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在当代纪录片的运用

时间:2022-10-13 01:53:34

摘要:今年首播的《航拍中国》涵括中国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宗教民俗、人文历史等相关内容,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从拍摄手法看,以航拍为拍摄手法的纪录片早有涉猎,笔者以为《航拍中国》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对自然之美的感叹,更多的是航拍视角的时代意义以及审美叙事内容上的众多启示。

关键词:航拍中国;纪录片;审美;创新

纪录片最早进入我国是在上世纪初期,尽管早在19世纪末期已经成型,但是随着拍摄技术的不断提高,进入了21世纪之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结合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纪录片在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变革。近年来,伴随“航空器、摄像机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技术指标的进步,航拍逐渐出现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之中。

一、航拍的审美特点

航拍纪录片,使用先进设备从高空对地面进行俯视拍摄,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这样独特的视角,高悬空中俯瞰地面的一切,是超出受众日常生活范围的视角。而航拍,就是利用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将受众身边的画面,看不到的景色,以全新的角度展示出来。

《航拍中国》全片由航拍搭建而成,这样的视觉效果带来更多是“陌生化”和“奇观化”――从空中领略奇美变化,可以看到“大海瞳孔”“八卦城”“泾渭分明”“云上大厦”等奇观,将常见熟悉的景象陌生化,将平淡的景色奇观化。

变化有秩的内容、逐帧精美的画面在不进行变化的视角下,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在《航拍中国》中,让影子“穿帮”,在注重客观的纪录片面前,这样的画面尤其特别。航拍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手段,它具有自身高起点的审美性,刻意保留的画面,改善纪录片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体现纪录片自身的意义。

二、独特的修饰性

独特的修饰性,从《航拍中国》中的镜头语言切入。每集50分钟的单元内,有网友称“每一帧截下来都是一张壁纸”,可以说《航拍中国》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创造力。在以环境和景物作为塑造主体的画面中,通过航拍来修饰语言,是这部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航拍中国》4分36秒的宣传片,近341个字符,是六集纪录片的缩影。

“总有一些风景,是我们的想象到达不了的地方。”拍摄对象主要是地貌特征,采用航拍中最为常见的俯视视角,视野开阔,有强烈的画面感。这类以绝对高空的视角作为开篇第一局,可以表现出独特的地貌特色和壮观的气势,在开篇吸引人的注意力。“一片叶脉可以绵延数十公里”,镜头的运动主要以“前进式”为主,带有探索的姿态。“水和云架起梦中走过的路径”以独特带有“旋转式”“推进式”的视角,对角线式的构图形式,展现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艺术品”。

“陆地边缘奔腾着生命的律动,密林深处回荡着古老部落的传说,高山之巅隐藏着上古神兽的踪迹。”航拍镜头继续带领受众在中国各地前行,与海岸线、高山密林相遇。当遇见大远景的时候,画面会选择“盘旋式”递进,放低姿态,缓慢接近,这样的镜头语言设置,饱含情景的代入感,将镜头语言的叙事功能得到了强化拓展。

“俯瞰云下的世界,图形、线条的背后。”这部分是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画面呈现方式。当镜头以大景别逐渐转小景别,以极富视觉张力的表现形式,将人与自然力量之间的悬殊进行对比,“数亿年前,这里的鱼群和沙子一样多”这种“讲述式”的镜头语言,在搭建一种观众解读未知的求知心理。

“我们对这里的生活极尽耐心”“在沙漠深处创造生命的能量”作者都在用一系列画面去佐证文字隐藏的内容,通过看似关联的镜头语言,表达文字深处的语言特性,结合航拍的影像感修饰艺术性。

纵览《航拍中国》当中这样一个小节,每一个帧都是精美的佳作,考究的构图、唯美的画面、绚丽的色彩,以及恢弘大气的壮观景象,在航拍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下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官体验。在奇观化的镜头语言下,将航拍的运用上升到美学的新高度。技术和影像的传达能力,配以具有深意的解说词,让画面有了理性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

三、体验式的结构创新

近几年火热的纪录片,像《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都是直叙式的结构模式。尽管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会有明显的地理位置变化,解f词会带给受众以明确的空间概念,但是远不如《航拍中国》所营造的“类旅程”的“体验结构”模式。

《航拍中国》每一集的开篇,都会依照地理位置和主题内容将单元内容进行划分,形成单独的板块,然后在单独板块内进行引导,标明内容前进方向,给予受众一个明确的空间概念。将受众带上“空中旅程”的“航班”,定制专属线路进行一场高端旅游。

以《江西》一集为例,在这一集中,第一次出现的三位导览图,主要将拍摄对象集中在庐山周围,主要关注庐山的人文历史、牯岭的奇闻轶事、白鹿洞书院的风云文雅、庐山西海的浪漫相逢。第二次的三位导览图则是将目光聚焦风情各异的江西古村落。之后的每一次,都是靠这样的方法进行叙述。多次三位导览图的出现,有效的将《江西》这一集分割成多个板块,又串联起来。

四、叙事节奏的多重结合

《航拍中国》的叙事节奏,不仅仅是风光画面的独特编排,更有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结合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的配合,《航拍中国》的叙事节奏从认知与抒情两者中逐渐展开。

《航拍中国》的认知意味,在《江西》一集的开头表现的最为突出“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它三面环山,庐山镇守北大门。北部平原坦荡,中部丘陵、盆地相间,数千条河流纵横交错,其中大部分汇入了鄱阳湖,从而与长江相连。”毫无疑问,解说词用精炼的华语将江西的地势地貌介绍的十分清晰,也为之后的叙述留有铺垫。“庐山,大概是最受中国文人,偏爱的一座山。历史上,曾有3500多位文人,登山庐山之后,留下超过1600首。关于庐山的诗词,李白惊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他看到的是庐山的细节;坡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他从不同的角度见识庐山变幻的形态。”解说词在介绍庐山的人文历史中,也在以古人诗词为窗口,表达对庐山的情感。

五、总结与展望

《航拍中国》在选题上就高于之前的很多纪录片,但是航拍的视角却没有让其保持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交互式的体验感受让受众参与其中,题材自身高,叙事姿态低,让受众的年轻层扩增,成为老少皆宜的奇观体验。

《航拍中国》是中国第一部全航拍的纪录片,全新的拍摄手法,全新的叙事结构,全新的互动模式,都在将中国纪录片的高度不断拔高,让国内制作团队的技术与国际全面接轨。这样的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极具审美特色的镜头语言,看到独具风格的修饰性,也看到中国纪录片潮流的新方向,关注时代的变化,是纪录片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未来,中国纪录片会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刘维维.中国故事的纪实影响表达:《航拍中国》的时代意义与方法探索[J].出版广角,2017(03).

[2]李苏慧.浅析航拍技术的美学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2).

指导老师:董星

作者简介:王泽恒,荆楚理工学院,专业: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上一篇: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 下一篇:刍议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规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