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片的神话:一种视听化的政治学解读

时间:2022-10-12 06:45:25

类型片的神话:一种视听化的政治学解读

作者简介:周冬(1981-)男,汉,四川成都人。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硕士,政治学方向。

摘要:近年来,理论界对类型片的重视日益加深,这其中一方面在于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12年,好莱坞票房收入达到347亿美元,更由于类型片的“无国界”倾向和全球化突飞猛进。类型电影何以神话般的历久弥新,永久不衰,政治学的视角将带来另一种答案。

关键词:类型片;政治学;文化霸权随着观影者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商业片似乎也面临着越来越窘困的境遇,仅仅就作品的接受面和票房考验而言,“商业片比艺术片难拍”俨然已成众导演在影像产业化浪潮中的“真实谎言”。这其中,有苦楚,有无奈,更多的是智力与汗水,一切为了证明商业片决不是粗制滥造,仅为人们休闲打趣的无聊谈资。而类型片作为商业片大家族中的中坚力量,更有其不可小窥的政治社会化作用与艺术思想价值。鉴于其式样过于庞杂,这里我们探讨的类型片是远远不能涵盖其全部的。对于如此丰富的主题化电影题材――这一小小的切口仅为管中窥豹之用。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类型片的“无国界”倾向为我们透过娱乐化的荧幕探寻政治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类型片的政治特征

类型化是指表现相似风格、相似结构关系的任何一组电影的术语。美国的M.格杜尔德等在《电影术语图解》一文中对类型电影下的定义是,“类型是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①简单化是指类型片形象是简单的,因为它就潜于社会之中,而这个形象的实现过程则要通过市场自下而上的检验。以歌舞片为例,歌舞片之所以歌舞声平,是政治宏观叙事结构使然,其作用于观众习惯性的心理反应。当观众熟悉某一银幕形象(如舞台歌舞)后,依据某种惯例,而产生深度的刺激感。这种刺激有时体现在叙事上,有时出现在影像上。实际上,我们知道,一切银幕形象都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的背后必有其物质生活的基础,更有着政治意识社会化的影响,而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编造。歌舞者有其固定的形象,完全是创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因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还没有产生复杂的语言时,肢体语言就是他们转达情感相互沟通的载体,而这种肢体语言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舞蹈;而当人类能够说话以后,歌唱就成为人类情感喧泄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古以来,“歌舞与生活”“舞台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歌舞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妙的生命力转移的感受,在灵与心的交融中建立起政治意识的认同。

看电影的过程实质就是一种精神治疗的过程,它将自身真正的情感附加到影片中的人事物上,最终随影片的观影而得以精神的消解通过研究观众的观影心理,我们可以知道,观众之所以对某类形象产生长久的认同感,是由于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在政治社会生活中体会到某种失落感,而造成这种失落感的原因又是不尽相同的,但面临直观化的影像(歌唱与舞蹈)所带来的情节,观众则得到一种如释重负的。以歌舞片为代表的类型电影实质上是社会的需要,它作用于人类的潜意识。当人心理出现"灰色地带”,要求解脱的时候,便创造出一种形象,用叙事表达出来,形成仪式。这里的"仪式”指叙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它有以下几个要求:一,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二,按部就班的;三,不去怀疑其真实性,天然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类型片的政治化功能就在于它采取了社会中被忽略的一种方式去解决政治社会中的潜在问题,从而给观影者一个良好的发泄渠道。因此,它是各种意识形态综合的产物。

二、类型与神话: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方式

类型片是一种“文化霸权”。类型片出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占领市场,传播政治意识。它在强调一种形象的同时,排除了各种可能性,与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西方的民主制度讲求“多数人统治”,类型片也如此,它给了多数人的愿望一个表达的机会,同时在深层次的意义上,用一种经济的方式掩盖了政治的含义。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同理,每部电影也都有意识形态的倾向。关键的,他不像政治报告般大张旗鼓的说出来,而是用某种欣赏趣味掩藏着的。人们在接受了影片结局的同时,也相应的接受了影片的意识形态。当然,综合何种文化霸权也不是绝对的,它留给了艺术电影生存的一个小小的空间,并对其进行改造。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股力量似乎是艺术电影所无法抵御的。

类型片相当于现代神话。神话是先民创造流传下来的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有如下主要特点:一,既是历史,又是艺术;既有哲理性的东西,还是娱乐方式;二,口口相传,没有一定的文本,是广义上的大众传播;三,没有固定的作者,随时修改,根据当时听众的要求回与适当的变化。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先对神话进行现代研究之后,发现现世社会中的很多东西具有神话的功能。这样,虽然神话本身已经衰落,但是神话的替代品――类型电影却有着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贾磊磊在《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对电影与神话的共性特征有着比较确切详尽的分析。②试归纳如下:一,电影与神话对人类世界采取着同一种超现实的描述方式;二,在神话与电影中,都存在着二元对立的价值系统。在类型片中,真假、善恶、美丑可谓泾渭分明;三,神话与电影都是典型的隐喻性艺术;四,神话和电影共同遵守着置换类型的逻辑原则。类型片的叙事结构是神话传奇的“银幕版”。

神话在政治社会中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套克服社会矛盾的逻辑”(列维-斯特劳斯语)。如果没有矛盾,就没有必要上升到神话的层次。在歌舞片的题材中,人事物的矛盾冲突,必须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解决。这充满了人对死亡、对生命、对爱情、对社会的看法。在此仅就死亡这个方面来谈:人对死亡是非常恐惧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愿面对的,所以通过歌舞片中放声歌唱和舞蹈的形式将这一恐惧力量尽量压抑下去。另外,故事大多发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类型片将包含复杂社会背景的问题单一化,隐蔽的解决个人的恐惧,达到精神净化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不为人知的。所以歌舞为题材的电影必须引导影片情节的传达,掩盖观众的独立思考,让其融于影片之中的世界,以期达到最好的心理治疗效果。有学者曾经说:“艺术片是电影作者的独创,目的在于引发观众思考;而类型片恰恰相反,在于防止观众思考。”以统治者的阶级逻辑,其控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不正是如此吗?

三、政治续写类型片的“神话”

美国学者艾伯特.F.麦克莱恩曾经对神话提出这样的概念,他说神话是“由若干客观真实的和想象的形象和象征组成的一个群体,它赋予一个集团或社会的精神(主要是潜意识的)活动以焦点和一定的秩序,从而使群体中的人具有一种魔术的力量”。③“歌舞片在结构上和神话类似,它试图调节大众娱乐本性中的矛盾。娱乐神话是在作品打破与重建神话之间的摆动过程中构成的,歌舞片恰似神话,它也展现一个分层的结构。这些歌舞片表象的或表层的功能是通过揭示舞台幕后或好莱坞圈内生活给观众的愉悦――既打破娱乐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但是这些影片在他们旨在暴露的另一个层面上重建神话。”④

歌舞片是否还能重现辉煌或许还存在争议,不过另一个方面说,类型是不会消亡的;它们经过简单的改造之后,以新面目示人。拿动画歌舞片(the animated musical)为例,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1937)同样也是一部歌舞片,片中有很多久唱不衰的歌曲,像《口哨歌》和《某天我的王子会来》。人们也不断努力改进动画歌舞片使之不仅仅只是动画片中掺入了歌曲而已。如《匹诺曹》和那首有名的歌曲《当你梦想成为明星》人们也尝试把动画片和现实中的动作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起锚》(1945)、《南方之歌》(1946)、《玛丽•波平斯》(1964)。如果动画制作足够真实可信,观众将能像接受滑稽漫画那样把虚拟的事物作为真实世界的替身。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的古典好莱坞歌舞片话,没有人能声言歌舞片已死――因为,它的政治功能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影片《美女与野兽》的配乐是由霍华德•阿什曼与艾伦•麦肯这对词曲搭档合作的,正是由于他们重新对动画片音乐注入了创作热情而使该片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们的合作打破了人们以往仅仅把动画歌舞片看作是带歌曲的动画片这一狭隘的看法。这是从1988年的《小美人鱼》初试啼声之后,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的动画片(最终获得最佳配乐和最佳歌曲奖),这种受公众瞩目的程度是《白雪公主》后所从来没有的。究其原因,结构取胜是很重要的因素。除去动画的外衣,实际上乃是一个典型的情节电影。像很多当代电影那样,上来先是迪斯尼公司的标识,紧接着是开场白,最后是长长的工作人员字幕。如果你错过了开场白,就会对故事的背景即一个英俊潇洒的王子如何变成了一个丑陋的怪兽一无所知。它通过画外音的叙述告诉大家,这个曾经极其热衷自我的年轻人嘲弄了一个到他城堡里寻求栖居之所的女乞丐。当她突然变身为一个美人时,王子心动了。但一切都晚了:王子和家人都中了魔咒。王子唯一的希望就是二十一岁时得到的一枝盛开的玫瑰,如果在玫瑰最后一片花瓣落下之前他能学会去爱别人,就能和家人从魔咒中解脱出来。

美人――即片中的蓓尔是如何遇上王子化身的野兽并对它进行疗救是影片的主要情节。《美女与野兽》作为动画舞蹈片的典范,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在于人物塑造的可信性。可以很容易设想出一个如蓓尔般的女主人公,也许并不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无邪的少女,而是一个年轻无畏的青年,受到孤独的老父亲的疼爱抑或是某个读者的垂青。她和野兽一起分享爱和书本知识的滋养,几乎成了他的替身。经过一些列复杂的因素,魔咒解除了,蓓尔和(曾经的)野兽最终过上了幸福圆满的生活。《美女与野兽》不仅仅是一个结构紧凑的叙事作品,而且是一部彰显社会和谐的歌舞片。当一个人听到声带上茶壶女士的歌唱,就会费解两个差异很大的人,一个美女和一个怪异的男人如何能够互相吸引。这首歌是茶壶女士母性愿望受到触动之下所唱出的,它告诉了杯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实――也正是类型电影的永恒主题:神话如时间般历久弥新,歌曲如韵律般常唱不衰!

尽管类型片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具有典型好莱坞特色的电影种类,但它仍然会经常注入各种新鲜不同的养分,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无疑是政治赋予的创作魔力和意识形态化的艺术冲动。《红磨房》就掀起了全球电影界的强烈反响。如果说《红磨房》注入的新鲜养分是新的舞台科技和数码科技的话,也正是这股新鲜的养分成就了该片在经典舞台歌舞片历史中的顶峰地位,那么政治则是这一辉煌的作俑者。政治凭借现代科技的视觉渗透将续写类型电影永不消亡,历久弥新的神话传奇。

参考文献

[1](美)M.格杜尔德《电影术语图解》,转引自邵牧君 《西方电影史概论》,2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版

[2](美)艾伯特.F.麦克莱恩《作为仪式的美国轻歌舞剧》,223页肯德基大学出版社1965版,转引自郝建 《影视类型学》,3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3]郝建 著《影视类型学》,3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道新 著:《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注解

①(美)M.格杜尔德《电影术语图解》,转引自邵牧君 《西方电影史概论》,2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版

②(美)艾伯特.F.麦克莱恩《作为仪式的美国轻歌舞剧》,223页肯德基大学出版社1965版,转引自郝建 《影视类型学》,3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③郝建 著《影视类型学》,3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④李道新 著:《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基于VAR模型的双率与进出口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合并会计报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