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申中国当代陶瓷的潜在样貌

时间:2022-10-12 06:10:07

引申中国当代陶瓷的潜在样貌

“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中国当代陶艺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约20年的语言实验过程,经历了由形式问题到媒介语言实验到文化关注,由淡化意识形态到重回意识形态到将意识形态风格化的演变,使现代陶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容纳当下的体验和拓展文化视野的功能。”这是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的戴雨享教授在参加完双年展之后的有感而发,戴雨享教授是“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主要负责人之一,而在他的感慨中我们看到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当代状态。

“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以官方的角度来说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浙江美术馆、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但从青年艺术家、学院学生的角度来说,双年展就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一个给予更宏观认识当代陶瓷艺术的展览。“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于1985年举办了第一届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双年展也的确已经成为最能呈现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现状的展览之一,也见证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沿革和发展。

在历届的“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中,所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学院状态,而当代陶瓷已经不仅仅是我们概念中的陶瓷,它已经延伸出了我们概念中的陶瓷边界。“学院派”的陶瓷艺术创作承担着当代陶瓷的“尝试”,它对于当代陶瓷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和引领的作用。双年展聚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院校的艺术家及学生参与,虽然每个学校在陶瓷专业的教育方向上都不尽相同,但从展览来看,各学院对待当代陶瓷都有共同的挖掘——探索陶瓷材料的更多可能性。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一直在生发出有别于传统的呈现方式,陶瓷材料也一直在往更广的范围延伸。

“学院派”的陶瓷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忽略市场的,这种忽略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显现的“单纯”,但是也正是“单纯”使得在艺术创作上更显纯粹。“学院派”对于陶瓷艺术的创作还是依附于传统陶瓷的工艺与材料,这种依附也正是陶瓷材料其自身材料属性的特殊之处——材料呈现对于工艺的依赖。“学院派”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的态度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所以在双年展中的作品样式也是各有各的呈现风格。有保守也有先锋,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观念价值体系也有自己的理论支撑。当代陶瓷也正是在“不同”中延伸、丰富着自己,而且避免了被所谓主流文化的牵制。其实这也正是“学院派”所具有的“强势”。“学院派”也正因为“强势”在思维模式以及观念表达上更宽泛、自由,也更加敢于尝试,他们更加关注当代的人文环境与现实情境。

今年的双年展也就是“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特邀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两所外国院校的10位艺术家及学生参加,呈现了部分优秀的国际当代陶瓷艺术。双年展的这种平台给予了当代陶瓷一种“新”,而艺术家对于陶瓷艺术系统的学习中并不排斥“新”的冲击,反而更愿意接受并提炼“新”。西方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语言、思维观念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也有着很深的潜在影响。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对于陶瓷有着一种带有民族情感的“拥有权”,但是在当下的当代文化的环境中,文化资讯的同步性和文化问题的共通性背景下使得中国当代陶瓷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叉,但这不代表是对民族情感的抛弃,而是对东方价值文化的拓展与重构。在这种“交叉”中,陶瓷媒介的文化属性也让其在艺术创作中生发出更多的角色位置。

介于以一种综合知识体系的多样性再现的当代艺术文化,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不可避免的与这场文化的融合产生碰撞,并在当代艺术中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现。“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以一种学术角度来引发对于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更深的思考。所以双年展对于探索研究当代陶瓷向当代艺术延伸的知识构架产生着理论上的支撑,也以一种现实呈现解读着中国当代陶瓷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相关状态。

上一篇:我不是一姐,我是吴敏霞 下一篇:沈从文的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