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程资源 成就精彩课堂

时间:2022-10-13 08:34:59

活用课程资源 成就精彩课堂

摘 要: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活用课程资源,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成就精彩课堂。

关键词:资源;课堂;活用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我国《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已颁布多年,但是与新课程实施方案相配套的聋校新教材至今还没有问世,面对着“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时展”的教材,教师常常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实现其价值功能的最优化,是当前聋校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那么,在基于新理念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哪些资源可以纳入数学课程开发的理念视界?数学教师又应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对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活用“教材”资源,增强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与普校教材相比,聋校教材存在过分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等弊端,作为聋校教师,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聋生实际,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延展、重组,挖掘其中潜在的价值,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进而帮助聋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重组教材内容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聋生恰恰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有些知识的认识只能局限于表面形式的感知上。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聋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拓展教材内容,激发聋生积极思维,从中启迪智慧,提高能力。如,“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关元和角的知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而有关“分”的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这些实际因素,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角”以上的人民币上,而对“分”的认识可以作为一种常识性的知识来介绍。

2.拓展探究领域

二、活用“生活”资源,突出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资源”有机结合,既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使他们充分地“参与”到数学过程中去,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聋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脱离了实际。”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帮助聋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同时,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导入部分时,我充分利用聋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依次出示了三年级同学在学校池塘边跑步、航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玩电动小汽车、四年级的同学在画五角星三幅动态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我提问:“他们在做什么?三年级同学是怎么跑的?电动车是怎么开的?五角星是怎么画的?”然后让学生再上去指一指,说一说,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像这样跑了一圈、开了一周、描了一周,在数学上就叫周长……这样把学习内容置身在现实背景中,以情境的方式呈现,注重了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走向开放时空

大数学教学观指出:“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空间、时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对1千米究竟有多长,聋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仅是纸上谈兵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在上课时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上进行实地测量:操场一圈是400米,几圈才是1000米?然后我再带全班学生沿操场跑了二圈半,这样通过实地体验,聋生获得了“1千米”的空间观念,对1千米的理解就比较真实,比较准确。又如,在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时,我将学生带到了学校的超市,让每个学生自己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在活动中,购物者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钱数学会付钱,售货员要知道各种商品的价格,要向购物者找钱。通过这个活动,聋生不但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学会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而且激发了聋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说,生活资源的价值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深层的体现。

三、及时捕捉“意外”资源,凸显数学教学的“生成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课堂上难免会“节外生枝”。作为一名聋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及时捕捉意外事件,并巧妙地加以转化和有效运用,使其生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647-98,大多数学生都用传统的简便方法计算:647-98=647-100+2=549。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计算方法与他们不同。”于是我让他把答案呈现在黑板上:100+547-98=549。同学们都说他错了,这也算简便方法吗?我仔细观察他的算式,发现了其算法中可贵的“闪光点”,于是追问:“你为什么要把647分成100+547呢?”他回答:“100-98=2,2+547=549,就不用考虑是否加1还是减1了。”多好的回答呀,我为他的精彩回答而鼓掌,同时指出了他计算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并重新进行了板书:647-98=547+(100-98)=549,最后推广到,只要是减去接近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他们敢想、敢说、敢疑,捕捉瞬息之变,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地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必定会绽放出美丽的智慧之花。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上一篇:取个好……的英文名 下一篇:Parents陪你产检:第一次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