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的桦树林

时间:2022-10-12 09:45:06

银色的桦树林

教学反思

这次参加“全国中小学第四届音乐教学录像评比”的总决赛,有机会在音乐教学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对新课程的粗浅认识,“践行新理念”的点滴收获,面对面地倾听专家的评析,感觉受益匪浅。当总决赛的帷幕徐徐落下时,我的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其中最多的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反思。

在远离家乡的昆明,给异地学生上课,对我们全体参赛选手来说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非常难得的提高、丰富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因此,上课前,我像所有参赛选手一样做了认真的准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想,比如说: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参加乡村聚会的情境,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编集体舞的方法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体验中掌握了“蓬得得”的节奏和音准,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在学习歌曲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准,我多次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用吉他与学生合作;带领学生跳集体舞;乡村乐队演出;看录像等,都有歌曲的旋律出现。

用具体的言行体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乡村歌曲的欣赏、吉他的认识、乡村音乐基本节奏的学习都渗透在乡村聚会的情境之中,每个学生都置身其中,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首先我和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创设了“乡村乐队”的表演情境,学生被我投入的表演所感染,和我一起融入到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成为了好朋友。也许是我在努力追求这一理念的缘故,所以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感受―学习―再感受”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尤其在“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驯鹿在桦树林里奔跑),学生很快就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意境,但是如何针对歌曲特点,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对歌曲的进一步感受或表现能力,也同样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在体味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带上了抹不去的遗憾。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的确,每次课后我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遗憾,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遗憾和那些天真可爱的笑脸,激励着我不断地进取。

李彦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兆麟小学

专家评析

这是一堂气氛轻松、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良好的教与学课堂氛围。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都非常简单,就是一堂传统的普通唱歌课。学唱的歌曲是一首美国乡村音乐《银色的桦树林》。然而,在这样一堂简单的课上,教师却从始至终保持了一种风格,一种轻松自然、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风格。正是这种平和的气氛,这种毫无造作之感的真情交流,提升了这堂课的品味,使学生既学会了歌曲,体验了参与欣赏音乐的乐趣,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审美的升华。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程,教师确实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也极为投入,在讲话、范唱、组织活动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夸张”,内容又安排得很“满”,不知不觉就把课堂带入到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老师都感觉很累。其实这样的教学并不符合音乐自身的规律,甚至违反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宗旨。“银色的桦树林”在简单和自然中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使音乐像小溪一样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反而做出了好的效果。

二、教学中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本堂课的中心就是学唱一首歌曲,同时了解美国乡村音乐。教案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精心安排了几个关键点,使整个教学生动起来。第一个点是通过聆听和哼唱创设一种情景,就是轻松自然的情景。第二个点是吉他的出现,这显然给了学生一个惊喜。当学生亲手拨弄琴弦并真的能为歌曲伴奏时,师生平等互动的局面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第三个点是师生共同用“蓬”的声音模仿打击乐为歌曲即兴配伴奏。当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兴奋点的时候,教师不露声色地就营造出了亲切而又自然的范围。整个课堂的高潮无疑是当教师打扮成“牛仔”时(其实只是戴了一顶帽子,围了一个围巾),这是第四个点。这个时候,想不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都难了。四个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递进,这堂课的整体风格也就在其中建立起来了。

三、注意了对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绝不是忽略对音乐技能的培养。我们在一些课中看到,一些教师为了避免单纯的重知识、重技能,对学生的演唱方法、音准、节奏的错误也不去纠正,甚至教师演唱时的音准、节奏、伴奏的和声配置都不讲究,这无疑是削弱了对美的感受。本堂课中,教师注意了对感受音乐与能力培养这对关系的处理。首先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用哼唱、轻声演唱、有表情地演唱,当学生在演唱时方法、音高、节奏上出现错误和不足时,有指导,有纠正,甚至有善意的批评,这显然比从始至终只说一个“好”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四、本节课轻松是做到了,但也存在教师语言提炼不够的问题。另外,课堂形式如果能再丰富些,伴奏如果再讲究些,教学效果会更好。在教案的写作上,“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三个分类很好,表述也比较清楚。最后一个“问题与思考”提出的问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讲似乎不太合适,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本堂课的主线,值得注意。

杜晓十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让葫芦丝走进音乐课堂 下一篇:小乐器 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