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时间:2022-10-12 02:59:21

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化人才建设紧密关系到全面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和进行科研创新的主导力量, 其信息素养对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我国的创新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强化高等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观念, 加强信息理论学习, 提高信息素养,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

关键词:高校教师 信息素养 继续教育

一、信息素养的构成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

1、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主要包括: (1) 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 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2) 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 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 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 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 如信息的滥用和泛滥、计算机病毒肆虐、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 这就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 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要信息责任感, 能抵制信息污染, 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 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社会的创建。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包括: (1) 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包括读、写、算的能力。尽管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读、写、算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仍然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在信息时代, 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2) 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 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与原则( 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 。(3) 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 、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等。(4) 外语。信息社会是全球性的, 在互联网上有80% 以上的信息是语, 此外还有其他语种。要相互沟通, 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 就要了解国外的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应掌握1-2 门外语, 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即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创新,从而产生新信息的能力, 同时, 有了新创造的信息, 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传递给他人, 与他人交流、共享, 从而促进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在要求

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等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此外,作为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如下要求: 第一,具备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第二,具有信息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三,对教学媒体及其功能的选择能力。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第四,媒体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优化组合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还要能够将体育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条件下,高校教师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者学习中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关

注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他们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寻找恰当的资源、决定使用的方法和评价他们的进步。第二,批判性反思。要关注学习者提出问题、取代或者重构一种假设的过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以往想当然接受的观点、行动以及推理和意识形式的过程;学习者最终认可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霸权内容与理解世界的“本质”所产生的表现,是如何支持没有代表性的少数人权力和自我利益的过程。第三,实践学习。高校教育是“持续的评价经验的过程”。高校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这些经验代表着有价值的资源。经验的方法包括游戏、模拟、案例研究、心理剧、角色扮演和实习等。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 坚守专业理念

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当前教学中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但教师必须明白: 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辅助教师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开阔学生视野,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信息技术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信息技术,而是为了教育,不论技术如何玄妙,教师永远是教育的支配者,技术应当永远为实际教学服务,并对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无条件服从。教师应当永远坚守自己的本色,跟随自己的专业理念,而不可沦为技术的附庸。

(二)提高信息意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只有良好的环境这个“外因”是不行的,教师这个“内因”还要起作用,最终实现专业发展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应该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深入了解并且具有良好的悟性,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有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

(三)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的应用,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应用信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运用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这样可立足于本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学实际,以促进本校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是一种直接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有其鲜明的特点,如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体性发挥好、培训效果好、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使教师所学到的信息技能、信息理论能迅速地与工作、真实的教学情境紧密结合,直接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 2) .

[2]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 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浅析提升德性规范行为 加强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 下一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