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初阳老师的语文教学知识观

时间:2022-10-12 09:44:33

论郭初阳老师的语文教学知识观

教学知识一词来自西方,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用的“语文教学知识”概念主要来自美国教育家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问题议题上,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能力。这是一种使得教师与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是有别于学科与教学知识领域的一种知识体系。[1]朱晓民教授在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语文教学知识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将特定内容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属于语文课程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2]

教学知识观是指人们对教学知识的来源、内涵、构成及其形成机制等的基本看法。[3]语文教学知识观是指教师对语文教学知识的来源内涵、构成及其形成机制等的基本看法。语文教学知识观直接影响教师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其教学知识观富有创新性,体现了新一代的教学理念。

一、博采众家的知识储备观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高是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郭初阳老师的教学与其他老师明显的不同在于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和大量的阅读资料引入,这正是其知识储备丰富的表现。

解读文本视角的独特主要表现在郭初阳老师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深度解读文本。郭初阳老师在执教《项链》时,运用了“原型批判”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对《项链》的个案分析,初步了解原型批判的基本方法。”《项链》是高二课文,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适当运用文学理论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教师在储备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储备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度深化教学。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曾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其观点新颖,解读深刻,如王荣生教授在评价该课时说:“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有谱的,而且是‘语文’的谱,它是执教者所主张的‘另类’文本解读方式自觉的、系统的实践。”[4]有人认为郭老师的课脱离文本,如李华平教授认为,“外部资料的过量引入,严重挤占了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5]郭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引起争议是正常的,这并不能否定其在该课教学知识丰富储备上的努力。从引入的材料可见郭初阳老师在备课中搜索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同类的寓言故事、学者的观点、外国人的访谈,不仅种类多元,而且渠道多样。面对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教参和以前的知识积累,应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蔡朝阳曾这样评价郭初阳,“多数时候是这样: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多方搜求,仔细考证,只为了给学生一个多元的阐释空间,呈现创造的多种可能。”[6]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达到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的境界,我们的语文课定会呈现出多彩而有意味的面貌。

二、立足学生的知识选择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注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要学的内容。

郭初阳老师在教学之初也不知如何选择教学知识,“郭初阳曾在《教师的自我坎陷》中到他在实习的时候和走上讲台之初自认为自己有‘一身好武艺’,恨不得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上课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腹中有什么,就讲什么’,至于学生如何想,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需要听什么样的知识全然不顾。”[8]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郭老师意识到这样教学的不足,开始走下讲台,俯下腰,进入学生中间,获得与学生一致的视野。在教学中,郭老师提出根据学生兴趣进行专题式的学习,比如课前的“每日一诗”,第一学期先由老师选定主题,以后学生便可以根据兴趣进行个性化选择,这看似简单的教学活动,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积累。

郭初阳老师从学生的需要学和想要学的角度出发选择课堂教学知识。其执教的《套中人》便是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在课前郭老师让学生填写了一份简单问卷,调查学生对这个小说的评价,以及在这个小说中感到最困惑的一件事情。在整理问卷后,郭老师发现学生对两个问题无法理解,一是“为什么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战战兢兢的、胆小的人,他能够辖制全城十五年?大家都怕他。”二是“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课堂上郭老师便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坚持以学生的学作为选择教学知识的出发点,是郭老师的课能够大胆创新却未曾脱离学生和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三、动态交互的知识生成观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初阳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从郭老师的教学课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非常简洁,教学过程往往是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生成。

在执教《远和近》一课时,郭初阳老师在学生朗读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选择一个恰当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远和近》这首诗,把诗简化为一个几何图形。并要求学生越快越好,随便画,不要讨论,不要偷看。这个任务的目的正是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采用几何图形既简单又形象。学生通过相互描述自己的图形和老师的指导,最后通过一个学生画的三角形指出诗中你、云和我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正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这首诗的解读。

郭老师执教《项链》时,没有通过直接分析课文讲述主题内容,而是让学生概括出“这是一部关于______的小说”。学生的答案包含虚荣、诚信、贫富差异、梦想欲望、命运、女性等多个主题。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文章的主题不是来自教师的解读,也不是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是来自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请学生起来解释自己的观点的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就不仅仅是教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教学内容由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交互产生。知识的交互生成是重视语文课堂生成性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

四、内外沟通的知识拓展观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范例,但范例不是教学内容,我们要立足于范例,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外进行拓展。郭初阳老师课堂的教学特色之一便在于他敢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项链》时,郭老师运用原型批判理论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通过舞会、马车、丢了东西、逃跑这些相似点引出“灰姑娘”这一原型人物,再将通俗小说――《窈窕淑女》、《流星花园》、《曼哈顿女佣》与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中的灰姑娘形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通俗小说中的灰姑娘都是在一次巧合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经典小说中的灰姑娘形象都是以悲剧结尾。郭老师通过课外小说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经典名著中“女性的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感悟出玛蒂尔德身上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承担的精神。这对玛蒂尔德的解读无疑是新颖的,如果没有对“灰姑娘”相似人物的拓展和对比,这一点学生是很难发现的。由此可见,学生拥有无限的阅读能力,教师要适当进行教学拓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解读小说人物。

郭老师在执教《珍珠鸟》时在互文阅读这一环节引入《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学生通过两个同类文本的比较,很容易就发现了人鸟和谐关系背后人对鸟自由的剥夺。拓展是对学生阅读量不足的补充,是将学生最近发展区两端连接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适当进行拓展。

从知识的储备到知识的选择、生成再到知识的拓展,郭初阳老师以其独特的语文教学知识观,一步步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型课堂,追寻“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的教育理想。郭初阳老师富有革命性的课堂教学,为我们课堂变革提供了借鉴,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Shulman,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2]朱晓民.于漪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全,杨鸿.论教学知识[J].教育研究,2009,(10).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华平.语文教学的正道在哪里?――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对比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6,(3).

[6]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武子千.郭初阳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蔡丹丹 杨兆君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 311121)

上一篇:“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浅析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