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做一粒有“灵性”的沙子

时间:2022-10-12 08:40:54

一提起语文老师,我就会立刻想到梁捷老师:灵动的身影,富有激情且兼有哲理与文学气息的话语……在我心目中,梁捷老师就是语文教师的典范。

但是,梁老师说她的初衷不是当老师,而是去北大荒为建设祖国边疆做贡献。事与愿违,她被动员进入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被分配当学校财务会计,后又转为当老师。

现在,梁老师获奖无数,不仅是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语文课标修订组成员,而且她的弟子也有的成了语文特级教师,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可梁老师说,荣誉都是“虚”的,“实”的是她就是一名语文

教师。

永不停滞

年逾七旬的梁老师,身上有无尽的活力和动力,许多人以为梁老师现在还是在职教师。

初中时,梁老师读过一部翻译小说《红肩章》,书中谈道,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就是煞有介事地千百遍重复自己已有的那一点知识。梁老师“忌讳”做这样的教师。人生之火有朝一日是要熄灭的,梁老师说那也不能如夕阳坠落;相反,应该像落日照在松树上的那一块紫红色光斑,太阳逐渐下落,紫红色的光斑却逐渐上升,在最高的时候消失。所以,永不停滞,是梁老师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

成为语文教师,离开了算盘和账本,梁老师先是去北京师范大学读函授专科,然后又去北京教育学院读本科,再去中外文化书院学习中国文化课。在北京东城区教育学院业余进修时,梁老师同时选学两三门课程。这些读书学习的时间,都是她从担任班主任以及两个班的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挤出来的。梁老师说:“我得不断进修啊,不能做停滞的老师。我从来不跟别人比,都是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我就得比昨天的我多学点什么。”

梁老师说依她的性格,她是不适合当老师的。因为她不爱说话,更不愿意说服与改变别人。能有今日的教学成就,梁老师不提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说要感恩人生中的三位老师。第一位是时任北京东城区教育学院分院院长的张瑞玲,梁老师当时的教材教法课老师。张院长见梁老师如此好学向上,主动帮助她从一所普通小学调到北京五中,希望梁老师身边有了高手之后能更快地成长。北京五中的校长吴昌顺,也是语文特级教师。梁老师常常去听吴校长的课,从吴校长的课中,她学到很多东西。吴校长是第二位梁老师要感恩的老师。还有一位,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梁老师从《北京日报》上读到一篇关于林教授指导小学数学一线教学改革的文章,于是就“冒冒失失”地给林教授写了一封信,希望林教授也能帮助她实践语文教学的改革。信发出去不到一周,林教授回信了,告知她见面讨论的时间和地点。这一见面,在林教授指导下的教育科学研究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

今天。

梁老师说,林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来校听课时,会告诉她,这儿讲得好是符合中学生的哪些心理规律,那儿讲得不好是违背了什么中学生认知规律。梁老师说:“这就启蒙了我具有这样的理念―教师教书得知道学生心理。”自此,梁老师就一直探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语文教学,不断有新发现、新尝试,从不

停滞。

明理之师

梁老师一直认为,要教书先得读书,教师就应该是一位读书人,是一粒有“灵性”的沙子。

梁老师好读书。现在虽然忙于应邀到各地讲学,但只要有点滴时间,梁老师就在自己的庭院中沏茶读书,与书本对话。梁老师说,做一粒有“灵性”的沙子。这是她从陈乐民先生的《启蒙札记》中得以启蒙而立志的。

何谓“灵性”?即启蒙后的人,开导蒙昧,明白事理,脱离不成熟的人,能运用理智的人。梁老师说,教师作为一个读书人,得明事理,得有思想,对人世和社会有责任和担当。启蒙,需要人的自明。确切地说,教师们努力要当的不是“名”师,而应是“明”师,明白之师、明日之师。梁老师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前辈一起组建了一个“明师工作室”,专门引导和支持教师们踏上“明师之路”。

教师自明了,才能胜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梁老师曾受邀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一门选修课,叫“读书与读书人”,鼓励和陪伴学生多读书。梁老师认为,凡是会读书、爱读书的学生,不用担心他成绩不好;学生多读书就会走得比教师远。教师的成功在于教出超过自己的学生,这就是当老师的目的。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梁老师认为,作为教师,自己必须先得有德有才,不能光要求学生。谈到语文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梁老师认为在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一样,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一样,所以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梁老师的“理”是:小学生“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初中生开始叛逆,应让他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到了高中,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理

性的。

就拿阅读来说,梁老师常说让小学生读冰心,因为那里面充满了美和爱,培养出来的是善良的孩子。初中生要指导他读泰戈尔,依然带着美和爱,但是有哲理;同时要读鲁迅的散文,学生会觉得人生是美好的。到了高中,学生要读海明威的作品和鲁迅的杂文,培养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从某个角度来说,高中语文老师不是教知识的,而是教思维的。而思维的教学要基于脑科学,所以,教师指导高中生阅读和写作时,要分析学生的左右脑怎么结合工作,如何运用想象联想,如何进行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提取重要信息,再输出信息。语文教学应完善学生大脑而

育人。

格局与风骨

梁老师说,方法之上有理念,而理念之上还有更大的境界,就是做人的格局。没有境界和格局,理念就是灌输进去的,就不会真正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而理念若是不对路,那么方法再多也不能真正提升教学,给予学生的也不会是全面的

教育。

教恪守自己的职责,按时上下课,认真批改作业,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基本要求;合格的教师能熟练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授之以鱼”,更能“授之以渔”,能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主动获取更多新知;优秀的教师则能以自己的格局和魅力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梁老师认为,一名中国的教师,要继承中国读书人的风骨。真正的读书人,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文凭,而在于他修炼的人格。中国的读书人,历来有他的秉持,历来就有一种天生的责任感。钱理群在《民国风度》一书中整理了“三个承担”,第一个是对民族的承担,第二个是对自我生命的承担,第三个是对学术的承担。教师作为一名读书人,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这三个承担。

梁老师说:“我们教师所做的工作虽然与航天工程师的不一样,但是都得有明确的目标。2016年,国家提出航天新目标―2020年登陆火星。那么教师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我们想过我们送出的每一届毕业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吗?”

2016年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约5年前发射的“朱诺号”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与预计时间只相差1秒。梁老师说,她经常这么问自己,1秒在教师眼里算什么?一节课算什么?教师如何珍惜学生的每一秒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末了,请教梁老师有何养生之道。梁老师笑着回答,她的养生之道就是晚睡早起多干活,跑来跑去,饥一顿饱一顿,有肉吃肉,有菜吃菜。也是,平时电话联系时,梁老师不是在外地,就是在去外地的路上。她一直步履匆匆,不停滞地执迷于启蒙学生、启迪教师走中国的读书人之道,做一粒有“灵性”的沙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上一篇:教师不良教学习惯的反思与审视 下一篇:基于客户消费大数据的4G套餐精准营销模型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