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公司 第6期

时间:2022-10-12 07:01:49

恶公司 第6期

谷歌十大价值观第六条叫做“不做坏事也能赚钱”,公开宣称“除非广告内容与搜索结果页的内容是相关的,否则,我们不允许在搜索结果页上显示广告……我们拒绝弹出式广告,因为这会妨碍用户阅读所请求的内容……在谷歌上刊登的广告总是明确地标记为‘赞助商链接’,因此,这些广告不会破坏搜索结果的完整性,我们绝对不会通过操纵排名将我们的合作伙伴放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的位置”。

不做坏事也能赚钱,看似容易,做到却不易。为了赚钱不惜作恶的公司却比比皆是,在现今之中国尤然。三鹿为了赚钱,听任其问题奶粉流入市场;百度为了赚钱,其“文库”不惜侵犯作家版权,被作家们誉为“窃贼公司”;双汇为了赚钱,不惜让老百姓吃“瘦肉精”。行业巨头们的表现往往如此不堪,令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整体素养担忧。

为了赚钱而坏事做绝,不惜突破道德底限乃至触犯法律,我们不妨称此类企业为“恶公司”。恶公司可以细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恶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恶的。例如,某些目标客户群锁定中小学生的网游公司,多赚钱的窍门就得吸引更多学生沉迷、上瘾,赚得越多,受害的中小学生就越多。再比如,现在有一大批面向小学生提供课外辅导的所谓培训机构,让家长们陷于“不培训、就落后”的恐惧。此类公司大量去美国上市,A股却罕见,在我看来,或是因为它们无法面对中国的家长们阐释其商业模式的道德根基。

后天性恶公司的不同点在于,其商业模式本身并无善恶,但企业发展过程中,或为外部利益所诱、或为股东压力所迫、或为行业环境所逼,企业选择作恶赚钱。前面讲到三鹿、双汇的例子皆属此类。

要消灭恶公司,根本还在于一个良性的市场和法治环境。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有创造财富的动机,但它们同时也有为了获取利益,不惜盘剥他人、破坏环境的动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保证它们创造财富的动机要限定在不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范围内。”需要承认,由于现时市场经济环境的恶劣,某些公司选择作恶有被逼无奈的因素―当行业中大部分竞争对手都选择作恶并取得绝对竞争优势,行业中的不作恶者可能只得被迫出局。因此,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政府和行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亦要发挥其影响力,带头改变行业中的种种不良竞争规则。

PE或许无力改变恶公司横行的事实,但至少应该洁身自好,避免助纣为虐。对于先天性恶公司,把钱给它无异于喂养年幼的毒蛇。对于后天性恶公司,应避免对其投资;而那些虽有小恶但犹可挽救、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可以考虑输入资金与投后服务以协助其完成必要的修复与转型。而PE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将好公司变成恶公司――投资人出于自身业绩或退出压力,通过对赌等方式给予被投资企业不切实际的增长要求,成为唆使或暗推企业作恶的不良动力。给恶公司投资风险巨大,长期收益缺乏保障,稍微头脑清楚点的投资人都知道,但是给恶公司投资的案子却比比皆是。如果这些PE不是缺乏必要的判断力,我们只能顺理成章地推理其为故意,毕竟,如果只看短期,投资很多恶公司的收益颇为可观;只要能在出事前退出来,PE的收益可获保障。

对于这样的PE,套用《终极问题:创造好利润促进真成长》中的说法――他们这样做只能得到短期利润,但是耗尽了员工的精力,也疏远了客户。这样的PE,是恶PE。

上一篇:布鲁诺.阿施勒 中国私募市场无泡沫 下一篇:清洁技术趋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