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时间:2022-10-12 10:39:17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的小说,上起清末,下至解放初期,着力刻画了一个变动的时代、社会中人的处境及其人性弱点,尤其是对父权体质的颠覆。美国社会学家约翰逊曾说过:“男权社会,就是男性中心主义社会,指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是认同男性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男性始终是社会的核心,是力量和兴旺的象征,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支配权。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性一直以“主角”的身份存活在作品中,而且他们的“主角”地位相当坚固,从而也引领着整个文学作品的方向。而张爱玲却在他的小说中无可保留的剥去了男人们冠冕堂皇的外衣,以坚定的态度将父权排挤在文本之外,让众多女性家长在传统男性父权缺席的情况下霸占着张爱玲小说大量的文本空间,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对于男权中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起挑战,对父权社会进行了否定与颠覆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一贯以另类的笔锋,真实、细腻的写作方法去描写那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来自于不同阶层,有着不同样貌与性格的形色各异的中国人与外国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无论是在形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均是猥琐坠落无能、丑陋的。张爱玲作为女权意识的代言人,她在的小说中以坚定的态度将传统宗法光环下男人们冠冕堂皇的外衣一件件脱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对于男权中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起挑战,对父权社会进行了否定与颠覆。他笔下的男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精神残障、一无所能、神行猥琐的封建遗老遗少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个充斥着死亡气息,并且正在走向死亡的国度。在这个死亡国度阴沉、肮脏的环境里,充斥着一群形体残缺、精神残障、一无所能、靠吃祖宗遗产、昏庸儒弱的旧文化背景下的遗老遗少,这也是日后张爱玲在小说中最乐于塑造的一类男性形象。这些“垂死挣扎”着的男人们不是身体残疾、毫无人气之流,就是吃喝嫖赌一应俱全之辈。他们从不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是专门喜欢用女人的钱。如《花凋》中是“哄钱用的一等好手”的郑先生;《金锁记》中的姜季泽更是用虚伪的爱情去哄骗被黄金枷锁捆绑的极度缺乏的嫂子,想以此来骗取钱财供自己挥霍,足可称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之徒。此外还有《创世纪》中的匡霆谷,《多少恨》中的虞先生等人亦是此类人物。

(二)混迹洋场、熟谙投机倒把、为利益驱使或人性虚伪、矛盾的洋场社会的风流阔少

在那个龌龊畸形的社会里,只有同样龌龊畸形的人才能活动生存在这个舞台上。张爱玲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大多发生在中国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处于买办资产阶级时期和官僚资产阶级时期,社会状况复杂,不但存在着内乱,还存在着外患,有志之士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纷纷外逃,而只有那些混迹洋场、熟谙投机倒把、为利益驱使或人性虚伪、矛盾的人才能在那个病态的社会里生存。正所谓“病态的文明培养了他们的轻佻,残酷的现实使他们感到虚无幻灭”(《倾城之恋》),正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靠吃软饭、寄生贵妇、善调情的“杂种”乔琪乔;《倾城之恋》里“把婚姻看作长期”、“对女人说惯了谎”的范柳原等。他们无一不是畸形时代中的畸形产物,以虚伪的面貌存活在洋场社会中。

(三)新派男性或新派与旧派兼杂的男性

这些男性基本上都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或是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一般都有着一份上流社会的体面工作。他们经常游走在“好人”与“真人”的两面人格中。一方面他们亦步亦趋的遵守着社会的规则,只是为成为一个他人眼中的“好人”,而另一方面他们极力的隐藏着自己懦弱虚伪的“真人”内心。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他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深受传统伦理道德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三十年代上海的洋场世界又带给他欲壑难平的痛苦;在他的内心深处长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熏陶又使他对这种糜烂的生活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与鄙视。灵与肉、传统与现代,这些纠缠着的价值观在他深层心理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最终导致他人格分裂。除此之外,《心经》中陷于父女恋苦恼的许峰仪;《半生缘》中既爱着曼桢有没有胆量改变现状的沈世钧等,他们都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进退维谷的生存状态下存活的男性形象。

(四)生活在上海、香港的外国男性

张爱玲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一般都是生活在香港、广东、上海等地,他们大多是英国人、俄国人、印度人也有极少数的不明国籍的外国人。他们很早就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在生活上他们并没有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这类人有着欲望与冒险交杂的性格,但是在文化认同感与自我认同上,他们却是那种既不是本国人,也不是外国人的尴尬群体。这个外国集体中的男性有《桂花蒸――阿小悲秋》里不清楚国籍“比十个女人还要小奸小坏”的放浪吝啬的哥儿达;还有《创世纪》里中聪明狡猾的老板格林白等。

上述四类男性形象即为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主要男性类型,他们都在张爱玲的笔下展现出了各自丑恶的嘴脸,并且在张爱玲的文字调侃中被无情的剥去了宗法社会男性光辉形象的外壳,甚至将他们推到了一个被鞭挞、被扭曲的尴尬地位。

作者简介:王诗博(1989.1―),男,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王虹(1987.6―),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作者:付瑶(1988.5―),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文学与各体文学。

上一篇:“等”与“等等”的之“辨” 下一篇: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