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论秘书之道

时间:2022-10-13 04:26:11

永乐皇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也是明朝继太祖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即位不到两个月,就先后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等七人直文渊阁,参与机务。这七人品秩均未过五品,挂衔翰林而无公开身份,但从性质来说,近于皇帝的顾问或机要秘书。七人中的杨士奇著有《三朝圣谕录》,记叙了永乐皇帝对秘书的一些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养清谨之风

永乐五年(1407)冬,曾任都给事中的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带来了一些岭南土特产送给朝中诸大臣。永乐皇帝不仅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掌握了受馈赠大臣的名单及每个人收受的物品。就此事,永乐皇帝单独召见杨士奇,把名单给他看,问:“这上面为何独独没有你的名字?”杨士奇答道:“徐奇曾做过都给事中,原来在朝廷任职时就与名单中的这些官员有交情。徐奇离京时,这些人都去送行,并作诗文赠之,现在徐奇馈赠这些土物,乃是答谢当初的这份情谊。这也是官场上的人之常情,不算是行贿。他离开京城时我正好生病,没有去送行,所以他送来的礼物就没有我的份。”

永乐皇帝再问:“如果当时你没病,是否也会去赋诗送别?”杨士奇对曰:“肯定会。那么今天的这个名单上也会有我的名字了。”

永乐帝听了杨士奇的解释后就没再追究此事,但他诫谕杨士奇:“为臣当戒私交,为士当务清谨。”戒私交就是不拉帮结派,不搞庸俗的关系圈子。务清谨就是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谨言慎行、缜密细致。

2.行务实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皇帝要定期学习,并由大臣组成教师组进行讲授。最初担任教师的都是翰林院学士和殿阁大学士等。永乐二年(1404)六月,杨士奇等进呈讲义给永乐皇帝审阅。讲义述古论今,通俗易懂,永乐皇帝看后很满意,指示杨士奇等:“尔等于讲说道理处,必举前古为证,庶几明白易入。”又强调:“帝王之学,贵切己实用,著讲说之际,一切浮泛无益之语勿用。”

切己实用、勿用浮泛无益之语,这既是永乐皇帝对大臣讲学提出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对秘书工作提出的要求。杨士奇等七人在永乐时期承担着“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的职责”,无论是进呈文字、参谋顾问,还是商议机密、参与机务,都必须行务实之举,否则会给皇帝的判断和决策带来失误。

礼部尚书郑赐奏对时屡屡失措,永乐皇帝因此十分讨厌他。永乐六年(1408)六月,郑赐突然去世,永乐皇帝得到消息后问翰林诸臣:“以前从未听说郑赐生病啊,他是不是因奏对失旨而自尽的呢?”杨士奇答道:“我看郑赐生病已有些时候了,只是因胆小而不敢请假,强撑着上朝。昨晚我和他同立右顺门外,他体力不支倒地,有呼无吸。我当即请他的随从送他回去了。”没等杨士奇讲完,永乐皇帝即谕翰林诸臣道:“郑赐是君子啊,只是能力稍差而已。赶快撰写祭文,遣官致祭。”当晚他又单独对杨士奇说:“早上要不是你将实情说出来,我差一点就错怪郑赐了。自今有事,但直言勿隐。”

“自今有事,但直言勿隐”,就是要忌虚假、讲实话。

3.作有用之文

永乐二年(1404)某日,杨士奇等进呈草拟的发于边将的敕令,请皇帝定夺。永乐皇帝见敕令文采斐然,便说道:“武臣边将不谙文理,只用直言俗说,使之通晓,庶不误事。他日编入实录,却用文。”这是对秘书的文风提出要求,即要根据对象和用途作文,这样才不会误事。

受赋体和骈体的影响,汉唐以下的公文一直存在词藻华丽、浮躁不实的毛病。对这种文风太祖朱元璋非常反感,洪武二年(1369),他向翰林学士詹同提出:“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躁。”洪武九年(1376),茹太素上书一万七千余言,直到一万六千余字时才讲明意图,太祖责备道:“彼浮词者,徒乱听耳。”太祖提出公文要“实”,永乐皇帝进一步提出公文写作要看对象,比如针对武臣的公文就要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那些卖弄词藻的公文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

永乐皇帝所论的秘书之道,在今天看来都是常识,这些常识是古人和前辈的经验总结,也是被无数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今天的秘书人员更应该以此为准则开展工作。

(摘自《秘书》)

上一篇:政坛崛起文科生 下一篇:基于遥感影像的PM2.5浓度分布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