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印象 第12期

时间:2022-10-12 07:57:01

清代四大画僧之一的石涛,以他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绘画实践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身为明代宗室却处于异族掌权的特殊时代,使石涛骨子里的入仕之念更加强烈,形成了“人在佛门但心向红尘”的早期人生写照。然而“主动积极”的努力又连遭碰壁,此结果给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种“怀才不遇”倒使他找到了他的“人生归宿”,并挖掘出自己的艺术潜能。他潜心修炼,于典籍、行践中参禅悟道,照见真我,寄情笔墨之中,提出了“一画”妙论。本文从宗教情结“一画论”和通纳融汇来探寻一代大师鲜明强烈的艺术特色。

一、宗教情结

道家思想和“中国化”了的佛教义谛,对石涛的艺术实践有着重要影响。从其法号苦瓜和尚、大涤子以及《松窗读易》画境与“脱俗章”中的艺术观点可窥见一斑。

(一)佛教方面的影响

佛理充满着哲思与智慧,主张理行合一。其遵循的理论是在实践之后感悟,经过感悟再去实践,是修行―开悟―修行的循序至精的过程。众所周知,佛教故事的情节与思想皆源自生活和高僧们在参悟修行中的直接体悟。像经文中描述的“刀山”“火海”“油锅”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后厨的各类刀具不就是“刀山”吗?烧开锅炸食物的油不就是“油锅”吗?炙烤“整全肉食”的烈火不就是“火海”吗?清湘老人深谙此中的玄机。从踏入凡境再到远离尘嚣中觉灭悟空,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他对笔墨、人世、自然、生活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结集成一本充满独特艺术思想的文集《石涛画语录》,宛如一部与佛家经典相媲美的“画经”。

石涛在佛门中的修行,没有太多的自我束缚,倒以大乘佛徒的修行方式在法门炼悟。然而这种修行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经文书”,不追求一叶知秋,更不追求“四大皆空”的至高境界,而是以积极的心态以“笔墨灵性”涤除内心俗尘。他在所觉所悟中,找到迷失掉的本我,无形中对他的艺术成就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方面的影响

《易经》乃五经之首,是华夏文脉之根源。涵盖宇宙却又归结为一点――太极。虽然身处空门并受佛家经文熏染,但石涛从太极到六十四卦的演变过程中领悟甚深,并把此道一直作为贯穿于自己绘画艺术当中的一条“无形的主线”。故他的用笔、用墨、章法等均体现出阴阳相荡的道家理念。从《松窗读易》的画境(读《易》之人便是石涛的写照)中,可以看到他将教义的参修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他环游自然,感悟造化,不墨守成规,自成一格。

二、“一画论”

石涛的“一画论”是其长期艺术实践的精华总结,“一画”之法更是石涛将主体独己不他的心性与客观自然事物相感知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此“一画论”中之“一”异于“道生一”中之“一”,后者指整个混沌的宇宙世界,而前者则是对于人而言。那么“一”又为何物呢?引借《周易》中第二十七卦――颐卦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①的爻辞来解释。此“灵龟”即“一画”中之“一”,爻辞中也暗含因果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凶?原因在于:“舍尔灵龟”。

现实中像“舍尔灵龟”的事例不少,如师古、师今不化,一味随他者或自以传继者为居,实则是种隐性的退步!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观点正是对石涛“一画论”观点的发展诠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画论”的“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一无二却又极易被迷失或蒙蔽的真性情。

三、通纳融汇

通纳融汇是石涛成为集大成者的一个主要因素,他将宗教、笔墨、章法等融为一体。

(一)笔墨

谈到笔墨首先强调“蒙养”。其次,在笔墨实践中明显地将笔与墨分开而论。在谈及古人“有笔有墨”“有笔无墨”等情况时,觉得这些差别不因造化所局限,而源于作者自身的感悟能力与秉赋差异所致。

石涛的笔意来源于书法,他的每一笔皆是写出,画幅中大到一片山,小至一个点,都暗藏用笔之道,并能自然地随物态的变化而调整笔意。

石涛的用墨可谓是炉火纯青。可知是其在驾驭墨,没有随意涂抹并作无病之怪状,且有一股清正之气扑面而来。他的墨色充分发挥了写意画灵动的特点,有一遍为之的妙境,也有数遍交错叠积而成之。此无定法的运笔用墨皆与造化相合,体现出自然而然、张弛有力、薄厚有度的绝佳妙境。墨色与空白宛如深邃夜空中闪烁并涌动的点点繁星。是墨?是空?是虚……叫人思绪万千。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转换,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与辩证原理被他通纳融汇于笔端,创造了苍润华滋、生动空灵的表现手法,使笔墨表现形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章法

石涛的章法注重自然,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又绝非以这些“草稿”为素材,带回家中遵循老祖宗的套路来闭门造车。他的写生小册页,有很浓的“自然”气息。从“虽有五男儿无一好纸笔”“带月荷锄归” 的那些触景生情的跋中,感受到了世俗气息与田园风光,以及从《那得不游戏》中云雾留白的刻画,看到他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反对泥古不化的艺术观点。

在画面布局安排上,其作品既有遵循“分疆三叠者”,又有以树木或大石起始的,但一切都是根据构图而为,不是简单的段节之分。在视觉表现力上,他更注重前后多维的画面效果的纵深感。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对之前那种程式化的构成来说是种突破。在他的画幅中,均有重点突出的主体,山水或树林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并凸显了唯我独尊之态。

(三)物象

石涛笔下的物象皆是源于造化,不是一味地袭古,更不是凭空想象而获得的,而是源自自我情感与生命的体悟。

他用山的多种状貌与特性来暗喻人之品格,其所写林木有种强烈一反前人写树的概念化。他参照造化求取反正阴阳,有洒脱有严谨、有游丝行笔,也有锥沙写之,有互相依靠作揖之势,也有左顾右盼之姿;茂林之中必有疏枝,大叶之中必有双勾虚叶,挺拔之树中必有婀娜侧卧之木,实林用虚石虚水衬托,使之自然融为一体。

石涛个人背景、人生历练、宗教情结对其艺术风貌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并成就了他革故鼎新、名垂画史的重要地位。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虽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艺术思想和笔墨精神还将流传与延续下去,古语云:“道不远人,人远道”。

注释:

①姬昌,等.全本周易[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161.

上一篇:中国肖像画的独特造型规律 下一篇:谈现代漆画中绘画性与工艺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