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RFID在快递业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3 05:16:40

浅论RFID在快递业中的应用

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的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势,其应用将给零售商、物流等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关键词]物联网 互联网 RFID快递

1 选题背景

快递最主要的特性即及时并精确地将货物送达收件人手中。这就对配送中心的到货、包裹分类、出货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分拣工作已成为了整个过程中效率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地完成包裹分拣对于整体效率的提升来说变得尤为关键。

RFID技术实施前的分类工作都是通过雇用打工学生,站在传送带旁依靠人工操作进分类。

载货卡车抵达后,学生从卡车上接取装有一定数量包裹的箱子,打开箱盖通过目视判断箱中包裹是送往“都外”或“都内”的,随即关闭箱盖将确认完毕的箱子分别放上不同的传送带。

因为是手工操作,很难提高效率,输送带的速度也必须控制在40m/min以内,生产率难以提高。

2 项目概要

在以上背景下,经营者对工作现场下达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生产率”的指示。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团队决定依靠一套“自动识别程序”来替代迄今为止依赖于人工的分拣工作。

条码的使用也在研讨范围中,但是团队最终还是决定实施RFID技术作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说到放弃使用条码的原因,因为考虑到条码必须要贴在扫描仪能够扫描到的地方,为了使扫描仪能正确并快速地扫描出条码,箱子必须在传送带保持一定位置和角度,这势必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而箱子的摆放面肯定是不确定的,这就要求工人必须手持扫描仪一次次手动调整和读取。如若需要扫描仪自动读取,就必须准备多台扫描仪,并进行复杂的放置安排。这样一来投资成本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将贴有条码的一面调整到易于扫描的位置也是一项新增的工作,虽然可以让打工学生们根据指示将货箱按照一定的方向摆放上传送带,但这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且整个流程的时间必将遭到拖长。更重要的是,一旦摆放的方向出现错误,读取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整个分类无法百分百精确完成,甚至可能造成包裹的派送出现错误。

RFID因其不受标签的粘贴位置和箱子摆放方向等限制,在这方面要比条码优越许多。因为即便将标签贴在包装箱内部都能够读得到,且无须安装阅读器等设备,投资额也相对节约不少。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后,公司决定实施相对节约不少。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后,公司决定实施RFID技术。

但是决定选用电子标签后也产生出新的问题,到底应该选择哪种频率的标签。

由于传送带带宽为1.2―1.3m。考虑到电子标签的读取距离,因此选择了使用超高频标签的门型阅读器。这是因为超高l标签通常保证在几米的距离内都可以读取。

但是,使用超高频电子标签的话,传送带上几个箱子的标签将被无差别无顺序全数读取,而这距离我们的要求――“逐个识别每个包裹并判别目的地是都内还是都外,并在其后传送带上对包裹作出明确的分类”显然还有明显的差距,超高频电子标签很难做到这一点。

因此也有人想出了将超高频电子标签的读取范围缩小这样的办法,但工作人员最终改变了想法,决定使用方向性更好的2.45GH2的电子标签,与超高频在类似的距离进行对比试验。

最后,工作人员委托标签制造商株式会社日本信息系统生产出一种距离适中,在门型阅读器的读取覆盖范围内,且无论标签朝向何处,都能一个不漏准确读取的标签,并投人使用。

电子标签的设置,并没有将其粘贴在包装箱的外面,而是放在箱内,这样做即便 于操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实施效果

过去传送带上繁杂的分拣工作均需要人工来进行,如今实施电子标签后,需要人工操作的只有在货车卸货后,将箱子搬送到传送带上这一个步骤,其余的诸如“都内、都外分拣”等工序均能通过RFID技术自动完成。

打工学生只需从货车司机那里接过货箱打开,确认完里面的物品后投入电子标签,再将其搬上传送带便告完成。最大限度地简化工作流程使得传送带传送速度也不幅提高,达到80m/分。

当操作进一步熟练后,速度最快甚至可以达到120m/分,这与实施前的40m/分相比,效率提高了3倍。

此外,电子标签在帮助货品完成分拣,装车运往目的之前会被回收,然后送回到货场。标签的回收再利用使得运作成本控制在最低程度。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包括数万枚电子标签在内的初期投资也得以早日回收。

4 结语

若要进一步提升RFID效果,必须提高在传送带高速运行条件下电子标签的准确读取率。

此外,高速读取到电子标签中写入的数据后,如何快速解读并传递到分拣机上,这一网络联动如何得到改善将成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作者单位:

江西工程学院

上一篇:高校管理体制泛行政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印宗秦汉”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