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建筑对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的影响

时间:2022-10-13 05:11:51

陕西传统建筑对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的影响

【摘 要】伊斯兰教徒在世界各地均有分散,穆斯林围寺而居,所以一个地方的清真寺会深受当地的文化影响,特别是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宗教建筑以及礼仪有自己的一套作法,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伊斯兰宗教建筑,她深受陕西寺庙建筑的影响,成为了当地传统建筑思想以及伊斯兰建筑思想的结合体。

【关键字】清真大寺;伊斯兰;省心楼;大殿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是极为重要的建筑,在创教之时他本人就是在清真寺内处理政治等事物,伊斯兰教于唐贞观二年传入我国,化觉巷清真大寺就是这一时期我国第一批清真寺之一,该寺就是这类建筑的代表作。西安清真大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 庄严肃穆的一组古建筑群。总平面为一东西狭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院落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房”(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1)。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楼、石坊、南北对厅和厢房、门楼等各种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当时因为伊斯兰教是由传教士传入我国,所以在当时不可能将清真寺完全照搬中东清真寺建筑的风格,并且由于是中国工匠主持修建,所以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深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和阿拉伯地区清真寺建筑尖拱券状门、砖砌圆顶盖、穹顶等不同,该寺是借鉴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以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甚至打眼看去很难一下分辨出是中国的传统寺庙还是伊斯兰建筑。阿拉伯地区清真寺,有硕大的穹顶,以砖石为主,同时配以高大的宣礼塔,大殿之前的宽阔的院子,三面围着两三间进深的廊子。大殿和廊子都向着院子敞开。院子中央是洗礼用的水池,有时也建成洗礼堂,大多是用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建筑物。大殿里的柱列,东西用发券连接,南北向架着木屋架。两坡的屋顶成东西向的长条,几个跨度的大殿就有相并的几条屋顶(2)。

西安清真大寺可以说是陕西寺庙和阿拉伯传统建筑的合体,该寺及结合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以及大屋顶还有中东建筑的室内风格。全寺院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共分四进院落。院内树木成荫,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第一进院内,古建木质大牌坊耸立在砖雕大照壁的对面,异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覆盖,蔚为壮观。该牌坊约建于十七世纪初,距今已有360余年。其南北两侧各有厢房三间,现陈列着明清古式家具等。经过五间楼,进入二进院落,中央竖立石牌坊一座,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两翼各为“虔诚省礼”和“钦翼昭事”,东西有踏道,绕以石雕栏杆,约建于明代。以上的建筑形式以及院落形式是在中东清真寺中不可能见到的在世界伊斯兰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地。

在说到大寺的院落不得不提到省心楼。省心楼高两层,上层重檐平面呈八角形,造型端庄、秀丽,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楼阁式建筑。高耸稳固,巍然挺立,极为壮观,为宣礼者呼唤教徒礼拜的至高点。该寺放弃了中东地区惯用的高耸的宣礼塔,而使用中国的传统阁楼,发挥的是同样的作用,却采取了不同的风格。特别是在宣礼塔的作用是由神职人员在该塔上在礼拜时间之前高声念“邦克”召唤周围的穆利斯群众前来礼拜,“邦克”给人以宁静安详净化心灵的感觉,所以在“省心楼”这个名字上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对“召拜楼”进行了汉化的翻译,可以说文化融合体现的非常的明显。

跨上广阔的月台,便是巍峨壮观的礼拜大殿,大殿门楣上挂着牌匾,这在传统阿拉伯的清真寺大殿上是见不到的,该寺在这里接受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但是匾文是以翻译过来的可以体现真主大能的语言。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清真寺内无任何偶像,人们做礼拜时,只须面向麦加克尔白即可。所以清真寺大殿一般进深大于面阔,呈窄而深的平面。比如西安化觉寺:大殿面阔7间,通面宽32.95米;进深9间,通进深38.53米。中国传统寺庙建筑,屋顶的总高与建筑的进深成正比,进深越大,屋脊越高。化觉寺大殿如也按照一般传统做法,则该殿屋顶本身的高度将超过8米,会造成大殿本身造型及整个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比例失调,殿室内部也必将为此增加大量的内柱而不利于礼拜使用。勾连搭式结构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将27.6米进深的前殿部分分为前后两跨,做两个平行的歇山屋顶,再与穿插上来的后窑殿屋顶相连,成为一组尺度合宜、形体丰富的大屋顶。不妨可以说,这种勾连搭式的大屋顶,是几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工匠大师的精心杰作,在中国古建筑史上亦应占有一重要地位。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大殿,是中国内地清真寺彩绘装饰艺术的代表作。全殿天花彩绘六百余幅,岔角、圆光皆为阿拉伯文组成的图案,一幅一文各有千秋,充分表现了中国清真寺古建筑彩画的独特手法。后窑殿的制作尤为精丽。壁龛前一对圆柱,柱身全部为红地沥粉贴金的阿拉伯文图案,柱上的枋木及门罩、垂柱等均施彩画,犹如圣龛前挂上一层华丽的垂幔。壁龛呈尖拱状,龛内为阿拉伯文和几何纹装饰;围绕这一壁龛,向左右及上方做层层扩大的木雕装饰,直至将整个壁龛墙面做满。在以伊斯兰教传统装饰纹样为基调的情况下,多处组织了中国传统的宝瓶、牡丹等图案,使这个伊斯兰教壁龛呈现出一定的中国风味。殿内天棚藻井彩绘蔓草花纹套刻经文六百余幅,四周镶嵌着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雕刻艺术。在伊斯兰教法中明确提到严禁人像崇拜,所以在礼拜大殿中不能出现人像,所以一般在处理室内时多采用几何图案,这样室内也就不单调同时可以给人以严肃感觉,可是在建清真大寺时工匠是中国人,同时当时不可能拥有照相技术,所以在处理室内时对于几何图案,工匠无法与阿拉伯传统建筑室内形式相统一,所以将古兰经的中阿版本雕刻在楠木上挂在整面墙上,即解决了墙壁的单调又突出了阿拉伯主题,这些经文在今天依然很清晰。整个大殿是木结构,有硕大的斗拱和柱子、大梁,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元素,现在大寺遗存下来的建筑以明清为主,可是骨子里透漏着唐代建筑的灵魂,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可见当初大寺在工匠主持修建时,以中国的传统寺庙建筑为蓝本,在结合了阿拉伯传教士对清真寺建筑的一些要求和禁忌之后综合设计出的建筑作品。清真大寺真的可以说对于我国地域文化对于外来宗教建筑的影响的一个典型,她太多的地方凸显了对比与模仿,无论是从整体的规划上,园林形式上,以及建筑单体的形式无一不透漏出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第四版.

[2]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一版.

上一篇:针对房建主体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做好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