打招呼。但是,回到家以后,她又会不安地站在窗口前,焦急地等妈妈回来。当看到妈妈一瘸一拐的身影出现在弄堂口时,她又会快速地下楼去搀扶,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刚刚怎么没看到你。”这是母女俩都心知肚明的谎言,这个谎言从小丽懂事的时候就开始了。曾经,她看到身边的小朋友指着妈妈的背影开玩笑地唱:阿跷,阿跷,阿跷哦屁股有大小。那一刻,她不是讨厌那些小朋友,而是讨厌那个背影,她想:如果她不是我的妈妈该多好。她知道自己的想法很可恶,但总是无法控制,因为周边有太多的人把“阿跷”当作一个怪物了。

仔细看看,其实我们整个文化环境都在下意识地歧视残疾人。就算是支持和帮助残疾人也都不是站在平等的角度,是一种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恩赐。在我们的大社会里,健全人是主角,残疾人是另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待残疾人的不公允是很正常的。比如在以前的那些电视片里,瞎子总是扮演着那种汉奸独眼龙的绝色,瘸子总是扮演着狂妄自大的奸人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在社会中残疾人可能遇到生活和工作任何物理障碍,这是社会环境设置的不合理,而不是残疾人的过错。

好莱坞有部著名的电影叫《不一样的爸爸》,说的是一位智商只有7岁的父亲独自抚养女儿的故事。养孩子不是一件易事,对于一个智障者来说就更是为难。虽然他们父女俩在经过了很多的艰难以后,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也生活得很有乐趣,但随着小女孩一天天长大,她知道了许多事情,懂得了许多道理,也了解了许多世俗的眼光:她发觉了自己父亲的“与众不同”,渐渐的,父女之间就有了尖锐的矛盾。后来,为了不让社会服务团体将女儿带走,这个智障的父亲做了很大的努力,最终也赢得了女儿的心。故事很感人,结束的画面也很温馨:父亲抱着女儿绕着足球场的中心跑,好像是对观众的暗示,社会对他的包容和接纳。

现实是残酷的,但是现实也是会慢慢改变的。虽然好莱坞的电影结局是虚构的,但起码它传递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小丽现在也当了母亲,她已经完全认识到自己当年的想法和举动是多么的幼稚。她现在会带着母亲,带着女儿,祖孙三代一同上街。那些让人讨厌的目光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少。

上一篇:婚礼上只有热泪盈盈的新娘 下一篇:谁是港湾谁是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