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当防“肠中风”

时间:2022-10-12 03:00:44

许多人都知道,脑血管缺血、出血会引起中风(脑卒中),冠状动脉缺血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但是,因腹腔动脉缺血而使小肠、结肠缺血缺氧造成“肠中风”,则鲜为人知。

一日,我在病房值班,病房收住了一位急腹症病人。患者熊先生,年龄56岁,因急性腹痛入院。病人入院时屈曲侧卧于床上,不停地,看样子腹痛得特别厉害。

我立即为病人作了检查,发现他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脉搏110次/分,血压90/50毫米汞柱,且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已处于休克状态。病人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从腹腔穿刺抽出的是不凝的血性液体,将穿刺液镜检未查到食物残渣等肠内容物。从病人家属处得知,病人脐周腹痛已有4个多小时,初起疼痛可耐受,以后腹痛逐渐加重呈刀割样痛,呕吐过数次,未腹泻,因绞痛不能耐受才被送入医院。根据病情推断,最大可能是肠绞窄或急性坏死型胰腺炎,为了明确诊断,我决定剖腹探查。

打开腹腔后,即看到有血性液体涌出,约有1000毫升。探查发现,大部分小肠发黑坏死,但未见有肠扭转和肠梗阻。那么,小肠坏死的原因在哪里呢?进一步探查,在肠系膜根部有一个黄豆大的硬结,在其上可触及到肠系膜动脉搏动,在其下动脉搏动消失,看来可能是“肠系膜动脉栓塞”。我立即在肠系膜动脉搏动中止的部位切开,发现这黄豆样的硬结就是血栓。取出血栓后,肠系膜动脉搏动开始恢复。但由于小肠缺血时间太长,坏死的小肠已不可能逆转,只好做了大部分坏死肠管切除术。经过全力抢救,熊先生的性命总算是保住了。

病人肠系膜动脉的血栓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命的血栓可能来自心脏。熊先生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还合并房颤,即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失去了整体有效收缩的能力和排血功能,血液在心房内就有了回旋、停留的机会。这样,心内壁上就容易形成凝血块,这种凝血块叫做“附壁血栓”。附壁血栓脱落下来的栓子,随血液运行,当这种血栓栓子运行到与其口径相当的动脉血管时,这条动脉就会被堵塞。如果被血栓堵塞的血管属于供应某器官组织的终末动脉,再没有其他侧枝循环供应,那么这个器官组织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熊先生的这个附壁血栓栓子堵塞了肠系膜动脉,使肠系膜动脉所供应的肠管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

这要命的血栓也可能来自肠系膜动脉本身。这是因为,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以形成血栓,脱落后的血栓栓子随血液运行,堵塞了肠系膜动脉,形成“肠系膜动脉栓塞”,使肠道缺血缺氧,引起缺血性肠病,即“肠中风”,发生肠坏死。

缺血性肠病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初期,病人于饭后有饱胀感和上腹部疼痛,持续1~3小时,吃得过饱或进食脂肪过多则腹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如此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之久,症状日趋严重,并可伴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体重逐渐下降。过度劳累、饱餐、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等原因,可诱发肠系膜动脉急性痉挛而闭塞。若动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则肠系膜动脉被堵塞,肠壁可因缺血缺氧迅速发生坏死,上腹部及脐周出现刀割样绞痛,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水样或血性腹泻,严重者进入休克状态危及生命。

缺血性肠病的病情凶险,后果严重,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很高。诊断此病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凡45岁以上中老年人有动脉硬化、多发性动脉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伴房颤者,如果出现反复的餐后腹胀或绞痛、肠功能障碍、体重下降三大症状,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血便时,均应考虑到缺血性肠病的可能。本病的一个特点是:腹痛常发生在饱餐之后,少吃或不吃饭,腹痛会减轻甚至不发生。

预防“肠中风”首先要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做到膳食合理、运动适当、情绪乐观。膳食中应少食用含饱和脂肪酸多的动物性脂肪,可食用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及低胆固醇的禽类肉食,多食用蔬菜水果。不要吃得过饱,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长(米)2〕≤24。要戒烟限酒,饮酒量每日少于30克酒精,且以饮葡萄酒为好。对已患动脉硬化者,除上述非药物治疗外,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能预防动脉硬化和降血脂药物,防止动脉硬化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

上一篇:莫轻视更年期抑郁症 下一篇:华师傅为何频发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