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住宅小区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2 09:03:33

山地住宅小区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本文结合设计实践对山地住宅规划设计中建筑布置、地形利用等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寻求山地住宅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手法。

[关键词] 山地住宅 规划设计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起伏变化的地形和自然景致造就了各种独特的山地风貌。山地与平地在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也促进了山地建筑多姿多态的建筑形式和表现。而正是由于山地地形的复杂性、规划设计的特殊性,我们在对待山地建筑,特别是山地住宅的创作上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平地建筑的设计观念。山地住宅的设计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山地的视景独特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特点,设计更应突显人与环境共生的生态观;另一方面,山地住宅建设在工程方面投资比例较平原城市大,规划设计对山地住宅的工程造价影响也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山地住宅设计过程中深入研究其特征和形态,探讨山地住宅的创作理念及其具体手法。

一.山地环境特征解析

1. 自然特征解析

山地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形、水文、植被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平衡,构成丰富的自然空间环境。

a.地形特征

地形坡度对于山地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地形的高低错落,表面起伏,这些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挑战,但也为建筑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山地环境特有的立体形态,为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水文特征

山地区域内的降水所形成的径流会对山地建筑构成较大影响。为消除或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应对山地内的排水方式进行合理设计,同时利用地表的沟壑、水系组织建筑布局,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

c.植被特征

在山地环境中,植被的合理组织也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而它们对于山地建筑的影响也是间接通过山地景观组织的角度来体现的。因此,在建筑的群体布局、空间组织上都要合理利用自然植被,使其有机地融入山地建筑中去。

2. 人文特征解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应听从“天命”,不得逾越。《论语》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揭示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应是朋友关系。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十分注重山水环境与建筑自身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山体的走向、起伏和围合,来确定建筑本身的方位、朝向和布局,从而在山地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山地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1.规划布置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

错综复杂的山地地形,建筑布置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首先要考虑山地可承受的开发“度”,坚持人与环境共生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观。其次在具体方法上对地形地貌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建筑朝向、土石方工程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布置形式,突出特色与个性。

我公司承担设计的达州“通锦・国际新城”就属于典型的山地住宅小区。该项目总用地600余亩,所处地形为丘陵地带,最大高差达到40米;以荒地为主,用地中部有一条溪河穿越,整个用地条件较为复杂。于是在整体布局上,我们结合地形特点,沿溪河周边向外形成多级台地,依次布置联排别墅、花园洋房、多层住宅等,使整个小区内的建筑在总体上顺应山势逐级跌落。在群体布置上则采用组团式、行列式和自由式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各建筑单体的设计上结合具体地形,有效利用自然坡度,进一步采用错层、架空等多种手法,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融为一体,形成高低错落的体量形式,同时在建筑朝向上,我们采取了南偏东适当角度,既满足了建筑室内对中部溪河地带的观景需要,也为室内居住空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沿溪河两侧的低洼平坦地带我们在设计中将其打造为一个生态河谷公园,作为贯穿整个小区南北方向的一条开放式绿色景观走廊,并通过延伸的水系、滨河步道、爬坡小径等与各组团空间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状的小区绿地系统。在用地周边临城市道路的设计上,则利用现有的地形高差形成半覆土的临街商业门面,其屋顶作为小区的室外活动场地或绿化用地,这样,从使用功能上就使小区内部环境与外部的商业空间在平面上、竖向上都完全脱离开来,保证了相对的独立性,从地形的利用上则减少了开挖成本,降低了土石方量,提高了经济性。

2.小区交通组织和视觉景观设计;

在山地环境中,坡度在10%以上的陡坡地给小区交通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同时也为山地住宅小区的交通系统带来了独特个性。山地住宅小区内部曲折婉蜒的道路,既是联系空间的通道,又是不断延伸的观景线,其间变化丰富的组团空间,高低错落的建筑体量,景致各异的绿化布置,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这些都是平地小区所不可比拟的。在“通锦・国际新城”的设计中我们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来布置道路系统:小区内设计一条8米宽主干道,作为联系各主要组团空间的纽带,同时也作为小区内主要的消防环道,道路顺应等高线进行布置,以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次干道为5米宽,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自由灵活布置,充分运用“之字路”、“半边街”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山地住宅小区的特色,形成多层次、有机的山地道路网络结构。而步行系统在设计上则更为灵活自由,结合小区绿化空间布置,采用点、线、面相互穿插结合的方式,使空间有抑有畅,前后左右景观序列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营造出山地住宅小区特有的视觉景观。

3.竖向设计的综合比较与评价;

竖向设计对山地住宅的建设成本影响巨大,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有强烈的经济意识,要对业主的投资尽到设计者应尽的责任,除了考虑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视景的审美要求外,更要对设计的经济性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如对土石方工程、建筑基础造价等进行量化综合比较,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来优化设计,并结合山地住宅的具体地理形态确定合理的竖向设计。我们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在满足地块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原始地貌,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使之既经济合理,又保持景观优美的效果。首先我们根据自然地形起伏的情况,综合考虑地面排水及土方平衡等因素,确定地块的设计标高和坡度。其次在确保每个地块与相邻道路相衔结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地形复杂地块的竖向设计,同时对相应的道路标高进行优化,以使道路纵断面线型顺畅,坡度适宜,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平场设计时尽量采用平缓的坡度,一般控制在3%左右,超过8%的困难地段则采用分级台地的方式进行处理,以体现山地住宅小区多层次的空间形态。另外,充分结合地形高差设置吊层、架空底层,形成地下、半地下空间,合理布置设备用房及小区停车,也避免了过量的深度开挖所带来的高成本。

三.结语

可以说,山地建筑的设计观就是“师法自然,顺其自然”。它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与山地独特地质特点和气候特征的适应,是对山地的起伏和环境色彩的认同。并通过“长短相形,上下相盈,前后相随”的构图原则,使建筑的空间适合山地的叠落,建筑的形体与山势的起伏同构。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是在建筑所处的环境中去寻求一个恰当的“坐标点”。因此,可以说是环境创造了建筑,平地建筑是如此,对山地建筑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唐璞 山地住宅建筑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2] 卢济威 王海松 山地建筑设计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浅层软基使用土工织物的施工技术 下一篇:当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