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真实性感知桃坪羌寨的恢复重建探讨

时间:2022-10-13 04:58:12

基于文化真实性感知桃坪羌寨的恢复重建探讨

摘要:“真实性”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原则,也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方法。桃坪羌寨在遭遇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就面临着恢复重建的问题, 而对游客真实性感知的调查正好能为其恢复重建提供借鉴。笔者从旅游发展的角度,以真实性感知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对桃坪羌寨旅游地物质文化、民族行为文化、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这4个方面的恢复重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真实性感知;桃坪羌寨;恢复重建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82-02

一、研究方法

笔者分别在地震前后两次到桃坪羌寨进行时间较长的实地调研,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并且向导游,桃坪村乡镇干部,村民,管理部门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在桃坪羌寨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主要调查了游客出游目的以及对桃坪羌寨各个文化要素的真实性感知等。笔者还对桃坪羌寨地震之后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二、桃坪羌寨民族文化要素真实性感知调查

笔者在将民族旅游地的文化要素分为三个大类进行游客真实感知调查,作者运用了李克特(Likert)量表来衡量游客对桃坪羌寨各个文化要素真实性的感知,游客的真实性感知度划分为了五个等级,依次赋值为5、4、3、2、1分。调查结果如下:

三、基于文化真实性感知桃坪羌寨的恢复重建

(一)桃坪羌寨物质文化恢复重建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地震前旅游者对桃坪羌寨文化要素中的羌寨建筑真实性感知最高,在“很真实”和“真实”之间,达到了4.2968。桃坪羌寨的建筑在老区有个别维修和扩建,而民居碉楼等古建筑群保持了较高的完整性。从地震前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羌寨的传统建筑吸引游客就在于其最大限度的接近于客观的真实,因此,我们在进行羌寨老区恢复重建的时候应该以客观真实性理论为指导,力求产品逼真。

桃坪羌寨的传统碉楼和民居要强调对原物的复原,要忠实于震前的状态。从建筑材料上来说,应该尽量和原有的材料保持一致,使用木材、黄泥和片石等,建筑的工艺在恢复重建的过程应该尽量采用历史上传统的建筑技术。修复后的建筑在总体布局、构思、空间组织、尺度、比例、外部装饰上都不应该有所改变。要维持桃坪羌寨建筑的原滋原味就要遵循这些客观的判断标准,而这层意义上的真实性也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原初物质、不可复制和再造。我们对于那些被破坏,而又有重要价值,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传统建筑遗迹,还是有必要根据文史资料的记载,恢复到当时的情景,体现历史痕迹。

表1中同时也表明游客对桃坪羌寨的环境氛围真实性感知较高。桃坪羌寨除了新区修建耕地减少以外,自然环境基本保持了客观真实。村内羌族血统达到了99%,有较高的真实社会环境。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桃坪羌寨环境也要尽量尊重客观的真实,保持其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震前的状态,不破坏周边环境,不改变建筑整体布局,不修建与羌寨风格不相协调的加入过多现代元素的酒店、餐馆、网吧等等,使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共同为游客创造真实的感觉。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地震前游客对民族手工艺品的真实度感知很低,原因是桃坪羌寨的民族手工艺品不断商品化,大量外购,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以及简单粗糙的制作工艺,游客无法收集到反应当地民族文化的符号。在桃坪羌寨旅游业的恢复重建中,应该减少手工艺品的外购,增强地方特色,降低替代性,保持差异。以客观真实性为基础,不断发挥创造,有效和有规模的开发能反映羌寨地方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满足游客对手工艺品客观真实以及方便美观的需求。

对于桃坪羌寨的物质文化的恢复,我们应该把其客观真实放在首位,对已经破坏了的传统建筑和羌寨环境应该采取“修旧如旧”的措施,民居的外观和内部构造以及设施尽量维持原始的状态,尊重原初物质。我们要最大限度的让羌寨物质文化遗产接近客观真实,但有的时候不得不对其进行构建才能满足游客对客观真实的需求,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构建决定不能是大规模的粗糙的仿真建筑。

(二)桃坪羌寨民族行为文化恢复重建

桃坪羌寨民族行为文化的恢复重建其重点是在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寻求平衡,完全保持一种原初状态会阻碍羌寨的旅游发展,对民族歌舞、节庆习俗、民族服饰和饮食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但这种改变一定是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本身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民族歌舞和节庆习俗都是具有表演性的旅游产品,在对游客的调查和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游客并不会认为这种不经过包装的歌舞习俗具有很高的真实性,而是认为这种表演过于简单,没有太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以桃坪羌寨恢复重建作为契机,更适当的开发节庆习俗和民族歌舞等具有表演性和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保留一定的客观真实性,以建构主义的真实性作为其恢复重建的主要原则。民族节庆习俗和歌舞的开发不能完全抛弃客观真实的概念,盲目的更改,要根植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目前的生活状态,歌舞的表演应该由当地人来实践,传统歌舞要经过包装再搬上舞台,传统要素和地方色彩应该通过技术质量控制、组织培训得以保存,在传统要素得到保持的基础之上发挥其创造性,提高游客的真实感知,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如何在保持民族特性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使表演多样化,增强观赏性,这是羌寨民族歌舞和习俗开发的关键。

在桃坪羌寨旅游业的恢复重建当中,对于不具有表演性的民族饮食、服饰和语言,我们也应该在保持一定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构建出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想法和真实体验的旅游产品,既要根植于历史,又要不断追求创新。

(三)桃坪羌寨居民精神文化恢复重建

桃坪羌寨居民的精神文化主要反映在羌寨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原住民价值观以及之上。从表1中可以看出地震前游客对桃坪羌寨的原住民价值观的真实性感知度最低,只有3.0968。许多游客表示村寨中无序摆放的旅游纪念品摊点使村寨过度商业化,村民们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互相竞争压价,拉客抢客,这些行为使得游客对羌寨原住民的价值观的想象和期望被彻底颠覆。

因此,为了提高游客对原住民价值观的真实感知,应该让居民们参与到桃坪羌寨的恢复重建当中,对居民们进行教育和培训,桃坪羌寨的管理部门应该对重建后的旅游纪念品经营市场进行规范,统一管理,改善居民之间的恶性竞争,让居民们参与获利,提高居民主动保护传承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为游客创造一种淳朴真实的社会环境,让游客在其中寻找愉悦和真实的自己。

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游客对桃坪羌寨居民的真实感知较高,达到了3.9290,原因是游客在参观游览羌寨古建筑的同时收集到了许多能反映羌族特有文化的符号,比如说本身就蕴含宗教意义的碉楼、碉楼和民居上摆放的白石等等。另外就是当地居民本身对宗教的信仰,宗教仪式,比如释比祭天仪式等等也能让游客产生真实的感知。因此,在居民精神文化的恢复重建中应该以构建主义和存在主义真实性理论作为指导。当地居民要在中寻找自身的存在,游客也需要通过一些宗教的外在表现形式寻找“本真”的自我,而只有居民们对宗教真实的信仰才能让游客有真实的感知。对于宗教活动的旅游开发要有所保留,只能从中提炼部分进行展示,因为宗教活动对于当地居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能成为一天演几次的纯粹商业化表演。

(四)桃坪羌寨旅游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桃坪羌寨的旅游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应该要注意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新区接待设施的重建其风貌应该尽量和整个羌寨环境氛围相协调一致;其次,接待设施要保证一定的卫生条件。

羌寨居民反映外来游客在观光时一定要求看到老区核心建筑,但在选择住宿地点的时候却倾向于卫生条件良好的新区,因为老区年代久远,环境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从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游客到羌寨的目的是体验当地传统的文化和娱乐放松,寻找“本真”的自我,并不是为了体验落后和贫穷,也不是为了看城市的高楼大厦。因此,卫生条件得不到保证必然影响游客的真实体验,他们无法在这种情况下体验真实的自我。

羌寨新区的建筑在地震之前是以外羌内汉的风格进行建造,建筑材料包括混泥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和片石、黄泥等传统建筑材料,内部装修基本放弃了羌族的传统风格,有的羌式接待设施还按照星级饭店的标准进行修建,农家乐似的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这种对于羌寨建筑的拙劣模仿应该加以改善,这其实是一种放弃羌族传统文化的开发方式。新区的建设有利于桃坪羌寨的旅游接待业的发展,有利于满足更多游客的旅游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新区的修建实际上是把老区的核心建筑群作为“后台”保护起来,既然新区要作为一种“前台”呈现在游客面前,就应该保持羌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色,反应地方色彩,因此旅游接待设施的重建中应该遵循构建主义真实性的原则,羌寨的旅游开发管理者应该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中更多的采用能反映羌寨独特文化的符号,使建筑逼真,为游客创造一种地方特征,地方感。

对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而言,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没有原物可以依照,因此在恢复重建的过程当中要遵循建构主义真实性的原则,以模仿原初建筑物的方式来建造,使羌寨整体环境氛围和谐,提高游客的真实感知。同时,旅游接待设施还要满足游客寻找“本真”的需求。

四、结论

桃坪羌寨地震后的恢复重建并不能只是传统民居碉楼的重建,也包括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复重建。地震给羌寨带来了不幸,但是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机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旅游的开发是羌寨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总结过去羌寨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重新在真实性理论的指导下更慎重地开发羌寨文化,打造出一个体验羌族文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民族旅游地,实现羌民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双赢。

参考文献:

[1]Ning Wang, 1999,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2): 349-370.

[2]李旭东, 张金岭. 旅游真实性理论及其应用[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1-54.

[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1-8.

[4]高燕,凌常荣.旅游者对黑衣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感知差异与满意度[J].2007(11):78-84.

[5]李旭东.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D].学位论文,2005.

[6]周桓.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以夏河县为例[D].学位论文,2008.

[7]彭兆荣著: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8]张晓萍编: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9]杨光成.桃坪史话[M].阿坝州:《西羌文化》编辑部编辑出版,2007.

[10]杨光成.西羌壮歌[M].阿坝州:《西羌文化》编辑部编辑出版,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通往“极端现实“的跳板 下一篇:对现代生态设计误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