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发音规则再考

时间:2022-10-13 08:52:20

在哈萨克语中,“哈萨克”是“白天鹅”的意思。哈萨克人酷爱音乐,他们的游牧生活又离不开马,所以有“音乐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之说。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邻邦,它的传统音乐和我国哈萨克族有基本相同的体裁,包括民歌、器乐、说唱和歌舞等类别。

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可分为“安”和“月伦”两大类。“安”是“旋律”的意思,“安”类的歌曲,多有固定的歌词和曲名,旋律优美、音域宽广,我国听众熟悉的哈萨克民歌《燕子》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便是“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中所唱的哈萨克青年都他尔和俄罗斯姑娘玛利亚恋爱的故事,最初发生在哈萨克斯坦,这两首歌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传入我国的。“月伦”是“诗歌”的意思,“月伦”类的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曲式不像“安”那样严整,节奏亦较复杂,和语言音调结合紧密,“月伦”的曲调比“安”简单,音域窄,结构短小,曲调进行也较平稳。“月伦”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独唱与自弹自唱,另一种是对唱。对唱在哈萨克斯坦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在所有的重大节日庆典、婚育嫁娶娱乐晚会中,都要举行对唱。

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乐器分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击奏乐器四大类。吹奏乐器包括斯布斯额、斯尔那依(口弦)、阿德尔那(笛子)和可尔那依(铜号角);弹奏乐器有冬不拉,切尔铁尔、萨兹、节特根等;拉奏乐器有霍布斯;击奏乐器有哈拉(手鼓)、达吾勒帕兹(定音鼓)、有达吾勒(铜鼓)、马蹄音、牛角音等。

冬不拉是最流行的民间弹奏乐器,音箱有木制扁平和木制瓢形两种。前者叫“阿巴依东不拉”,后者称“加木布勒冬不拉”。阿巴依和加木布勒是哈萨克斯坦历史上著名的民间歌手和诗人,他们曾分别用这两种不同的冬不拉伴唱,人们也就按他们的名字来为冬不拉命名。冬不拉琴杆细长,上有8至13个品位。张弦两根,一般为四度或五度定弦。演奏时用左手按弦,右手指弹弦,可奏出三、四、五、六和八度的和音。用于独奏和弹唱的伴奏,亦可用于合奏。“斯布斯额”是哈语“心灵的笛子”之意,是一种很古老的吹奏气鸣乐器。它原是用粗芦苇做成的,现多用木制或铁制。斯布斯额开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细线,然后套上羊肠,以保护管身。中空、无簧片,竖吹。四孔的斯布斯额在吹奏时,以左手食指和四指按上两孔,以右手拇指及食指按下两孔。它的发音是将喉音与管音相结合。由于管孔的限制,音域一般不超过十二度,高音区常出现一些泛音。霍布斯又作“火不思”、“考姆兹”。阿尔泰语系许多民族都有叫“霍布斯”的乐器,但其形制各异,也不是出于同源。哈萨克的霍布斯是一种古老的拉奏弦鸣乐器,琴身像一把大木勺,共鸣箱上半部无共鸣板,下半部蒙上骆驼羔皮和羊皮。霍布斯有三根用骆驼筋制成的弦,指板上没有品位,演奏时两腿夹琴,左手按弦,右手用马尾弓拉奏。霍布斯乐曲多由民歌的曲调改编而成。

哈萨克斯坦民间说唱音乐有“达斯坦”和“铁尔麦”两种。“达斯坦”是叙事长诗,大约有60部左右,其中有的是像《天方夜谭》那样把几部甚至十几部叙事诗连在一起组成。这些长诗根据内容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和历史长诗等。“达斯坦”中韵文、散文交错使用,以韵文为主。艺人表演时,散文部分用说白叙述,韵文部分一般配有较固定的曲调,用冬不拉伴奏,多为自弹自唱。“铁尔麦”是一种小型说唱形式,唱词富于哲理和智慧,表现人民生活斗争和社会实践的经验,有一定的趣味性,形式简练,类似汉族的弹词开篇。“铁尔麦”的曲调热情洋溢、高亢嘹亮,演唱时用冬不拉伴奏。

哈萨克斯坦的民间歌舞多为跳跃形式,有《天鹅舞》、《劳动舞》、《黑走马》、《黑熊舞》等,舞蹈动作以模仿动物动作和劳动动作为主。《天鹅舞》、《劳动舞》为女子的舞蹈,其特点是轻盈活泼。《黑走马》、《黑熊舞》则是男子的舞蹈,动作朴实有力。

上一篇:丁丁在波恩 下一篇:美国少儿音乐教育以学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