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往学习”促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

时间:2022-10-13 12:46:33

以“交往学习”促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

摘 要:口语交际,顾名思义,即“口语”加“交际”, 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状态中的“听”“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老师应摆脱目前重“口语”轻“交际”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片面认识,更多地关注“交际”目标,创设一个个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学习”氛围,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 交往学习 倾听 表达 能力

时至今日,口语交际在语文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相对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还是不容乐观的:因目前没有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教师的片面认识,课堂目标不明确,重视明理而忽视语言,学科特点不明显;课堂上“交际”含量缺失,使口语交际课等同于说话训练,缺少交互性……

王荣生教授曾说,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状态中的“听”“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所以说,要完成“交际”目标,就必须有交往互动。因此,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不妨创设一个个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 “倾听、表达、交际” 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交往情境,培养倾听品质

倾听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际品质,要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就应对学生进行“听”的培养。而现在学生早已习惯了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画面,反而削弱了“听”的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不专心听:对别人说的话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导致别人的话“左耳进,右耳出”,留下的信息较少;(2)不高兴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别人说话时习惯随意打断,抢话头或抓耳挠腮、左顾右盼;(3)不会听:边听边忘,倾听与理解不能同步,更不能听出“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因此,培养专注倾听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听、分析地听,听出问题,听出收获,那时的“说”才能“有根有据”“有的放矢”。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将倾听的要求设计在一个个交往情境中。

【教学回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一期《奇妙的动物世界》中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下面,让我们满怀信心智取第二关――“你说我猜”关吧。猜什么呢?在这一关里,人们要想办法了解一位新朋友的奇妙之处。然后,你来说,让大家猜“它”是谁。注意:与新朋友交流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新朋友的奇妙之处,在你听不明白时可以提问,进一步了解。

片断二:

下面让我们一起激战第三关――“问答擂台”关。我们问答擂台的话题围绕小企鹅展开。在这一关中,一些“小动物”要来做知识渊博的小擂主,另一些“小动物”来做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的挑战者。注意:擂主要想准确、机智地回答挑战者的问题,必须认真倾听和提问。

在口语交际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会听了,听懂了,才能互动应对。上述课堂实录的两个片断中,创设了“你说我猜”“问答擂台”的“交往场”,老师在提出交往要求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在“别人说得不清楚,自己听得不明白的时候可以主动提问” “要想准确、机智地回答挑战者的问题,必须认真倾听和提问”,体现了倾听的训练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课堂中,虽有一些看似双向的交流,但由于没有建立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会劝阻”一课,老师习惯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殊不知,这样无意间将角色分为“主角”与“配角”,使课堂中看似有一个生生交往的平台,实则仍是一个单向的言语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增强“角色意识”,即在交往学习中,每位学生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

二、巧设交往话题,训练表达能力

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话题,大多是从日常的生活取材,如问路、请教、道歉等。但如果我们简单地将这些话题照搬到课堂上,情境模拟表演一下,学生所说的话仍会跟生活中一样,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材话题的研究和指导,如“打电话”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打电话时要说清事情,要讲礼貌,更要将这个话题置身于一个交往情境中――打电话请假。学生说:“老师,我今天有事,不能来学校。”老师故意制造难度“为难”学生:“你有什么事呀?不行,今天这堂课很重要。”把学生预想不到的情况呈现出来,“逼”学生去应对,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要根据表达能力的训练目标,独立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准他们的兴奋点,以真实的“问题解决”来组织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把学生带入贴近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中去。

【教学回放】于永正老师《外貌描写及转述通知》的主要流程:

(1)上课铃响,于老师还没有来。这时一位年轻女老师走进教室,请学生转告通知内容。

(2)于老师:你们说说这位阿姨的样子,我猜猜她是谁。

(3)于老师:小朋友,她脸上有什么特征?

(4)于老师:小朋友,这位阿姨还有什么特点吗?

(5)于老师:谁能把刚才说的方老师的外貌,也就是方老师的样子,连起来说一说?

(6)于老师:方老师找我有什么事?

(7)于老师:小朋友们,通知开会,除了要说开什么会,要带什么东西之外,还要把开会的时间、地点说清楚。能不能把方老师的通知连起来说一说?

上述课例中,于永正老师在自己进入课堂前先让文教局的方老师到教室请小朋友转告“要于老师开会”的事,这个真实的交际话题,激发了学生交流表达的强烈欲望。课中于老师从“说说这位阿姨的样子,我猜猜她是谁”,到“她的脸上有什么特征?”,再到“这位阿姨还有什么特点”,一步步地由整体到细节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在转述的训练中,学生一开始没有说清开会的时间,于老师一个“拿包欲走”的动作,使学生明白刚才转达的信息不完整,最终能清楚、全面地转述通知内容,从而掌握了转述的要领。于老师将这一系列表达能力的训练,均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交往互动中,可谓“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三、关注多元交往,锻炼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是一个“你来”“我往”的交往过程。口语交际强调彼此间信息的往来交互,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作出应对,与对方交换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等口语交际的多元互动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从而实现交际能力提升。

这方面于永正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许多课例都能关注学生的多元交往,让学生在倾听、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真实有效的交际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双向或多向的多元交往互动特点。如“学会劝阻”中的师生交往,当学生进行劝阻时,于老师说:“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在学生无以应对时,于老师适时指导:“劝阻别人时要从自己这个角度说,而且态度要诚恳”;如“调解”一课中的生生交往,在学生大致有了调解思路后,让学生在实战中演练:为“赵亮”和“薛志田”调解矛盾;再如“学一点问的本领――采访”中的学生与邀请来的周老师之间的互动交往……于永正老师创设的这些真实的交际情景,无不激发了学生真正的交际需要,变单向的信息交流为多向的信息互动,变静态单一的被动接受为多元综合的真诚交际,从而真实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提升校长管理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下一篇: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创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