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句法、语义、语用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13 09:07:53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句法、语义、语用的比较分析

摘要:“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关键词:“在+处所词+Vp” “Vp+在+处所词” 句法 语义 语用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两类句式的差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这两类句式的差异留学生难以分辨,时常混用,造出了诸如“我吃饭在五道口、我浇花在院子里”这样的错句。关于这两类句式,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句式的变换条件、动词的特点、语义表达的差异等等。本文借助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观,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考察这两类句式的整体差异,试图为汉语教学提供指导。

一、句法层面的比较

(一)当主语为受事成分时,两类句式对动词形式的要求

例:A.书在桌上放;画在墙上贴;鱼在鱼缸里养;小猫在院子里关;

B.书在桌上放着;画在墙上贴好了;鱼在鱼缸里养了三天;小猫在院子里关了很久;

C.书放在桌上;画贴在墙上;鱼养在鱼缸里;小猫关在院子里;

D.鱼在水里游;他在楼上住;他在床上躺;他在桥上站;

先看A、C两例,A类句子都不合格,相同的说法却在C都中成立。再看A、B两例,当B例中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着”和相应补语成分后,A类中的说法才成立。可见当主语为受事成分,并且动词为光杆形式,即句末无附加成分时,只能使用“Vp+在+处所词”格式。只有我们在动词后加上附加成分诸如“着、了”和补语成分时,才可以使用“在+处所词+Vp”格式。再比较A和D类,A类主语为受事成分,D类主语均为施事,但D类中前面两个说法成立而后面两个不成立。因此我们只能说当主语为施事成分,使用“在+处所词+Vp”时,可以允许动词是光杆形式,其后无附加成分。也就是说,当主语为施事的情况下,两类格式对句末附加成分的要求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当主语为受事成分,使用“在+处所词+Vp”格式时,动词一定不能是光杆形式,其后必须有附加成分,如动态助词和补语。“Vp+在+处所词”格式则无此项要求。

(二)能否出现在“把字句”当中

例:A.把字写在黑板上;把书放在书架上;把饭倒在篓子里;

B.把字在黑板上写;把书在书架上放;把饭在篓子里倒;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发现,“把字句”当中“在+处所词+Vp”都是不成立的。张旺熹(1991)认为:“把字结构表达了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结果。”我们认为汉语中“把字句”这种结构意义的表达除了依靠把字句本身的构式意义,还要依靠句法成分间的语序。“把字在黑板上写”这句话中“字”出现于“黑板上”之前,可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先在“黑板上”写,这一动作先出现,然后才有“字”的这一结果的出现。所以这句话不合格是因为不符合汉语的逻辑语序。后两例也可以按成分先后顺序是否对应于客观事件发生顺序来评判。可见,是“把字句”表示的结构意义要求我们使用“Vp+在+处所词”这类格式。

(三)当动词后带附加成分时,“Vp+在+处所词”不成立

例:A.写清楚在纸上;趴累了在地上;看书在床上;删除在表格里;

B.在纸上写清楚;在地上趴累了;在床上看书;在表格里删除;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当动词后带有宾语和补语时,“Vp+在+处所词”不成立。这一点前人已经得出了结论,但是没有具体说明不能后置的原因。我们认为述宾结构不允许出现在处所词之前是因为韵律的关系。至于述补结构,则要考察两类句式的语义功能,“Vp+在+处所词”倾向于表达事件的结果,有一个终点意义。在上文我们已经用把字句论证过,而述补结构的语义也倾向于表示动作的终结,这样述补结构碰上“Vp+在+处所词”格式就会造成表义的重复,语言的使用遵循经济性原则,语义重复则要适当删减或换用其他表达式。

二、语义层面的比较

语义层面的分析通常从语义特征、语义角色、语义功能这几个角度展开,本文也将从这个层面对两种句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动词、处所词语义特征的差别

A.吃饭在食堂;上课在教室;聊天在咖啡馆;唱戏在舞台;

B.骆驼骑在沙漠;球踢在足球场;车开在路上;

C.饭乘在碗里;汽车翻在沟里了;箭射在靶子上;(这三个例子来自《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A例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吃、上课、聊天、唱戏”都不具备“+位移性”特征,所以“-位移性”动词不可以在“Vp+在+处所词”中出现。B中动词“骑、踢、开”虽然都具有“+位移性”特征,但出现在“Vp+在+处所词”中时,说法均不成立。原因是处所词并不是位移动作发生的终点,处所词具有“-动作终点性”。C类说法成立,原因是动词具有“+位移性”,并且对应的处所词具有“+动作终点性”。关于“+位移性”张旺熹(2001)谈到把字句句式语义时提到“把字句是用来凸显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空间位移的典型句法形式”,而我们上文也提到在把字句中能出现的只有“Vp+在+处所词”格式。

(二)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子成分在语义上的支配限制关系。“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语义指向的差别主要是处所词的语义指向问题,涉及处所词的语义兼指、语义多指、语义单指问题。

1.语义兼指:句中某一成分同时指向两个句子成分,但不会引起句子歧义。

例:A.我在院子里浇花;他在草原上骑马;

B.我把字写在黑板上;他把书放在桌上;

A中处所词同时指向句中施事和受事成分“我”和“花”,“他”和“马”。语义结构可以分析为:我在院子+我浇花+花在院子里”。B中处所词单独指向受事成分“字”和“书”,语义结构分析为:我写字+字在黑板上。我们认为处所词的语义兼指现象仅在“在+处所词+Vp”格式中出现。因为B中把字句并不强调施事,而是强调动作对象到达的处所。如果把B类转换为“被字句”,甚至还可以把施事成分省略掉,如“字被( )写在黑板上”。

2.语义多指:一个成分可以指向多个句法成分,句子成分的语义关系不明确,引发句子歧义。

例子:A.我在楼上看到他;

B.我看到他在楼上;

通过两例比较, A类处所词语义多指,句子存在歧义。句子“我在楼上看到他”中处所词有三种指向情况:(1)同时指向“我”和“他”,即两人都在楼上;(2)单指“我”,即我在楼上而他在楼下;(3)单指“他”,即他在楼上而我在楼下;B类并不存在语义多指情况,处所词仅仅指向受事成分“他”,句义很明确。

(三)语义表达功能

A.雪花落在肩膀上/雪花在肩膀上落;石头掉进河里/石头在河里掉;羽毛飘在身上/羽毛在身上飘;箭射在靶子上/箭在靶子上射;

B.在房间里摆花瓶/花瓶摆在房间里;在花园里种花/花种在花园里;在架子上放书/书放在架子上;

A例中动词都具有“+位移性”特征,但在“在+处所词+Vp”中处所词都不是动作位移后到达的终点位置,句子不成立。而在“Vp+在+处所词”中处所词都是动作位移后所到达的终点位置,句子成立。是否可以认为“+位移性”特征的动词只能在“Vp+在+处所词”中出现?B例中的动词也有“+位移”特征,但两种句式都成立,即便如此还是存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在+处所词+Vp”强调动作的发生,而“Vp+在+处所词”强调动作产生的结果,物体在外力下产生的位移,以及位移后抵达的处所。

三、语用层面的比较

(一)句子的语用焦点

按照句子的信息结构,旧信息一般放在句首,新信息放在句末,句末是语用焦点所在。“在+处所词+VP”中句末焦点部分是动词成分,强调的是动作的发生,“Vp+在+处所词”中句末焦点部分是处所词,因此强调的是动作发生后物体到达的处所。“把字句”被认为是显示句末焦点的句式,上文我们谈到只有“Vp+在+处所词”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中。将这一句式放入把字句,则更能突出动作的结果,物体的位移。

(二)表达意外的结果

A.鱼在水里游/鱼游在水里;鸟在空中飞/鸟飞在空中;

B.头在墙上撞/头撞在墙上;猫在井里掉/猫掉在井里;

C.在泥巴上踩了一脚/一脚踩在泥巴上;在树上砍了一下/一下砍在树上 ;在他身上拍了一下/一下拍在他身上 ;

先看A例,当表示一种常识性的、自然的、可预见的结果时,一般是用“在+处所词+Vp”。再看B例,当表达一种非自然的、不可事先预见的结果时,一般用“Vp+在+处所词”。C例中两种句式语义差别更明显,“在+处所词+Vp”中动作都是自主的、有目的性和预见性的,而在“Vp+在+处所词”中动作都是非自主的、无目的、出乎意料的。

(三)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A.在院子里养猫;在黑板上写字;在架子上放书;

B.猫养在院子里;字写在黑板上;书放在架子上;

定指性就是“指说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预料听话人能够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 能够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 该名词性成分就是定指成分”。这里的定指其实是语用概念,一定要放入语言使用环境中才能确定,可以没有形式标记。从句法成分的位置上看,A格式中的动作对象出现在宾语位置,而B格式中的动作对象出现在主语位置,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利用语境可知B中的猫、字、书是定指性成分,不是泛指所有的同类物体,与一般意义上的同类事物可以区分开来。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种句式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句法上,当主语为受事成分,使用“在+处所词+Vp”格式时动词不能是光杆形式;“在+处所词+Vp”不能出现在把字句中;当动词后带附加成分,“Vp+在+处所词”一般不能使用。语义上,“Vp+在+处所词”中当动词具有“+位移性”时,与之对应的处所词一定具备“+动作终点性”特征;当动词具有“+状态性”特征时,两类句式可以互换,只是在句法形式上和语义侧重上有差别;“在+处所词+Vp”语义指向复杂,存在语义多指和兼指现象;语义功能上,“在+处所词+Vp”强调动作和状态的发生,“Vp+在+处所词”则强调动作位移或状态发生的处所。语用上,“Vp+在+处所词”语用焦点是处所;“Vp+在+处所词”可以表达意料之外的语用义;“Vp+在+处所词”中动作对象是定指的。

参考文献:

[1]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张赤贞.论决定“在L+ VP”或“VP+ 在L”的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4]陆剑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

作者简介:

施静雯(1989- ),女,籍贯:江西南昌,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二年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与策略 下一篇:学困生学习兴趣转变策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