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何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3 03:30:53

小学数学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的几何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位置关系变换、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大小、形状等,作为一名具有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本文就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知识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几何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影子,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几何图形,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概念时,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几何知识,对它们全无了解。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找出点、线、面,进而认识到所有的图形都能够由点、线、面组成。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几何学习中基本的知识点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而来。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几何形体实物的本质

由于小学生还比较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也比较弱,教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够直观、生动、形象地把几何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出一个生动逼真、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几何图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一些特征。

例如,在讲解正方体的时候,书上的正方体是一个平面图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个一样的正方体,并分别在各个面上标出1到6的数字,然后利用多媒体的三维空间进行旋转,让学生知道书上画的正方体是有六个面的,只是其中三个面被挡在后面了,看不到而已。

在几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活动要始终贯穿于几何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思维能力。教师上课前要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几何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几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多的几何规律,一些图形的特征,教师不用全部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加深理解。

例如,在几何课堂上,让学生折叠纸片。折叠正方形纸片的时候,老师问:你们折叠后,用直尺来测量,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一番思量之后,都抢着回答,有的说四条边的距离是相等的,有的说可以折出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有的说可以折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等。在折圆形纸片时,大家发现,纸片上的折痕交汇在同一个点上,中心点到圆的四周的距离是一样的,几条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不但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互动,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慢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鼓励学生思考,逐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在几何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通过对几何概念的学习后,鼓励学生将几何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生活化的几何教学方式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能够给小学几何图形的教学带来了不一样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常见的模型,这样才能充分反映出各种几何图形的本质,减掉多余因素的干扰。学生在几何概念的形成期间,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几何图形,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几何学习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好好利用课时,尽量使用直观的语言、直观的模型、直观的图形,最大程度地去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上一篇:妈妈掉进了“朋友圈” 下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化目标下的城乡教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