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城市创建的综合效益分析

时间:2022-10-13 12:34:46

园林城市创建的综合效益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打造和提升城市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景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为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结合近年来园林绿化建设的相关经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从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与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述,对这些效益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据,指出园林城市创建的本质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园林、城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效益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园林建设的内在动因和未来发展方向

人类需求理论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文中最早所提出,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包括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核心观点是,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此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园林建设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将对于园林绿化发展的本质和方向的认识提升到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高度。

首先,园林绿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类生理及安全的需要。这是推动人们行为最基本最首要的动力。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相对低级的需求和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提高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水体土壤、降低噪音等一系列改善生存环境的举措,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享用舒适的温湿度,使用洁净的水质,从根本上讲均是为了满足我们生理的需求。而通过园林绿化涵养水源,加固土壤来消除或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则是出于安全的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虽然这两类需求的等 级相对较低,但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只有这两类需求所激发的行为满足了这两类需求时,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因此,生态效益理所当然的成为园林绿化建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我们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也应该优先考虑其在生态改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当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生理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后,园林绿化被赋予了其更高层次的使命,即情感归属的和尊重的需要。在这个层面上,园林的审美要求和历史文化表现力是主要的。园林的美,是人们向往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表现,是人们热爱家乡风土气息的归属表现,更是人们对于祖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尊重的表现。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有其园”,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一种超越了基本的生理与安全的需要,而达到的对于情感和尊重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位于人类需求金字塔塔尖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在依次满足了人生理的、安全的、情感归属的和尊重的需求之后所产生的人类最高境界的需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贡献了什么。可见,对于最高境界的人而言,其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为这个社会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即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脱离了温饱,实现了小康,其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在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而作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和谐共存共生的园林绿化,也将势必承载起更高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园林的经济效益本身就是许多建筑业内人士很好的“自我实现”的途径。正是由于本文前面所论述的园林绿化事业为相关从业者乃至整个城市带来的十分可观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给许多人“自我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舞台。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公众对于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更多的人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看成是其“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不再仅仅满足于环境给了我什么,而更加关注我为环境做了什么。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园林绿化也将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的方向迈进。

结语

本文从城市园林建设的作用,园林建设所起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园林发展内因外效分析等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园林城市创建的发展动力和综合效益,揭示出园林发展的本质和原动力来自于满足人与社会的分层次的各种不同需求,并以此为据,指出未来城市园林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努力建设园林城市,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陈自新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 1998(6)

严玲璋等. 努力创建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 中国园林 1999(1)

刘兴华. 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基建优化. 2007 (28)

杨向青. 园林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张万钧.建绿色银行,创三个效益 [J]. 中国园林. 1999(2)

贾小明等. 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 现代管理科学. 2004 (7)

谭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党政干部论坛. 2006 (3)

上一篇:钢结构厂房中的建筑防火设计浅析 下一篇:浅析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