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画风情

时间:2022-10-12 07:15:02

马海方以北京风俗民情为题材的没骨法重彩写意人物画,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他的作品在多次画展中获奖,几家出版社先后为他出版了多种画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鸟人》时,还专门请马海方为之绘制了海报。一些外国友人也对马海方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时期以来,在文艺界出现了一大批京味儿小说、京味儿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异常火爆;在绘画方面,马海方的京味儿国画也与之相映成趣。

在中央美院求学时期,马海方曾经受到人物画家卢沉、周思聪、姚有多、梁长林等名师指教,在素描速写和人物造型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之后,在从事编辑和设计工作之余,他先后画过连环画、插图,也练过一阵子花鸟、山水,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才把主攻方向集中到北京风俗民情人物画创作方面来。马海方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的一些风俗民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笔墨功夫和速写基础,描绘这方面的题材就颇为得心应手。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逐渐将日常所见的现实题材扩大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题材,使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见闻,增加历史知识,马海方一有机会就向有这方面阅历的老先生求教,同时也去书店购买一些老北京、老天桥、历史掌故、方言俗语一类的图书作为参考资料,许多历史的、现实的、眼见的、耳闻的、想象的生活场景与人物情节逐渐在他脑海中活起来,海方长年坚持画速写,街头巷尾、车站公园、集市上、马路边都是他观察写生人物场景的场所;有时还对着电视播放的节目画踢足球、赛马、歌舞等人物动态。但是,从中国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的创作来看,画家更得力于默写,在渗化力很强的生宣纸上作画,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海方所采用的没骨画法更是如此。用饱满的彩墨,一笔下去,人物的头面手指、胳膊腿的形态、动势、质感都在其中,然后用墨线稍加勾勒,以强化人物的形象、表情与结构;衣服与背景,更是阔笔纵横挥洒,尤其需要极其熟练的功力。在日常生活中,海方朴于外而慧于中,除了画画没有其他什么爱好,也无意介入机关中习见的那些无聊的人事纠纷,他常常是一个人作画到深夜,勤勤恳恳而乐在其中。他说过,几天不画就会感到手生。用行话说叫“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千百年来,人们往往把重彩与工笔联系在一起,统称“工笔重彩”;而把水墨与写意相联系,称做“水墨写意”。在画史上,有许多优秀作品就是用水墨写意的方法画成的。但是,也有一些文人画家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排斥民间画家,往往把重彩画与“俗气”、“匠气”相关连。受画论所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维《山水诀》)的影响,马海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到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仅仅以水墨为主的传统画法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表现浓郁的民间风俗,热闹的集市庙会节日的喜庆欢乐、民间的婚丧嫁娶的场景等等,如果没有鲜艳的色彩,就缺少那种特有的气氛与活力,弄不好还有脱不开前人画法的陈旧感。因此,他通过反复的实践、不断的摸索,大胆地采用重彩与水墨相结合,在人物的动态与形体方面进行提炼与夸张,重点刻画人物面部表情和手与足的结构,衣饰则用石青、石绿、朱砂、大红,阔笔重彩,渐次形成色足墨饱、艳而不俗、色墨结合的风格特征。

在表现北京风俗民情方面,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在民国初年就创作过30余幅《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马海方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人物的造型和题材以及绘画的技法方面,都是很值得欣赏玩味的。

我为马海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著名美术评论家)

马海方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客座教授。

1990年《古都风情》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

1991年《旧京人物图卷》获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大展一等奖。

1992年《老天桥人物》获中国美术馆东方书画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1993年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办个人展览。

1993年《休闲图》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

1994年《旧京风情图卷》获西苑杯大奖赛一等奖。

1994年《旧京风情》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5年《鸟人鸟事》获中国体育美术大展银奖。

1997年由香港心源出版社出版《北京风情画集》。

1998年获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

1998年11月在瑞士举办个人画展。12月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12月获文化部群星美展银牌奖。

2002年获文化部群星美展金奖。

近几年由香港、福建美术出版社、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多种。

上一篇:现代名人书札收藏市场见好 下一篇:古钱币市场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