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13 11:55:26

呈现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探索

摘 要: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语文教学中语文味体现出来,让学生尽情地读,从“情”出发,热烈地对话,深入挖掘文本空白,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语文素养

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在阅读课上要让人体会出语文的味道。

一、以读为主,品味语言

根据新课标精神,由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从而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有所启迪。只有对字、词、句认真思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有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爷爷的芦笛》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思考体会,感悟强强内心的恐惧以及最后的坚强,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感悟,经过反复琢磨,学生读悟在先,教师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拓展,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进行呈现。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推敲、感悟和锤炼语言的能力。

如,郭沫若的《白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怎样让学生能够感悟出文字的精妙,感悟出白鹭的精巧呢?可以把这段话简洁地概括成“白鹭的颜色黑白均匀,身段大小适宜。”让学生通过品读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用句的精妙,白鹭的精巧无比,多一点儿不美,少一点儿不够味,真令人赏心悦目啊!

二、以“情”感人,激起学生思考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对教师而言,课堂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学、乐学。语文学习中不能没有情,否则所有的表达都会显得没有力量。鉴于此,教师自身要仔细研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情感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笔者在讲授《给家乡孩子的信》时,这样导入:“巴金爷爷受到了孩子们的信后很是感动,于是也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这样说道……”此时配上钢琴曲《思乡曲》进行范读课文,营造一种恬淡的感情基调,使学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阅读课上就会呈现情感的荡漾,而语文味也愈加浓厚。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我们会碰到学生一时难以体会对雪松所面临的恶劣环境的情形,此时就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暴风雪的画面以及狂风呼啸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再现雪松在暴风雪中顽强不屈的挺拔身姿,使学生身临其境,对雪松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利用对话拓展,激起学生热情

布贝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对话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相遇。”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领学生凭借文本语言,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其过程尽现创意和智慧,课堂也将异彩纷呈,而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将激情四射,语文味十足。

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教学,教师可从“生命开花”一词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情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及同学的情感碰撞与交流,从而全身心地走进人物形象,感受巴金爷爷的谦逊、平易近人、乐于奉献的形象。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对巴金老人的认识一定是更为深刻的,谁来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从而引出话题“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然后进行师生、生生、生本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美好的心灵也得以滋养,而这样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

四、填补文本空白,释放学生潜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使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象,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灰椋鸟》中,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所体现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它们其中的一只,你会有什么话要对同伴讲呢?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象说话。有的学生说:“今天我的收获可不小,看到农村环境好了许多……”;也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人类对我们鸟类很友善嘛!”这样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也丰富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学生需要的是有语文味的、有生命律动的、阳光灿烂的、充盈着精神享受的阅读。着眼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呈现出浓厚的语文味,学生的生命之花将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倪丽霞.语文是美丽的教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12).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强埠小学)

上一篇:调控教学节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下一篇:浅谈巧用网络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