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时间:2022-10-13 06:33:37

读书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唤醒灵魂的阅读

1988年,刚毕业的我被分配到郊区的一所职业中专的幼师班任教。但没过多久,为了孩子上幼儿园方便,我调进城里教小学。从教大孩子改教小孩子,巨大的落差让我很不适应,半年多中午都吃不下饭。孩子们唧唧喳喳,闹得我头疼。

我趁课余时间钻进学校的阅览室,躲个清静。阅读室在当年英国人盖的小楼的地下室里,很阴暗,借着窗外斑驳的阳光,我一本本翻着藏书,饶有兴致地看灰尘在太阳的光影下曼妙地舞蹈,像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时打到荧屏的光柱。看够了,再翻书。找到了一本很陈旧的书——《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师范时学教育学就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但没有读过他的书,我心想,翻一下吧。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一看这些题目就诗意沛然。再看文字:“学习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书中的这些文字让我兴趣盎然。“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天哪!这话如同照进我心空的斑斓阳光,猛然唤醒了我的灵魂。我开始仔细地读这本书,才发现很多教学上的困惑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很多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的源头都在这里,只是旧酒换了新瓶。我马上去书店为自己买了本《给教师的建议》,放在案头,经常翻读,每次都有新的收获,都会怦然心动。真的如歌中唱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再以后,我开始学着在教育博客上写教育日记,参照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怎样写教育日记》,刚开始写文笔生涩、凝重,我迫切地去找教育经典的书来读。《教育漫话》《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夏山学校》《陶行知名篇》等书都是那时开始读的,这些“补钙”的书如陈年佳酿,需要静心品味,真有醍醐灌顶之效。经典书目慢慢地读得多了,我的随笔写起来也驾轻就熟,还有了变成铅字的喜悦,出书的梦想也接连实现了。

马太福音上说过: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如果把教育真谛比做永生,那么唤醒我灵魂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我阅读必须经过的那道窄门。

别把孩子培育“乖乖兔”

前一阵我迷上了读台湾同行写的教育随笔,《希望教室》《种子学苑手记》《好老师在这里》《没有围墙的学校》《一闪一闪亮晶晶》等让我读得如沐春风,台湾同行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是那样情真意切,鲜活生动。他们还在书中深度探讨回到教育的原点,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的方式、方法。

其中李雅卿的《乖孩子的伤,最重》我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觉得沉重,我读出了自己的悲哀——原来我就是一个乖孩子。从小我就因为想争得父母的宠爱而好好学习,用每次考第一名来赢得他们的喜欢;工作后也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师,疲于应付、迎合领导、家长的各种要求和喜好,有时都没有了自我。这样反思自己,我觉得很伤感。

朋友的女儿源尘曾经创作一幅漫画《兔子老师的爱好》,获得第六届“回澜杯”全国中小学漫画二等奖。画的主题便是:老师是长耳朵的兔子,所以要把猴子、猪、老鼠,全部教育成兔子,全都揪出了长耳朵。这画出自一个孩子之手,令人震撼!在这样聪慧的孩子眼里,我们有些老师就如兔子老师一样,“千辛万苦”把不同个性的孩子全都培育成了“乖乖兔”。

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在培育“乖乖兔”?我心里确实有一个乖孩子的幻影。作为母亲,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无论情商和智商;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上课都能随着我的思路走,强制他们朝着我所谓好的方向前行,虽举步维艰,仍不肯放松要求。孩子累,自己更累。

蓦地想起瑞典的童话外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写的那个著名的童话形象——长袜子皮皮,一个典型的“不乖的孩子”。她长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海盗,她古灵精怪、特立独行,不爱上学,敢和警察开玩笑,甚至还会为了拯救男生去打架,和蟒蛇搏斗。

掩卷长思,我应该向林格伦学习。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不用古板的教育体制、规则去干涉孩子们的生活,而是创造出颠覆传统的形象,打破常规,解放儿童,宽容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让孩子们能拥有自由的天性。我要放弃心目中理想孩子的幻影,让每个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我要让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专属于他的应世智慧,最终做命运的主人。

半帘明月半床书

记得2008年初,拜读着《中国教育报》评出的十大读书人物的读书感言,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虚度年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凌晨三点到书房里拿出读书笔记,把这些读书感言认认真真地抄在笔记本上,把他们读过的书目都详细罗列下来,才发现只有极少部分自己读过,大部分都没有读。

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读书目标,许下一个心愿: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那些教育大家的理论精髓书。十大读书人物的读书感言如蝴蝶效应引发了我读书的风暴。

我请北京的朋友帮我在王府井图书大厦买了近两千元的教育书籍和一些经典文学书籍。后来我学会了网上购书,更方便。我家的两个书柜都满满的,床头、沙发等也堆满了书。老公戏称这是半帘明月半床书,娶了个书女做老婆。

教师应该像蜜蜂一样,要多从不同的花间采蜜,我们不能只看教育类的书。因为读书提升自我是个“慢”过程,需要积淀,需要在读中反思,需要多读、博读,盐在汤中嘛。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岛田洋七的《佐贺的超级阿嬷》、灰谷健次郎的《兔之眼》,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读铁凝的小说《一千张糖纸》,我更是反思良多。小说描述了表姑对两个童稚女孩的欺骗,竟使一个天真的孩童受到了最深重的伤害,以至于在长大后见了“欺骗”而联想到的代名词竟然就是“表姑”。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四句话:“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指责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因为欺骗是最深的伤害!”联想到自己听过的音乐优质课,有很多同行为了课堂设计的需要,给孩子开了一些“空头支票”,说了一些善意的谎言。为此,我写了杂文《童心勿欺》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以期引导同行反思在教育生活中对待孩子的诚信问题。

其实,不管是闲适性阅读,还是功利性阅读,只要读起来,就会开卷有益。读书写作让我的人生平添了一些沉甸甸的收获——近几年我共写了一百余万字,在教育报刊发表了五百余篇文章,出版了三本专著。

有人说,40岁以前的容颜是父母给的,40岁以后的容颜是自己给的。人到中年,我愈发觉得外表的装扮已经不是最重要,读书才是保持美丽的秘方。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也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做一件让世界美丽的事情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喜欢课间小憩时给我的孩子们读书,我深深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是一生的根基与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岁月被记录在年轮的最核心处。童年时代赋予的东西,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让孩子的生命底色健康和美丽。我读过《朗读手册》,书的封面写着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自豪地说:“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有许多读书给我听的老师。”

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都精心准备一个故事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每年的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庆祝他们春天里的第一个节日,为他们推荐一本书,再请他们推荐给别的小伙伴自己觉得最棒的书;课间小憩时,我喜欢给他们讲经典的童话和绘本。我们分享过《住在蔷薇别墅里的小老鼠》《小王子》《夏洛的网》《阁楼上的光》《吹小号的天鹅》《我有友情要出租》《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种子》《花婆婆》《犟龟》等很多经典故事。

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等孩子们长大了,这些美妙的东西还留在他们的心中。有一天当他充分享受到经典的魅力,突然会想起自己当年在小学的课堂上曾经听过,这将会是世界上多美丽的一件事情呀!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

上一篇:不要忽视“哄”的力量 下一篇: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