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

时间:2022-10-12 06:23:10

试论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各高师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逐渐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局面,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着力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为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不仅关注幼儿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关注其美育水平的提高,舞蹈教育就是一个例子。学前舞蹈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学习舞蹈是否达到标准,本文重点分析将地域文化融入学前舞蹈教育中,目的是既要促进学前舞蹈教育的发展,又要起到传承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让地域文化与舞蹈教学相互结合起来的作用。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一、引言

用全面的眼光看过去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忽略教师质量的问题,而且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给幼儿传授知识,而忽略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正由于师资水平不高,最终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但随着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度不断增高,其发展局面有所改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唱、跳、画、演等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舞蹈教学来说,这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艺术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鉴于当前幼儿教育中,舞蹈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以此促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发展情况,是因为舞蹈教学已经成了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提高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质量,才能使舞蹈教学发生改变,不断探索出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真正走近并走进舞蹈艺术,学好这门艺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舞蹈教育也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但由于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时间还不算长,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教学技术问题。从好的一方面说,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做到幼儿自身身体发育状况和舞蹈教育的结合,给幼儿舞蹈学习者“灌输”适合她们的舞蹈教学,在提供简单的舞蹈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从做得不够好的一方面来说,有些舞蹈教师专业素质不够,为了快速达到教学效果,在对幼儿进行“拉筋”等柔韧度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容易使幼儿受伤。再有很多舞蹈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最后的舞台表演,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幼儿的技术教学,并没有让幼儿学到最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当前舞蹈教学内容过于统一而缺乏创新,地域文化不能很好地在舞蹈教学中体现出来。良好正确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形成良好体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但只注重学习结果,忽略舞蹈学习的根本,不利于她们的健康成长。舞蹈教学也是为了让舞蹈文化传承下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将其融入舞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幼儿舞蹈教学是当今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幼儿舞蹈教学着重点有偏差

通过对保定市15所舞蹈教学培训班50名优秀舞蹈教师的调查及自身舞蹈教学经验得知,现在的舞蹈教学机构大多着重基本功训练,总是关注基训课,忽略其他能力培养。在很多舞蹈教学机构中,无论孩子大小,统统从基本功开始学起,随之追求专业化技巧训练,这就是“重技轻育”。但是真正学习舞蹈,并不是单纯地“下腰”、“下叉”,并不是单纯地掌握这些舞蹈技巧。某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宁可让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学习舞蹈动作,也不愿让他们了解更多舞蹈作品的背景和内涵,这些背景和内涵往往包含很多地域文化,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技巧,忽略文化的传授,则很难使地域文化在舞蹈教学中传承下来。

(二)幼儿舞蹈教学目的有偏差

根据幼儿舞蹈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幼儿舞蹈教师大多采用“为了跳舞而跳舞”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某些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不仅呆板,而且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被动致使他们“复制”和“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无法体会舞蹈原有的意境和精神,这种现象在舞蹈教学中是难免存在的。另外,一些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气质,而是为了迎合家长,带孩子考级、演出、比赛,希望孩子在舞台上表演出各种高超的舞蹈动作,或者单纯地为了获得奖项等。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抑制了幼儿创造力的提高,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舞蹈事业的创新发展。

三、将地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对策

(一)请进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教学课堂

1.融地域特色文化于教学课堂。

舞蹈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既能反映一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又能反映出该地区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贯穿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因为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舞蹈形式,我们可以对各民族舞蹈进行分析,彝族有“跳老虎”和“烟盒舞”等,白族有“绕三灵”,傣族有“孔雀舞”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而这些舞蹈文化又与当地文化有息息相关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那么,在教学中将这些地域文化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地区的地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而且有利于促进该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由于这些地域文化是富有地区特色的,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陌生和新奇的,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作用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请地方文化艺人走进课堂。

既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那么自然就存在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也就是文化艺人。我们可以请文化艺术走进课堂,让其给学生讲述当地的舞蹈文化形式,或者现场表演,甚至采用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更直接和透彻,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是,为什么强调要文化艺人讲述,而不能由教师直接授课呢?这就是权威性问题,文化艺人生于该地区,他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是最直接和透彻的,客观性较强,这样在保证文化真实性的同时,让学生走近地域文化。

(二)走出去――增强教学的社会实践性

1.参观当地地区,走进民族文化。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但这种文化对于异地学生而言是较陌生和抽象的,要对其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教师可以采取参观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直接来到当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地域文化,并搜集和记录一些与舞蹈有关的地域文化。还有,既然来到了当地参观,学生可以直接与当地居民交流,从居民口中搜集一些自己想了解的地域文化,并且进行互动,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教师最好选取该地区正在举行民俗活动的时间出行,因为通常一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是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基础的,这样能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地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使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2.保护地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既是该地区的瑰宝,又是我国各地区的瑰宝。地域文化应该被各地区的人接触和了解,但是这并不代表地域文化全部都是精华,它存在一定的糟粕。要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可以在搜集当地文化之后,对其进行整合,并且与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每个人的观点和认识都是珍贵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才能找出创新点,让地域文化的内涵更丰富,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四、结语

每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是独特的,它既是自己民族的,又是全世界的。可以说,地域文化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资源,它是源源不断的,但是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探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精华融入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这对创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至关重要。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够创新舞蹈教学形式,而且能够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让地域文化走出地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

[2]胡树新,唐丽颖.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探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涂远娜.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上一篇:话题是破不了的梗 下一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与专家型中学英语教师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