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陆离的光影为思品课教学添彩

时间:2022-10-13 10:29:08

让陆离的光影为思品课教学添彩

电影是一门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青少年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它始终凝聚着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题材复杂,用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示了历史与现实,影响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人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优秀电影无疑应该成为思品课教学的良好素材。

一、将电影引入课堂的优势

(一)能够充分体现思品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直观性原则是思品教学的重要原则。学生实际和思品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坚持直观性原则,采用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电影优美的画面、逼真的音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拟真实”的情境,学习成为他们内在、自觉的需要,使思品课堂教学生动、鲜活起来。比如,在讲授苏人版七年级教材《有朋自远方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我组织学生对比观看了德国电影《魔法保姆》和著名电影《卧虎藏龙》片段。这两部电影,都富有“中国元素”——武术、服饰、传说,但外国人演绎的“中国功夫”与我们中国人展现的大相径庭:慢悠悠、飞来飞去的打斗,夸张别扭的“太极”功架,逗得学生捧腹大笑。展示以后,再由教师阐述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与接受。我们发现,电影(特别是“大片”)是学生最关注、最愿意交流的话题之一,分析电影,更易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情感、发挥潜在智能,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针对电影“说古论今”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明快,也有利于“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能够充分体现思品教学的人文性,思想性

思品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优秀电影往往用曲折的故事吸引人,用细腻的情感感染人,用优秀人物的品德启迪人,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优秀电影,或制作精良,或气势恢宏,或细腻温婉,或紧张跌宕,既有纷繁的生活展现,也有深刻的理性思考。运用电影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能选取形象、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崭新的道德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比如,我在讲授苏人版八年级教材《换个眼光看教师》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观看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选取了电影中女教师与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的作为教学导入。重温这一经典画面,孩子的纯真质朴与女教师循循善诱相互映衬,特别是女教师闪烁着“善良仁爱”人性的光辉给学生们深深地震撼,再让学生理解“教师是人类文明最直接、最集中的传递者”、“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等观点,就能水到渠成。空洞的说教往往很难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情感的美好,道德力量只能在学生耳濡目染中逐渐发挥作用,经典的优秀电影就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和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切合思品课思想性、人文性特点。

(三)能体现思品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与目标。这里的“生活”应该是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理想状态”,即伴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自我价格的不断实现及对国家社会积极作用的不断实现。电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往往反映的社会矛盾、道德冲突比现实生活更加具有典型性。电影除了具有娱乐功能外,还兼有“教化”功能。一些校园生活片、青春励志片也重点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影片中的青少年境遇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成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正确利用、分析这些电影素材,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探索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模拟”的“典型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并在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中时指导实践。电影素材的运用,不仅体现了教学信息的开放,也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学生的课余生活及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思品教学的开放性。在引导学生分析电影,必然会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也体现思品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将电影引入课堂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电影材料的思想性,“品好”电影

世界各国每年都出产大量的电影,难免良莠不齐,我国至今都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学生观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做好“过滤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电影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反复揣摩使用效果,做好教学“预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要积极拓展一般性知识,建立起精深、广博的知识结构,加强美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关注电影业的发展,多观摩优秀电影、阅读优秀影评文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观看,要在平时将优秀的影评文章推荐给学生,将鉴赏电影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电影。这样才能“品好”优秀电影这道文化大餐,食髓知味,有所裨益。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好”电影

思品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材)和教学媒体,电影素材仅仅是教学信息的一部分,仅是手段而不是结果,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同时必须与其他媒体、素材相配合。要提高电影素材的利用率,最好将其设计为课堂教学中“一线穿珠”的线索。另一方面,受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堂教学只能截取电影“片段”使用,学生不能对该电影的“整体”进行认知、判断,就可能会“断章取义”,所以要布置学生在课前观看整部电影,或在课堂展示片段时要作精确的介绍或评价,让学生形成全面、科学的认识。电影包含的信息巨大,使用不当也可能对教学产生干扰,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减少不良干扰,增强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智慧,及时应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新情况。

(三)重视运用的反馈与评价,“巩固”效果

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体验情感和做出道德判断相对简单,而巩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则相对较难。在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道德水平时,评价与反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电影素材的运用给了教师评价学生新的视角和机会,通过“观察”等方法评价学生掌握知识与道德成长状况。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电影的“观感”外,还可以在课外利用QQ群等社交平台,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进行讨论、辩论使“道德碰撞”更充分;也可以让学生撰写影评并评比交流;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涉及“电影”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这些活动要及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巩固教育效果。既要展现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的评价,也要引导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影素材的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也要引导学生小组对小组中的成员、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巩固德育效果,使思品教育随着学生的成长深化下去。

上一篇:《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救救“穷到只有钱”的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