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影响

时间:2022-10-13 05:49:03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探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以美元为中心的原因开始,说明由于经济实力、路径依赖等原因,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美国处于核心地位,国际货币体系的表现形式为美元霸权主导下的“中心―”构架。而这一体系的运作使得美国可以漠视外部均衡、可以获得低成本的国际融资等,也使得美国实体经济衰落、经济逐渐虚拟化,同时造成了全球流动性的膨胀和泛滥。

关键词: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本位制 路径依赖 中心―构架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概述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6年《牙买加协议》和《IMF协定第二次修正案》的通过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瓦解,也标志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或牙买加体系的开始。 在这一体系下,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和支付与储备手段,美元作为世界主要结算工具和储备资产的本位货币职能并未改变。

根据相关统计,在2005年的国际收支结算中,美元结算的比例占66.4%,欧元占24.3%,日元占3.7%;在国际储备的比例中,美元储备始终稳占66%的比例;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都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基本货币。麦金农(2005)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以美元为中心的原因

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之后,美元依然在世界货币体系维持其霸主地位,主要原因如下:

(一)经济实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实体经济仍然强大,当时美国GDP占世界GDP的47%。因此,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衰落,然而即便是在美元逐渐衰落的这个时期,美元仍然维持着主要储备货币、主要结算和支付手段的霸主地位,与欧元(前期为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和日元相比仍然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作为国际货币的霸主并没有改变。

(二)路径依赖

一种货币取得中心货币地位之后会使世界经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一旦一种货币的中心地位确定,就会形成一种惯性,除非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中心货币的地位一般就不会轻易改变(程恩富、王中保,2008)。

假如世界经济中有n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那么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组织金融机构间的外汇市场,就必须有n(n-1)/2个市场。但是,如果选择第n种货币作为媒介货币,所有外汇报价都可以以第n种货币报价。这样一来,外汇市场的数目就可以从原来的n(n-1)/2个减少到n-1个。

现在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大约90%的国际间银行交易都是通过美元进行的,因而美元在国际交易中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用作报价、支付和清算工具,从而大大降低了国际经济交易的费用。因此,国际美元本位实际上起到促进国际金融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国际中心货币美元使用得越广泛,其规模经济效果越明显。

(三)世界货币彻底虚拟化之后“小国货币”难以摆脱美元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小国货币的原罪”说。他指出, 如果小国经常项目不断逆差,它就要靠借外债来弥补其贸易逆差,这会导致其货币不断贬值。随着积累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小国将面临破产边缘(上世纪90年代初的拉美国家外债不断膨胀就是如此);而小国如果经常项目顺差,它就会不断积累外汇储备,这将使得其本币不断升值,进而使得其国内流动性充斥,资产价格高企,直到发生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的日本就是一例)。

因此,对小国来说,只有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且与大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避免损失。即使是美元滥发引起美元贬值趋势,小国也必须进行调整,以跟上美元贬值的步伐。否则,自己的货币升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致大量对本币的投机活动,直至引起本国经济衰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泰国等)。小国货币单独采取措施抗衡美元的结果无异于“自杀”,这就是美元霸权下小国货币附庸地位的悲哀。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对霸主货币―美元的约束。在美元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就只好依赖于美国的“自律”,依赖于其货币当局是从全球利益来制定政策,还是仅仅考虑美国利益。不幸的是美国货币当局考虑的仅仅是美国的利益,而且不是其长远的根本利益。

(四)亚洲各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使其对美元资产购买量增加

由于亚洲各国普遍确立“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把出口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美国国内旺盛需求和极低储蓄率需要外部资金的融入,因此在BWⅡ体系中,亚洲国家通过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各国央行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保证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进而保持美国国内旺盛需求,而美国国内旺盛的需求将保证亚洲国家出口水平;若亚洲各国对美国的双赤字无动于衷(即不对美国融资),那么美国国内需求将无以为继,这不符合亚洲国家的利益。

基于此,马克•麦考利在2003年的研究发现:如果美国经济走向低谷,那么BWⅡ自然会崩溃;如果亚洲各国启动内需,那么他们对美国出口的依赖自然会消除,从而不再购买美国国债,进而会导致BWⅡ崩溃。这有似于旧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里芬难题”,我们称之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下的“新特里芬难题”。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的表现形式

在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仍然处于核心地位。国际货币体系表现为:美元霸权主导下的“中心―”构架(何帆、张明,2005)(如图1所示)。

美元依旧占据着“中心”位置,而位于这一构架的是两类国家:

一类是执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主要是东亚国家):这些国家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通过对美经常项目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然后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保有这些储备;美国则通过输出美元获得了实际资源的注入,输出的美元往往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流回美国国内;另一类国家是欧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包括一些OPEC国家): 这些国家的投资者购买了大量由美国公司或者美国政府发行的金融资产。美国通过出售这些金融资产,向国家融入了大量的真实资本,并且把这些资本运用于国内建设或者国际FDI投资。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的特征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中心―”构架下,主要表现出三大特征:

一是美国的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以及美国外债不断积累。这主要是因为在 “中心―”构架下,美国通过输出美元获得了实际资源的注入,输出的美元往往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流回美国国内。

二是东亚地区的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心―”构架下,东亚国家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通过对美经常项目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然后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保有这些储备。

三是欧洲国家的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以及储备资产基本不变。在与欧洲和拉丁美洲等第二类国家的往来中,对美国来说,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平均来说低于实际投资的收益率,美国企业通过向海外出售金融资产,可以赚取这两种收益率之间的差价,同时,向海外出售金融资产,能够把投资的风险转嫁给海外的投资者。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的影响

(一)美元本位制使美国在内部政策问题上漠视外部均衡

蒙代尔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BW)下,提供储备资产的国家(也就是美国)可以实施过度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而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却在通货膨胀的重压下,在当时的货币体系下,顺差国仍然可以通过兑换黄金的方法迫使美国紧缩。在当今的货币体系(BWⅡ)中,在失去了黄金兑换的约束后,美国更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证内部平衡,而把外部失衡调节的压力丢给需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贸易伙伴来解决。

(二)美元本位制使美国大量征收国际铸币税

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以美元作为支配性的货币,美元仍然是全球外汇储备、外贸结算和外汇交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即使在欧洲统一的货币―欧元诞生以来,也似乎没有改变这一状况。

以2002年为例,全球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65%是美元,而欧元只占15%;在外汇交易中,超过90%的交易使用了美元;全球金融衍生品直接交易的90%涉及美元(帕尼奇、金丁,2005);据美国经济学家Frankel的估计,当前被外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持有的美元数量至少占到流通中美元总量的60%。

而借助美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并输出美元来征收国际铸币税,无偿占有境外美元持有者的资源。

(三)美元本位制使美国能够长期支持其巨额贸易赤字

美元本位制使美国能够长期支持其巨额贸易赤字,减轻因在全球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而造成的后果。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出现经常项目的逆差,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经常项目逆差规模更是不断扩大。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持续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增加,国际储备减少,国家信用降低,进而影响本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然而,美国可以用美元来直接支付国际收支逆差,而只需要维持较少的外汇储备,其经济政策可以保持独立性。所以“国际收支账户赤字对美国的意义与对其他国家的意义不同……美国资本的流出与国际收支赤字并不必然代表美国权力的缩小,实际上它为美国国内外以美元为基础的信用扩张以及金融创新打下了基础”(帕尼奇、金丁,2005)。

(四)美元本位制使美国政府可以持续获得低成本国际融资

2003年,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增长到1.7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存量的58%(麦金农,2005)。东亚等国持有的巨额美元储备理论上来讲可以流动到任何地方,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回到美国,并且主要投资在回报率很低的美国国债上。这主要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秩序中的独特地位,以及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所提供的流动性,各巨额美元储备持有国预期美国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容易受到货币攻击。

1998年底外国人拥有的美国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6.6万亿美元,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额的72%(江涌,2002)。大量美元资金的回流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攀升,也推动了外汇市场上美元的走强。如此产生了两个效应:

一方面股票市场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包括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而外汇市场上强势美元使进口商品便宜出口昂贵,导致贸易逆差进而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繁荣引导国内投资增加,迅速增加的家庭财富和对未来美好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借贷消费变得更为普遍。

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美国储蓄―投资缺口迅速扩大,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当今世界金融体系扭曲的主要表现是美国储蓄不足,联邦财政赤字庞大,居民储蓄微乎其微。同时,美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获得几乎无限的美元信贷。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借债,意味着对美贸易顺差的国家向美国转移实际资源”。“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美国几乎可以无休止地从国外借款,弥补其巨额财政赤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麦金农,2005)。

(五)使美国可以攫取国际通货膨胀税收益

如果本国货币不是世界本位货币,本币的贬值虽然可以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但该国偿还同样数目的外债却需要出口更多数量的本国商品来换取,因此相应地外债负担却加重;而如果本国货币是世界本位货币,则本币的贬值既可以带来刺激出口的好处,又可以减轻该国的外债负担,相应地其他国家对世界本位货币国的债权(即外汇储备)却缩水。

也就是说,世界本位货币贬值相当于拥有世界本位货币的国家向非世界本位货币国家征收的一种税,因此,国际本位货币国通过本币的贬值获取的好处,也被称为“国际通货膨胀税”。

美国一方面通过贸易赤字在输入大量廉价实物资源和输出大量美元,同时又通过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输出金融资产(如美国国库券)吸收流出的美元回流到美国来为美国提供融资,这样美国基本保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但是国外拥有的美元资产毕竟对美国来说是一种负债,国外拥有这部分美元资产是一种债权,可以要求美国用实物资源来兑现。随着美国贸易赤字的积累,国外拥有的这部分债权也在积累,对于美国来说不断增加的国际债务也是一种隐性的负担。因此,美元的贬值就可以导致国外债权的缩水和美国债务的减轻。

(六)美元本位制货币体系的运作使美实体经济衰落且经济虚拟化

美国长期通过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美元,然后通过输出金融资产收回美元。这种模式在黄金非货币化的条件下,意味着对美国实体经济的需求减弱和对美国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资产)的需求增大,导致美国制造业外移(去工业化)和经济的虚拟化。

从战后到现在,美国GDP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果我们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表示美国的实体经济,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建筑业)表示美国的虚拟经济,则根据有关数据计算,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1950年创造的GDP占总GDP的27%,到2007年则只占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了,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虚拟性很强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业(张云,2009)。

弗里德曼曾经从宏观视角来认识收入资本化的公式:K= Y /R,K是资本存量,Y是国民收入,R是利息率。该公式是一个“经济虚拟化关系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收入流(不管是来自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为什么可以“幻化出”巨大的金融资产。假定利息率为5%,美国国民收入是12万亿美元,美国全部收入被资本化就意味着最大限量的资产价值将达到240万亿美元。而对这个近似于爆炸的证券化或者资本化膨胀趋势的唯一限制就是货币资金的可得性。

失去黄金约束的美元被加速度的提供出来(通过经常项目长年累月的逆差),当其回流美国时,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就会以同样的增速被创造出来,成为创造收入、创造财富的机器。华尔街在将大部分普通人的收入流资本化(发放房地产按揭贷款)开发殆尽后,他们又将眼光盯上了一些根本不合格的人的收入流,这就是美国近10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的收入流,对这些有“瑕疵”的收入流进行资本化,发放的抵押贷款就叫次贷(Subprime Mortgage)。进而华尔街又在次级抵押贷款收入流基础上创新,推出抵押贷款证券(非机构级MBS)、债务抵押证券(CDO)等金融资产;然后华尔街又进一步金融创新,推出了CDO的平方以及CDO的立方等金融产品。每一次收入流重新资本化,创造出新的虚拟资本,这种新虚拟资本代表原来的货币资本距离初始借款人贷款就更远一步,虚拟性越发增强,常年累月积累下来,造成了美国虚拟资产的过度膨胀和泛滥。

(七)美元全球流动的机制使得全球流动性膨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BW)中,美元承诺兑换黄金。这时美元的支柱就是它的黄金储备。美元外流意味着美围的黄金储备外流,黄金储备就构成了美国对外提供美元的约束力量;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中,美元不再承诺兑换黄金,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储备不能在美国兑换黄金,而只能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

境外美元的支柱从黄金储备改为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之后,境外美元的支柱虚拟化了,美元流往境外也就不再有约束。失去了约束,美元流往境外的速度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美元外流,其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对外提供美元以及引致全球流动性膨胀。

经常项目下1单位美元国际货币的流出往往带给世界的流动性扩张是两倍以上的基础货币增加。除去正常的各国不等的银行乘数造成的货币现金增加之外,由于增加的流动性大多是在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进行投机或保值投资,因此每1美元的现金增加导致的流动性扩张大约可以有3-5倍。在杠杆交易中其被放大的倍数就更大。

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美元资金,各国外汇储备机构也管理着大量的美元资产。这些资金必然要在全球寻找投机或投资机会,在各国间大规模流动,从而造成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

参考文献:

1.张云.虚拟经济视野下的次贷危机与美元危机解析.亚太经济,2009(2)

2.何帆,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财经问题研究,2005.7

3.陈奉先,涂万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博弈均衡与中国的困境.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1

4.焦巍.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2007.3

5.徐涛,侯绍泽.论美元霸权与当代国际货币秩序.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6.程恩富,王中保.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今日中国论坛,2008(1)

7.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与政府的金融稳定策略选择.社会科学,2009(1)

作者简介:

马晓科(1981-),女,河南郑州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国际经济。

上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汇市\股市的动态关联性探析 下一篇:我国税收预算性增收与税收优惠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