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时间:2022-10-12 01:52:09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生态平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早在公元前3世纪,先秦思想家荀况就指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古代《盐铁论法》也说:商鞅实行法制,规定了“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四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如今,剧增的人口、高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越来越先进的尖端科技,给生态平衡更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因而“爱护家园”“低碳生活”“只有一个地球”这些新一轮的标语又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着不和谐的声音,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去实施,尤其是教师更要担当起环境保护的宣传使者。语文课本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只要教师重视这一问题,就能成功地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学生将来是地球的主人,是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是他们认识自然,学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此,笔者谈谈语文课上环保意识的渗透。

一、研读课本,挖掘环保素材

中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或间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八年级下册的《敬畏自然》这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我在讲析时从课题入手,采用提问式开头:“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是否是消极无为之口号?释义“敬畏”分析其特定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还有八年级上册的《生物入侵者》,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文章告诉我们: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人为干预、打破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题材都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再挖掘出环保素材,拓展开去,就可以使环保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起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渗透环保意识

人类建设地球家园的同时,也使地球伤痕累累,给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环境恶化日益加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动植物种类不断减少,全球每年有4000万平方米森林消失,600万顷土地变成荒漠,却产生100亿吨垃圾,这些不断出现的惊人数字,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灾难。教师应以此为鉴,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讨论其根源,再联系实际调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找出变化的原因。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把那些灾害现象播放出来,并进行灾前灾后对比,真实的画面刺激脑海,既生动又形象,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明白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道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以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水平相比,可耕地仅占全球人均占有量的32.3%,森林为14.3%,淡水为28.1%,矿产为50%。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自然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告诉学生,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不能饮用,仅3%是淡水,且大部以冰的形式贮存在南极和北冰洋,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85个严重缺水,水资源十分有限。学生听了这些情况后,纷纷发言要节约用水,有的同学提出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脸水冲厕所等节水办法。有的说把南极的冰运回来融化后当水源,还有的说把海水变成淡水。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水患意识,还激发了学生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兴趣。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达成环境教育的目标,学生才会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三、开展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1.开展写作活动

写作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通过写作文,让学生把环保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从具体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与环保有关的文章时,一定要提示他们如何去渗透环保意识,去积累环保题材。带学生去校外观察,看山、看水、看房屋、看路桥,向当地人了解本地以前的状况,关注周边环境,观察人们的生活,认识动植物,在这些材料充足的基础上,写出这个地方今昔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还可以写城乡的异同及根源,写某人行为的好坏。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仅自己收获很多知识,还会把环保知识宣传出去,让当地的人们明白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参与到环保中去。

2.开展板报活动

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有关环保资料办成板报或宣传栏。用文章或图片的形式让人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在学校广播中播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启发,自觉参与到环保行列中去。

环保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增强环保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学科特点将有意识的环保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中,使每个学生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它。

总之,语文教学从挖掘环保内容、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意识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间、空间。这样,学生保护环境,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

(作者单位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教研室)

上一篇:在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中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下一篇:如何使活动课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