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主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2 06:11:19

试论自主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合作、互助互动的共同发展的过程。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是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它的出现是必然的,时代要求的学生不只是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创新能力,有独立见解。并且,时代的发展无形中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才能使本专业专业化,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而语文学科本身具人文性。

新课程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理念,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将自主学习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教学。学生大多是充当听众的角色。每个答案几乎都有标准答案,学生受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从而没有发展的空间。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犯着同一个毛病。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说,学生在安静地听。现在,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作出一些转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转变方面:

1、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2、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氛围对学习热情有促进作用,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融洽的气氛。给学生轻松的心情学习。课堂气氛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摆下严肃的面孔,多给学生耐心的指导,多给学生鼓励。

学生的心理机智发展还不完善。如果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生很难找到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教育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个假期自学语文教材。

首先是要了解班级群体心理,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规范。心理学指出:群体规范形成后,每个个体均会按照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的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而有的班级的学生则是启而不发。这正是一些群体规范在起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通过问卷、谈话、聊天等方式把握学生的群体心理,找出消极的群体规范,如“发言是炫耀行为”、“大家都就懂就你懂”……并分析这些消极规范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有发言倾向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成为学生的共同规范。

其次是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培养特定的情感氛围。教师的精神面貌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很大影响。从教师进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学生就把目光盯在教师身上,开始向老师学习,包括教师的行为、情绪等。雨果说过:“笑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因此,教师还应注意要根据课文内容使使自己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爱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爱好愈浓,留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1.导入的探究。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问题导入法,活动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用哪种方法导入都不重要。关键是你采用的导入切合课文。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到课文中的学习中。

2.导学的探究。要开展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主线必须明确,清晰避免造成混乱。

总之,自主性学习是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参与性,教师也从以往的施教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完成学习任务,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上一篇:谈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感触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