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改变迟到坏习惯

时间:2022-10-12 10:49:55

那年,中途接任初三某班的班主任工作,尹东(化名)令我十分头疼。原因是他几乎天天迟到。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都会面对他的迟到,并力图改变他,可是批评、劝说和惩罚都没有明显效果。有班主任经验的老师都清楚,迟到看似小事,实际上对班级秩序和学生学习态度及未来发展的影响都非常不好。这种小毛病也是最难改正的,因为迟到的背后是拖拉的坏习惯的养成,因此无论规定到校的时间是几点,迟到的人总是会迟到。

怎样才能想办法帮尹东改掉这个拖拉的坏习惯呢?我决定试试自己近期一直热心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尹东养成守时习惯。

改变错误认知――好习惯养成的前提

尹东很有艺术天分,他的小号表演曾经荣获部级奖项。作为艺术生,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因此对自己的迟到不仅不以为意,甚至还觉得这种不羁的态度是自己艺术气质的体现。他从不因迟到会违反学校规定并破坏班级秩序而心存愧疚,更没有积极改正错误,下次及时到校的想法。

好习惯建立的前提是当事者主动希望获得好习惯。因此,我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他的错误认识。

经过充分准备,我找他就这个问题谈话。我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咱们谈话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关于你的迟到的问题。我想帮助你改掉这个坏习惯,需要你的配合。”他不以为然,“老师,我不觉得来晚几分钟是坏习惯,而且,迟到也没影响我,我来的时候早自习都还没开始呢!”他故意顿了一下,装作很成熟的样子说道,“再说,我也不能接受刻板的生活,我希望自己是有充分自由和创造力的。”说到最后一句话,那种得意的神色几乎要把迟到美化为争取自由的“英雄之举”;而我在他眼里则是“扼杀艺术和创造力的恶势力的代表”。

看着他天真却故作深沉的样子,我忍不住暗暗发笑。我回应:“你追求自由,希望有创造力,我非常赞同,那么,你早来几分钟,就一定会影响你的自由和创造力么?你很有见地,总不会把迟到等同于自由吧?”他的脸红了,神色也有点狼狈,回答说:“那倒不是。”我说:“如果及时到校对你的艺术创造力没有直接的影响,又能遵守学校的制度,那为什么不早点儿来呢?”他不情愿地回答说:“早上起不来。”我点头说:“能理解,你们这个年龄段,课业重,本来就很累,你又没有早起的习惯。”话锋一转,我又说:“但是,一个男子汉,如果起不来就任由自己迟到,你觉得能不能接受?”他默然,似乎对自己的观点有些动摇。

我趁热打铁,拿出事先准备的刘墉写给赖床儿子的一篇文章《起床难》,里边涉及尹东喜欢的艺术家这个群体,比较容易打动他,我请他仔细阅读和体会。文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记得我在南卡罗莱纳教画时,有一次造访湖滨艺术家的小木屋,那房子只是一个大统舱,却睡了五六个嬉皮式的年轻人。

当时最令我好奇的是,在墙边壁炉上,居然放了一排各色的闹钟,就问:“为什么不把闹钟放在各人的床边呢?”

你知道他们怎么说吗?他们回答:“因为这样才不会赖床!”一个人听得出自己闹钟的声音,生怕多闹半声,会吵到别人,所以不论天气多么冷,炉火多么不足,只要闹钟一响,立刻就会跳上去关掉,甚至还没响,就自己醒来。

“你们是自由艺术家,不必上班,何必上闹钟呢?”我笑问。

“人可以不必起床,但不能起不来床!”

想!连生活最随意的嬉皮,都懂得自制,你这个每天要按时到校的学生,又怎么能拖呢?

读完文章,我问他:“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他点头表示认同。我也非常感慨:“自从我当了你的班主任,就始终揪住你的迟到问题不放,可能你会觉得小题大做,甚至很反感,觉得这是对一个未来艺术家的束缚和轻视。其实,正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学生们是前途无可限量的,而我能给你们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提醒和纠正,不让小毛病和坏习惯影响了你们。”

尹东是个聪明人,觉得我的话入情入理,很是感动,我又说:“其实,你们都是现代青年,比起我们上中学的时候,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广阔,认识水平更高。那么,作为现代人,是不是也应该具备现代社会的守时观念呢?”他又点点头。我趁热打铁,继续问他:“假设有一天你作为演奏家参加大型演出,你能接受你的合作者迟到么,能接受演奏都开始了,观众才陆续入场么,还是能接受大家都准时来,而你自己没及时出现?”这一次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斩钉截铁地保证:“老师,我一定改掉我这个毛病,下次不迟到了!”

尹东自己有正确认识,有决心改正,我相信这是他建立好习惯的成功开始。

建立守时习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

仅仅坚持了三天,虽然我每次都有鼓励,毕竟是“积习难改”,尹东接着又迟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每次迟到他都很愧疚,看得出来是真心悔过,但是缺乏意志力,我知道这才是一个人最难改变的。这次我准备利用“21天效应”帮助尹东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21天效应”指的是在行为心理学中,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也就是说,一种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好的学习方法的强化,需要21天。

与尹东充分沟通并征得他的同意后,我与他的妈妈见了面,决定在最初的1 7天由妈妈和闹钟共同帮助尹东按时起床。

其实妈妈在尹东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叫醒”的角色,用她的话说:“以前从五点半就开始叫他,一直到六点半还起不来,简直要把人急疯了,用脚踹都踹不醒啊!”这位看到儿子近期可喜变化的母亲非常高兴,表示一定要好好配合。我们商定先由闹铃叫醒,如果尹东还没起床的话妈妈再提醒他,但是要求尹东尽量不麻烦妈妈,一听见闹铃响就马上起床。

起初几天尹东热情很高,不仅没让妈妈叫醒,到学校的时间也打出了提前量。每次我到班的时候,尹东已经是气定神闲地坐在座位上了,我每次都是给予眼神或者话语的鼓励,以此帮助他坚持下去。其实,能够战胜自己是一种不错的感觉,让人产生尊严感,一种对自己有把握的自信,我发现尹东学习也比以前认真了,那种什么事情都不以为然的心态也在慢慢消失。

就这样前6天顺利度过。

第七天是周末,我和尹东妈妈通了电话,约定看到尹东进步的同时一定不能放松警惕,一旦尹东有一次迟到,可能由此又回到老样子,那样就前功尽弃了。果然,第二周的最后两天是妈妈叫醒的,而且,尹东妈妈十分担心地打电话告诉我说感觉尹东好像撑不住了,又开始变得懒惰和拖拉了。

寻找契机――好习惯养成的“突破口”

怎样让尹东坚持下去呢?恰好,学校国庆节要进行《祖国在我心中》歌咏比赛。尹东有这方面的特长。但因为他遇事总是拖拉且表现得不屑一顾,之前的活动中没有他组织和单独承担任务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哪有不渴望表现自己让大家认同的孩子呢?

我找到尹东,请他担任此次歌咏比赛的总负责人,不出我的意料,他欣然接受,并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例如排练的时间安排、人员的分工和歌曲的选择,等等。因为他很专业,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同学们都还挺服气他,这使他更有劲头儿了,忙这忙那,又是组织大家讨论,又是指挥排练,俨然成了班级的一个小领袖。最终敲定的自选歌曲是他提议的《我的中国心》,歌曲的间奏由他用小号演奏,他的演奏非常精彩,同学们歌唱得也很投入、很默契,最终我们班级获得了年级最高分,全班同学都大受鼓舞,而尹东作为贡献最大的人,自然得到了我和大家的由衷赞美。

可想而知,那一周他各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自然没有迟到情况。

成功日记――好习惯养成的“催化剂”

这21天中,我还说服尹东写成功日记――只记“按时”这一件事情的成功,即每天早上按时到校后他就在日记上将之记录下来,自己写上“加油”“继续”之类的评语,我也会不定时给他写上表扬、鼓励的话,使他每天在心中都形成强烈的“积极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很棒,从内心愿意保持这种成功的行为。一开始他认为此举很幼稚,只是碍于我的面子而不得不记录,但是记了几天就比较接受甚至希望自己每天都有成功的记录了,可以说成功日记成为尹东好习惯养成的“催化剂”,就好比脑子里有两个对立的念头在打架,你大声喝出某个想法,其实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成功日记就起这样一个坚定信心的作用。

重要他人的帮助――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

在尹东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重要他人如老师、母亲和好朋友的爱与激励,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实尹东养成守时习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他退缩的时候都因为有大家的帮助而坚持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在为了我们而坚持。

我请尹东妈妈在尹东坚持一周后,给尹东准备他喜欢的礼物,我给尹东安排适合他的任务来强化他的信心,我私下里请同学们不露痕迹地“夸夸”他,请他非常敬佩的班长每天都鼓励他、提醒他,这些都使他获得了养成好习惯的动力。

21天艰难度过,尹东也确实把迟到的坏习惯改掉了,好习惯建立的同时,他开始变得自尊、上进,乐于参与班级活动,而这件事也在班级产生了积极的反应――大家在原本懒散的尹东身上感受到了进步的力量,也产生了改变的热情,甚至班级风气都变得更团结、上进。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事件中,作为引导者的我的态度至关重要。必须承认,后来的日子里,尹东仍然会有迟到的情况,我想,这时候,作为老师,如何看待他的反复行为就非常重要了。

我提醒自己对尹东仍是平常心对待,不因花费了那么多心血来帮他成长,而自私地将他的进步看作是自己的一项业绩,因此不许他犯错。

尹东这时已经非常信赖我,也特别在意他在同学们中的新形象。可是,某天,他又一次迟到了。我没等到他来,却接到了他妈妈悄悄打来的电话。原来,早上尹东起来晚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他不仅没急着出门,反而赖在床上,还大发雷霆。妈妈什么也没说,他自己倒先抹起眼泪,并且干脆表示不上学了。

电话那头的妈妈显得手足无措。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尹东的举动,这表明他很在意迟到问题,不允许自己犯错误。

思考之后我请妈妈转告他:我给他放一天假,其他同学不会知道具体情况,而且,守时尽管是大事,但是迟到一次也不是不能被谅解的,我原谅他的行为。

第二天,尹东到校后,我们又聊了很久,我请他相信我是要帮助他改掉坏习惯,并不是严苛到不允许学生犯错;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学会严肃对待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要学会适当宽容自己,这样才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我送了他一句话:“生命必须留有缝隙,阳光才能照进来。”这一番谈话,使他更信服我的同时,也放下了思想包袱,否则,他很可能因为把一次犯错看作是失败而放弃努力。

改的是迟到的坏习惯,其实最后影响的是学生做人和做事的态度,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中,随尹东一起改变的,不只是他对时间观念的认识。

(作者单位:吉林实验中学)

上一篇: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模仿创新 下一篇:别锯长板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