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中的首席

时间:2022-10-13 04:32:41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规律、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这种蹲下来的对话行为,作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交流信息的基本行为,从教学交往的本质上确定了新型的师生生存方式,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之间不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关键词] 新课改 创造力 学生

我们一直在践行新课改理念,诠释新课改精神。当我们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欣赏他们,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时,所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也是师德的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规律、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这种蹲下来的对话行为,作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交流信息的基本行为,从教学交往的本质上确定了新型的师生生存方式,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之间不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中,学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老师,一个朴素的老师,甚至是一个“愚蠢”的老师,其实,这又有何妨?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人问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你为什么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学派?”波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我的学生面前暴露出我愚蠢的一面。”是的,因为自己不怕暴露,也收获了学生的智慧、信任与爱。

记得在讲8年级下册第4章《相似图形》的复习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图,将矩形ABCD沿两条较长边的中点的连线对折,得到的矩形EABF与矩形ABCD相似,确定矩形ABCD长与宽的比。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我的讲解是这样的:

下课后,有一个学习中游水平的女孩子找到我,说:“张老师,这道题完全可以用您交给我们的另一个方法,而且还简单,说着,她便充满自信地在黑板上写了起来。

在得到我的肯定后,平时很少表现自己的她竟然眉飞色舞。这一刻,我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愚蠢,相反,却特别舒心,我知道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其次才是数学。

在讲解几何的过程中,有时老师想到的方法未必是最简单的,老师的思维甚至有短路的时候。这时,放下你权威的架子,与学生一起研究,倾听他们的观点是最明智的选择。之后的评价语言应是心诚意切,充满智慧和爱的,学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声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继而影响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研究下面这道几何题时,我遇到了障碍。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D=CD,AB

问:当CE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请分别说明理由。

在研究第一问时,我有些无从下手,便在午饭后来到了教室,请教愿意研究这道题的同学们,在午休开始前他们便解决了此题,并“嘲笑”我“老了”!他们连接DE,证明ADB≌CED,得到AB=DE,也就是四边形ABED是等腰梯形的事实。

看到他们“鄙夷”我的样子,看到他们攻克老师都不会的题目后的快乐,我在思考,我们该怎样执著和探索,才会让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教育?其实,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解答了多少数学题,更重要的在于知识和规范行为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是他心智的觉醒、智慧的生长。在教学过程的种种细节中,教师机敏地发现、及时地开发、巧妙地利用,学生和老师的智慧也会伴之成长。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帮助他们获得了自我意识,实现了自我的教育,其实,这不就是学习的本质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有时,我们在表扬他们巧妙地解答后,也多了一些思考:他们考虑问题的不全面,而导致漏解等错误的发生。在下面这道题中便出现了这个问题:

如图,A、B、C、D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 cm,AD=6 cm,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以3 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B为止,点Q以2 cm/s的速度向D移动.

(1)P、Q两点从出发开始到几秒时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33 cm2?

(2)P、Q两点从出发开始到几秒时,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 cm?

在处理第2问时,有几个同学出现了下面的解答方式。

过点P作PMDC,则PMQ为直角三角形。

PQ=10,PM=6,MQ=8,而MQ=16-CQ-AP=16-2x-3x=16-5x,

16-5x=8,解得x=85。

这与我的答案相比,少了一个解。在我的“逼问”下,几个同学发现P点在Q点之上与Q点在点P之上,就会出现两种结果。当P点在Q点之上时,MQ=2x-(16-3x)=5x-16,而Q点在点P之上时MQ=16-CQ-AP=16-2x-3x=16-5x。因此,需分类讨论,还不如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避免讨论,直接得到两个解的事实。学生对此题的印象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也显示出来。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每周“做数学题”的时间在学校是307分钟、回家还要花4个多小时,而其他国家的孩子每周“学数学”的时间在学校仅为217分钟,在家还不超过1小时。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其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看到这则报道,我心底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同时也很矛盾。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该如何尽自己所能为中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又不泯灭学生们的创造力?

我希望矛盾能在执行中缓解,不合理在执行中逐步调整,等到我们所教的这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调查结果会与今天大相径庭。讲课中,我们只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且要保证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关于作业,布置学生发现规律和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作业。

在新学期,我会改变自己的一些陈旧做法,摸索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有效利用和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体验发展的挑战,产生上进的源动力,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自己的一份活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责任心应从小培养 下一篇:用爱心促进融合,用行动引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