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闻摄影的多向选择

时间:2022-10-12 04:32:57

刍议新闻摄影的多向选择

有人说,文艺作品的产生靠塑造,摄影作品的产生靠选择。大艺术家罗丹也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足见选择在新闻摄影中的重要地位。

选择所包括的内容

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稍纵即逝的典型瞬间,千差万别的摄影位置,五光十色的变化色彩……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摄影作品。由此可见,选择是一幅新闻摄影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那么,选择包括哪些内容呢?

内容(题材)的选择。我们的镜头所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拍什么与怎样拍,无时无刻不令我们作出抉择。新闻摄影记者也应像一些文字记者那样,要有丰富的知识、材料积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新闻题材内容价值的判断来决定取舍,作出选择。众多新闻摄影佳作的产生,无一不是巧妙选择的结果。

体裁的选择。单幅照片:最快捷、最迅速反映新闻事件的主要形式。专题摄影:通过不同画面的组成,来表现一个主题。跟踪摄影:通过纵向比较来反映环境及人物情感的变迁。如徐永辉反映叶根土一户人家几十年的报道。

表现手法的选择。好的内容主题只有通过好的画面视觉表现才能成为好的摄影作品。摄影记者只有掌握了娴熟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地使主题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的选择常常包括:

瞬间的选择。新闻摄影作品的魅力在于瞬间的撷取。瞬间画面的选择往往取决于摄影记者综合功力的高低。1961年度荷赛最佳新闻照片《浅沼被刺》(日本长尾安摄),就是典型瞬间抓取的杰作。画面上,浅沼正佝偻着身躯,动作已经失控,眼镜即将坠落,表情显得十分恐惧;刺客则是凶相毕露,手持尺把长的尖刀,正欲再次行凶(就在刺客准备刺第二刀时,记者按下了快门);周围的一些人,为了保护浅沼,正伸出手来想拉住或推开刺客,却还没有一个接触上他,似乎也都有三分惧怕。如此真实的现场气氛,大大增强了照片的视觉效果,使之成为历史镜头,长留人间。不仅突发性事件需要摄影记者的瞬间选择、抓取,非突发性事件同样需要摄影记者选择瞬间。

位置的选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优秀的摄影作品离不开鲜明的主题和完美的构图形式。摄影位置的选择离不开距离、方位、角度三要素,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不同的摄影位置,所形成的照片的构图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拍摄位置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摄影记者的创作意图。如获第53届荷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的《伊朗大选抗议者》(意大利马斯杜尔佐摄),几名妇女在屋顶高喊反对内贾德的口号,以抗议伊朗大选结果。画面上,高大的建筑物占满空间,画面中间人们可以看到屋顶上3名妇女很小的身影。与激烈的抗议场面相比,这个画面太“渺小”了,而正是这“渺小”的画面,给人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

光线的选择。人们常说,摄影是用光作画。的确,熟练地掌握好用光,才能更好地表现、深化主题。如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尤金・史密斯1972年拍摄的《水俣》,用黄昏时分的逆光表现,渔船上的两个渔民轮廓清晰的剪影,使照片的内容带上了沉重的悲剧色彩。特别巧妙的是点明主题的那条有毒的鱼,落在深色鱼网上反射着落日的余光,十分突出。从而反映出因工业污染而使鱼水银中毒给日本渔民带来危害的严重程度。

细节的选择。已故著名作家沙汀在谈小说创作经验时曾说:找故事容易,找“零件”难。他所说的“零件”就是细节。在新闻摄影中,一个好的细节,不但会给照片增添人情味、幽默感,而且有时还会突出、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获第31届荷赛新闻特写一等奖的《成交了》(美国鲍勃・柯斯特摄)选取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一个细节。这即将握在一起的两只手,使人感到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两个代表各自集团利益的大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一笔交易,生动而入木三分的刻画全赖于细节的巧妙运用。

发表时机的选择。新闻摄影报道,贵在一个“新”字,如果图片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就失去了新闻的特点。所以要求新闻摄影记者讲究时效性,要对照片进行“热加工”,及时完成报道任务。但是,也有一些新闻,图片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或保密制度、宣传纪律的约束,不能及时报道,只能进行“冷处理”,待条件成熟才能选择时机发表。如反映1976年“四・五”的《力挽狂澜》(王立平摄)和李晓斌的《上访者》,若干年后首次发表,仍然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表现手法上,除上述几种选择外,还有线条、影调、色彩、暗房制作等方面的选择。

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无时无刻不贯穿在整个新闻摄影的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则成了新闻摄影记者追求的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要多学理论,提高思想水平。新闻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摄影记者。所以,摄影记者也要“吃透两头”,了解一些政策法规,熟悉生活,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辩证地看问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了,对一些事物才能从片面到全面,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的摄影记者在谈到这方面的体会时曾说:“想到什么,才能看到什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积累知识。穆青曾要求青年记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的积累,实践的积累,感情的积累,思想的积累”。作为摄影记者还应增加个形象的积累。在变革的年代,在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大量的新知识、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间断地学习,学习积累各类书本和实践知识,这样在摄影实践中才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才能抓取到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厚积薄发,方有大成。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往往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提炼主题。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题材的取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都是围绕突出主题的要求决定的。在确定主题时,要选择群众关心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及有争议的问题;在深化主题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进行研究分析;在表现主题时,则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以小见大,以小见深;这应成为摄影记者选择报道题材、抓取独家新闻照片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炼主题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和指导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越强,主题就越深刻,新闻价值就越大,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就越好。多实践。新闻摄影是实践性的工作,仅有好的创意、想法而不深入生活多实践是不行的。加上一些主观的想法,由于理论水平和以往经验判断的局限,难免与事物本质有偏差甚至相悖。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深化、修正报道的主题,在实践中调查研究才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是选择角度、提炼主题的前提条件。

现如今,解海龙的名字已经和“希望工程”联系在一起。起初,当他怀揣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供的贫困山区的分布图和介绍信走向穷乡僻壤时,他的目的很明确:拿出准确反映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照片。但他每到一处,都被那些贫苦而渴望读书的孩子所打动。于是他不再单单拍贫穷的现象,也拍起贫困山区孩子不畏贫苦、渴求读书的感人画面。而最终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那幅农村小女孩睁着一双忧郁的大眼睛、渴求读书的《返校学童》和《烤烤冻僵的小手,继续上课》等。在摄影实践的过程中,主题被他深化了。

创新意识。新是新闻的特征,创新将使新闻摄影作品魅力无穷。新的事实,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形式,都应是新闻摄影记者孜孜追求的东西。乔天富记录1991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渎职者的窘境》和荷赛获奖照片《示威者》(荷兰马克鲁格摄),由于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才使得照片别开生面,令人赞叹。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报社)

编校:施宇

上一篇:3G时代手机视频广告发展初探 下一篇:人本价值是新闻传播多重价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