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 进退“贺岁”的背后

时间:2022-10-12 06:29:41

岁末年初,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一种新年习俗的贺岁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在“三个葛优”让人们应接不暇的同时,曾经那些经典贺岁片中的经典语录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并快乐着。

“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呀”、“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的后花园”、“光张嘴巴不出声有没有,假唱有没有,早就跟你们讲了要和客户同喜同悲,可不可以专业一点”……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正是出自于2009年的贺岁片《疯狂的赛车》。

该片是青年导演宁浩与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继2006年推出风靡全国的《疯狂的石头》之后再次合作的作品,公映后在同期贺岁片中脱颖而出,票房突破一亿元人民币,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飚进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对于某些贺岁片一上映就一片口水声,宁浩直指病根:“很多喜剧为什么你明明笑,笑过之后却仍觉得不满意?就是因为娱乐的背后没有故事,寓教于乐,只‘于乐’了,没有‘寓教’。”

年年看贺岁,年年骂不停

自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内地贺岁片开始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与灵性,而这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也使得贺岁片市场异常活跃,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多年过去了,尽管很多观众“年年看贺岁、岁岁骂不停”,但是贺岁片市场却越来越红火。

宁浩称,“大家都认为贺岁档是有票房的时期,是一个吉利的档期,所以很多人都想通过这个时间段推出自己的作品。但是片子太多,市场空间也随之变小,加上现在大家又都特别注重宣传,这样就使得贺岁档期比较火爆。其实,贺岁片不只中国有,欧美国家也不乏‘贺岁’形式的电影,像美国,也有许多在圣诞节期间上映的主打温情招牌的生活类影片,很受欢迎。”

宁浩觉得,贺岁片是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基调。“贺岁电影应该是大餐后的一道甜点,是带给观众愉悦享受的体验。”

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的宁浩,于2006年,在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植下,拍摄了喜剧片《疯狂的石头》,获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之一。紧接着,2007年,宁浩继续喜剧题材,拍摄了《疯狂的赛车》,并作为2009年春节档影片放映。

这部贺岁片走的是盖伊里奇犯罪电影的情节路线,在一个核心动机的牵引下,几条线索齐头并进,事件以不可逆转地态势走向疯狂。100分钟高潮迭起的电影,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和走神的机会,一旦进入了影片设定的叙事轨道,就和剧中人一样被扔进了命运的搅拌机中,几条故事线索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向前发展,层出不穷的笑料几乎让人疯狂。有观众直言,“看中国电影,这是我最high的一次。”

更有影评人称,“宁浩在《疯狂的石头》里对这种情节模式的再创造已经很成熟了,到了《疯狂的赛车》,他终于实现了对于这一叙事风格的全面超越。” “看《疯狂的赛车》,你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喜剧电影。”

比起《画皮》、《梅兰芳》、《非诚勿扰》、《赤壁》这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电影来说,《疯狂的赛车》可以说是十足的草根。谈起这部贺岁片,宁浩称,该片主人公是一位曾与金牌只差0.01秒的自行车车手,因此,他觉得“银牌车手”这个名字更贴近影片主题。他强调,“《疯狂的赛车》既不是《疯狂的石头》续集,也不属于某个系列。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新起点,我不想凭借所谓的‘疯狂’来炒作。”

应该说,《疯狂的赛车》对于宁浩的意义在于这说明当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将他的多线程疯狂叙事的喜剧风格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然而,《疯狂的赛车》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一直处在亚健康发展状态的中国电影的启示性作用,在现有的市场规模和资金运作模式下,该片无疑做出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

拍摄“观众电影”首选喜剧

2005年以前,如果提到宁浩,人们一定会问:“宁浩是谁?”如今,不知道宁浩的人一定会被反问:“你是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几年前宁浩“横空出世”改写中国电影的格局。这位1977年出生在太原钢铁工人家庭,曾做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的“70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界最被看好的导演”,用近乎疯狂的方式玩转了市场――29岁那年,《疯狂的石头》投入300万,票房3000万;32岁那年,《疯狂的赛车》投入1000万,票房过亿。

谈及票房,宁浩却显得非常平淡,“上亿了又怎么样,不上亿又怎么样?我从来不刻意去想票房这件事。我的想法就是要拍一些有点意思的,大家比较喜欢的电影。”

然而,在以两部“疯狂”作品一跃成为中国亿元票房俱乐部成员之前,宁浩也曾拍摄过《香火》、《绿草地》等文艺片,并获得了不少奖项和好评。直到现在,宁浩还不是很明白自己更喜欢哪个类型,“其实我也不知道哪个好,在我的电脑桌面上,一直有两个文件夹――一个是宁浩电影,一个是观众电影。”

他知道如果拍“宁浩电影”很可能没人看,所以他先拍“观众电影”。“中国人的生活压力特别大,特别需要喜剧片,所以中国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搞笑。因此,我在拍摄观众电影时,首选是喜剧,这是比较容易进入的形式。”

其实,“疯狂”电影并非简单的笑料,其中所暗含反讽的拆迁、改制、犯罪、伦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人笑过之后又深受刺激。这种以小人物视角透视大社会现实的表述方式,成为宁浩“老少咸宜”的一个重要砝码,其票房的巨大成功也成为一种必然。

“《疯狂的赛车》这种在好莱坞支撑电影工业的片种,在中国电影市场几乎看不到。”宁浩承认拍中等投资的风险远远大于小成本影片,“1000万到3000万的投资,其实就表示你不可能请一线大牌。”宁浩就是希望能做一个尝试:一个没有大牌明星的中等投资影片,也能赚钱。

用最少的钱,拍最好的电影。与日渐高涨的成本和波澜壮观的场面不同,宁浩的小成本制作显得有点寒酸,却引来影院座席上笑声不断;剧情的线索复杂、人物繁多,让观众连上厕所都舍不得。包世宏、道哥、黑皮,耿浩、李法拉、大成,这些名不见经传小人物的普通话、青岛话、闽南话、陕西话夹杂在一起,让观众闭上眼睛都还想笑。

经过《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宁浩俨然成为了探讨年轻导演融入市场的范例。宁浩“小成本、大收益”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一种全新的模式,在中国电影大踏步产业化的今天,它无疑具备强大的视觉和心理双重冲击力。

退出贺岁档只因“责任”

2010年初,宁浩拍摄的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片电影《无人区》宣布退出贺岁档。一时间,关于其退出的传闻很多,比如“避开和张艺谋的正面PK”、“涉及敏感问题,没有过审”……也有人问,放弃贺岁档这块大肥肉,会不会意味着牺牲了不少利益。“其实,从《疯狂的石头》开始,我的心态就是这样:电影什么时候上,票房多少,跟我没什么关系。你说一年轻导演现在就想这个,老了以后怎么办?”

宁浩根本不关心人们的这些揣测,而是掉头扎进了下一个计划里。他说:“拍电影不能老想着去骗钱,一心想着弄钱是电影人该干的事吗?那还不如去开煤矿。”

这话在他说来一点不矫情,因为至少到《无人区》为止,宁浩拿的都是导演费,而不是票房分成。而他也有勇气撂下话:“导演费,加上我自己拍些东西的收入,足够我过生活。要是有一天,你就是一分钱不给,纯为中国电影做点贡献。我照样拍,给口饭吃就成!”

如今,再次提及《无人区》退出贺岁档的原因,宁浩坦陈,“很简单,就是剪完之后发现很不满意。我希望等这个片子好一点的时候,再拿出来给大家看。”这样的答案或许会让人沮丧,但却真实得让人佩服。

如果从2003年首部电影处女作《香火》算起,宁浩在电影圈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多年的拍摄经验让他深感“一个好剧本对一部电影太重要了”。的确,《疯狂的石头》一共有4位编剧,而在《疯狂的赛车》演职员表里的编剧更有7位之多。宁浩说,《疯狂的赛车》的剧本是他们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聊出来的,把能想到的奇怪但合理的元素集中起来,最终形成了剧本。

关于自己的电影,宁浩将其定义为“为人民服务的电影。但人民不是傻子,不是什么都能忽悠的”。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不骗人,我拿出一个东西,至少要让观众觉得值吧!能够拍一些让观众看了若有所思的电影,拍一些负责任的电影,才是我的追求”。他也一直以“拍电影,诚意最重要”来警示自己。

宁浩称,在他的心中,直到今天都还觉得中国电影史上功不可没的人物是张艺谋。“他在两个关键的时刻起到了作用:第一个时刻是在中国电影复苏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十年动荡中国电影完了,但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电影,而且连出十几部都非常不错的作品;市场化的时候,他又第一个站出来了,让大家花钱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把中国电影市场带活了。张艺谋是相当值得尊敬的。”宁浩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像张艺谋一样,为中国电影起到一些重要的作用。

身为“70后”导演,宁浩喜欢将拍电影作为自己的使命,以自己的方式尝试、去努力。他喜欢将自己的人生以分钟计算,因此浪费时间对他来说是件相当可耻和不能忍受的事情,“人生这么短暂,我怎么能浪费两个小时去看部烂片?”这是他的心里话,当然他同样觉得,“那些说拿几亿给我拍电影的,也是乱扯!我没时间给你在这儿浪费。”

回想自己走过的历程,他形容自己是个开门的人,“拿把钥匙打开了门,后面乌泱泱进来好多人,我没必要再跟着走了。”他已经准备去开下一扇门,“我想做件事,大片也能真好看!”或许,用不了多久,宁浩就能完成他从小成本影片导演,到大片导演的飞跃。不过,不论怎么改变,宁浩的电影里“讲一个观众爱听的故事”的本源不会改变,观众对他在贺岁档所带来的“疯狂”惊喜的期待不会改变。

上一篇:中国人的创新之路在何方? 下一篇:朱延平 贺岁中国的台湾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