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创建始末

时间:2022-10-13 04:27:27

一、逆境中的选择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使孙中山对如何将革命进行下去的想法一下子清晰起来,那就是手上要有兵,要有军队。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而孙中山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仍然是走了一段弯路。先是天真地想依赖江湖气十足的帮派势力,接着又想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当时的广东各派军阀云集,有粤军、滇军、桂军、湘军,这些“山大王”都在观察风向,谁的势力大就倒向谁,进而向北方的各系军阀讨伐,争得自己的一份利益。这使孙中山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但在建军问题上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道路。

最早提出要建立军事学校的人不是孙中山,而是共产国际来华进行联络工作的代表马林。1921年初,马林接替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到了中国。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两年。这期间他奔走国共两党领导层之间,广泛地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他于这年12月10日经上海总部张继邀请,由上海起程经武汉、长沙到桂林会见孙中山。经陈独秀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太雷以马林的翻译身份随行。23日,马林到达桂林即同孙中山进行会谈。

3天内,两人进行了两次长谈。马林的建议是以中国和苏联合作为前提的,内容有如下三点:改组,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谋求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1922年6月16日,由孙中山一手培植起来的广东革命政府陆军部长陈炯明突然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措手不及,连夜上了靠泊在珠江白鹅潭的“永丰”号军舰。这是孙中山一生中遭受到的最为惨痛的一次挫折。他未想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这时,孙中山下定了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的决心。

8月中旬,马林在上海与孙中山就国共合作、苏俄支持孙中山统一中国,以及军事合作等问题作了认真的会谈。

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敬重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及其伟大业绩,并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把孙中山作为盟友,把视为民主革命势力,尽力帮助孙中山开展国民革命。8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进一步讨论时局以及与中国建立统一战线等问题。在会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指令,要求国共两党合作,共同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坚决主张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建立国共联合统一战线。

这一段时间,到杭州出席西湖特别会议的中央委员在上海会见孙中山,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会谈达成了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的政治协议,为建立国共联合统一战线奠定基础。此后,共产党其他领导人也相继加入。

此时的孙中山,终从陈炯明的叛变中省悟:单纯利用旧军人、旧军阀去打倒另一军阀的道路行不通,必须依靠工农大众,联合共产党,改造,走新的道路,否则将会在堕落中死亡。

1923年8月5日,奉孙中山之命,在上海会见了马林,商议组织“孙逸仙博士访问团”,其任务是有关开办军事学校、争取军事援助的细节榷商。同时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请求经济援助,邀请政治、军事顾问速来广州,帮助改组。

访问团于9月2日到达莫斯科,由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接待,进行了多次会谈和协商。10月15日,党务会通过了“设陆军讲武堂于广州”的议案。11月26日,孙中山主持召开的临时中央第十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军官学校,推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开办事宜。

二、“到黄埔去”成为热血青年的心声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对民族、民权、民生等概念又作了新的解释。一大的召开,标志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建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亲自任校总理,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任党代表,苏联人鲍罗廷、加伦先后被任命为政治顾问、军事顾问。校址经孙中山多次勘察,最后指定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黄埔水师学堂为黄埔军校校址。

一时间,华夏男儿无论东西南北,不分贫贱富贵,都喊出了相同的口号、一致的心声:“到黄埔去!”这个口号,不但震惊了全国青年,而且震惊了全世界。

但是,因为各地军阀并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军事学校,招考第一期学生时大多采用秘密方式。为了保证学生的政治质量,每一名学生录取时要有两名担保人。当时除在广州可以公开进行招生外,其余在军阀统治下的各省均不能公开招生。这时的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组织,因此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参加一大的共产党代表带着为黄埔军校招生的任务回到各地,进行紧张的招生工作。

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一回到长沙,便按照的革命军队是实现革命理论的先锋,多选派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的主张,立即通知本省党的基层组织,将推荐出来的党、团员或进步青年秘密送到长沙清水塘考选。当时的湖南在赵恒惕统治下,和共产党的组织都不能公开存在,处于地下状态。因此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湖南的招生工作,也是秘密进行的。说是报考,其实只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而数、理、化等科都没有考试。初试合格的,何叔衡给他们办了手续,发了路费,安排分散搭火车、轮船先去汉口,然后再坐轮船去上海处复试。到了上海,告知还要考数理化。湖南的学生国文成绩不错,但其他成绩却一般。组织了上海点的复试,被录取的考生在为他们办完相关事宜后,统一送往广州参加全国总复试。多年后这些热血青年还记得,在送别的时刻,都会说一句“让我们相约在广州”,都记得在码头上那清瘦的身影和真诚的祝愿。

时年31岁的,精力过人,胆大心细,他倾全力帮助黄埔军校招收各地英才。查阅《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一至第四队详细调查表》,可见在学员亲笔填写的“入校介绍人”一栏中,有5名湖南学员的入校介绍人中都有的名字。

3月27日至30日,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考试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约有1300名经过当地初试合格后的考生参加,张申府和几位苏联顾问负责口试题,张申府还负责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

5月5日至7日,经过考试选拔的400多名(后有增加)第一期学生正式入校上课,编为4个队接受新兵训练。

出身书香门第的杜聿明和他的要好同学阎揆要、关麟徵等,是从《新青年》杂志上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便从陕西匆匆赶来。然而,考期已过,多亏了陕西同乡、同盟会元老于右任的举荐,才获准补考。陈赓、宋希濂等报考黄埔军校,则是属于“跳槽”行为。他们原先报考的是湘军讲武学校,被录取后于1924年1月到广州入校学习。3月,当黄埔军校招生的布告贴出后,陈赓、宋希濂等在沿珠江长堤散步时看到了招生简章,真是喜出望外,他们一面仔细地研读,一面在心中琢磨:“革命青年不应分散力量,甚或为私欲者所利用,而应集中黄埔训练。”他们当即议定:退出讲武学校,报考黄埔,被顺利录取。

八方英杰汇黄埔。入校后,要求学生要“亲爱精诚”,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先声,要做到“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5月12日,张申府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在提名的17人中,只有张申府是共产党员。时年32岁、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张申府成为“中共黄埔第一人”。

张申府回忆说:“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我为军校推荐人才,希望能够介绍几个在国外学习有能力的人。于是我开了一份15人的名单给廖仲恺,名单上的第一名就是。名单上还有周佛海、赵世炎等人。当时还在法国留学,我立即写信邀请他速来黄埔军校工作。”

三、“革命者来”横批的写照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仪式极为隆重,除全校师生外,还邀请广东各高级将领,高等文官以及中央执监委员等500余人观礼。

孙中山以大元帅兼军校总理的身份亲自主持开学典礼,对全体师生作了演讲。他说:“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诸君不远千里或者数千里的道路来此校求学,既是已经明白了我们的宗旨要造成一种革命军,一定是富有这种志愿,来做革命的事业……”听完孙中山演讲,大家高呼:“孙总理万岁!万岁!”

在典礼上,孙中山明确地宣布了创办黄埔军校的宗旨,并对全校师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孙中山致词完毕后,即将军校校印交给。手捧校印,情绪激昂……

当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挂在军校内门的墙上: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孙中山还亲自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军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为多;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

黄埔军校开办初期,其政治部机构基本无所作为。到任后仅两个月,就由政治教官到政治部副主任,由副主任到代主任、主任,一级级晋升。他按照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首先建立起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设立指导、编纂、秘书三股,出版《士兵之友》每日派发给学生和士兵;其次是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主要围绕革命的目的和军民关系进行,每周组织一到两次对学生的政治演讲,举行政治讨论和政治问答活动;第三是指导新成立的军校教导团的政治工作,制订士兵政治训练计划……经过一番整顿之后,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该校政治工作也蓬勃地开展起来。

26岁的到黄埔时,比大多数同级领导都年轻,比学生们也大不了几岁。但他超凡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尤其是他杰出的人格魅力,几乎倾倒了所有的师生。直到几十年后,他对立阵营中的学生们见了他还是毕恭毕敬地给他敬礼,尊称他老师。

黄埔军校学生毕业时,校方除颁发毕业证书、证章外,还特别赠与每位学生一把礼仪装饰佩剑,作为毕业纪念。颁发佩剑时,军校常举行专门的隆重仪式,并作为对全体师生进行军人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黄埔一期于1924年5月5日入学编队,而于同年11月8日毕业。

孙中山最后一次到黄埔军校,是1924年11月13日。此时,他应冯玉祥邀请,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即将北上商讨国事。当天,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永丰”舰抵黄埔时,全校师生持枪肃立于码头至军校大门口的通道两旁,向孙中山致持枪礼。

孙中山登岸入黄埔军校视察一周,后由等陪同前往鱼珠炮台检阅第一期毕业生演习战术实施。演习毕,孙中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又何危险之可言耶?况余已59岁,虽死亦可安心矣!”

惊愕,便问:“总理何故说出这样的话来?”孙中山道:“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余未竟之志,则余可以死矣!”

随后,、廖仲恺设宴为孙中山饯行。黄埔师生千余人列队热烈欢送孙中山启航……

四、将星璀璨的师生群体

1926年1月12日,广州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改组黄埔军校提案,决定将陆军军官学校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3月1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举行成立典礼。次年1月,设立武汉分校。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后,曾经开办了女生队,它是黄埔军校史上惟一的一期女学员队。从这里涌现出了赵一曼、胡兰畦、曾宪植、胡筠等巾帼英雄。

1927年,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4月18日,黄埔军校实行“”,400多名共产党人被逮捕,有关三大政策和马列主义课程科目一律禁止,军校出版的革命刊物被停刊或改版进行宣传。

国共两党的公开分裂,导致黄埔同学被迫分为两大阵营。从此,黄埔同学之间彼此对垒为敌,兵戎相见,以革命著称的黄埔军校从此改变颜色了。

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6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迁校期间,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

到1949年底,在大陆共办23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23万余人。

在激荡的时代风云中,黄埔军校的学生分道扬镳,其中不少人投奔了中共阵营,但也有一些人追随。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保家卫国并肩作战,共赴国难。淞沪会战、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一场场重大战役尽显黄埔军魂,血染疆场。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团结,国家才能强大,民族尊严才能得到维护,也才能抵御住外敌的入侵。

黄埔军校的第一至第六期,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有近500位中共党员在军校工作和学习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的军事将领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黄埔师生就超过40人,而建国后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方面,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基本上是以黄埔军校前6期出身的将领为核心组成的。

黄埔军校虽然是一所速成军校,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质量之高,堪称一个奇迹,在日后国共双方高级将领中均占据显赫位置。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能够跋山涉水赶到广州就读的学员和教官基本都认同民主革命,相信孙中山的革命理论,这些学员素质本身就非常优秀。能够抛家舍业读军校可见极具冒险精神,这也是优秀军人的素质之一。黄埔军校能培养如此多的优秀将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今天,黄埔军校旧址被辟为纪念馆,成为保护、展示、宣传黄埔军校历史最重要的场所。“天下黄埔是一家”。每逢校庆,都会有很多两岸的老校友或其后代回来参观,白发老人们在校门口高唱校歌的情景,令人无限感慨。今天的中国已然和平崛起,但是,黄埔精神永不过时,两岸中国人理应从中汲取启示,携手探寻振兴中华之路。

作者地址:北京市丰台区

上一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优越性及其在我国的发... 下一篇:机构投资者能抑制过度投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