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

时间:2022-10-13 07:19:13

探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切要求教师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实现“四个注重”,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探究 实践 互动 挖崛

在新课程实施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填鸭式”教学和学生机械记忆的现象,学生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现在,新课程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努力做到“四个注重”,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一、注重“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围绕某一地理课题组织教学,强调提问或质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来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也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同样的问题的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包容这样的差异,甚至是宽容学生的理解错误,不可以用同一个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强化“预设”和“生成”。预设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生成”则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产生良好的“生成”,教师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注重“创新意识为主旨”的实践式教学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要在课程的活动内容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地球仪的制作,地形图的绘制,气温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天气预报的收看、讲解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撰写一些有关环保、人口、流域治理等方面的小论文,使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信息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设疑激趣、创设情境等,让学生互动式讨论、发言,然后教师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初学地理的学生会有很多疑问,教师要善于抓住疑问,作引导分析,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思想,增强地理兴趣。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也决定了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对此很多学生也会产生疑问。如在必修3“河流的综合开发”分析到田纳西河的自然背景时,学生就会发现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夏季多雨,而教材的描述却是冬末春初多雨水,夏季秋季降水相对较少。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疑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北美洲的地形和风带去分析。夏季田纳西流域处于阿巴拉契亚山地的背风坡,雨水较少;冬春季节,由于北方地势低平,冬季强大的极地东风南下和该地区的大陆暖湿气团交汇形成锋面雨。这虽然不是这一节的教学目标要求,但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教师就应抓住机会向学生渗透地理学科思想。

三、注重“角色互换为动力”的互动式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从学生此刻所思所想来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进行角色互换,从而查找出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通过互动式教学,最终实现“师生关系”向“朋友关系”的观念转换,有利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四、注重“资源整合为手段”的挖掘式教学

首先应明确的是,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以教材上的知识为载体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用教材上的知识去教学以落实教学目标。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的方式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更注重表达形成地理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和“案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知识要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的灵活性。这样便于使教材更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过程。用好教材和教学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要把地理教材变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组和整合。教材的编写一般遵循的是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即从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地理现象,如“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节,从洋流的概念到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再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束,但学生是从渔场分布知道洋流的存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一般是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究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探究地理规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所以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重组。比如在分析“四季的成因”时,教材是从赤道面和黄道面形成黄赤交角,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到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后总结出形成四季。由于学生是先有四季更替的感觉,才去追究四季的成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统揽大量素材,要从现象入手一步一步地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

[2]王瑞峰.我是如何备课的.xb.省略.

[3]郁培林.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备课..

[4]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通过序言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一篇: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