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课程价值,明确指导要求

时间:2022-10-12 01:36:43

凸显课程价值,明确指导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小学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设课程正式纳入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体系。十年来,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英语课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正是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实际,以及《标准(实验稿)》存在的对小学英语教学指导性不够等问题,进行修订。《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理念,保持课程结构框架和目标体系,强调能力培养,适当降低要求,加强教学指导。

一、 课程性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标准(2011年版)》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明确告诉全体英语教师,语言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意志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课程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标准(2011年版)》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这一课程理念不仅体现在按学生发展设计的课程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的描述中,也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程容量的调整中。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然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深入过程。在学习方式上,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强调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为学生学习、实践和运用英语创造条件;此外,进一步完善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 课程内容——调整课程容量,体现语言学习规律

《标准(2011年版)》充分考虑到小学英语师资现状,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了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

在语言知识的要求上更好地体现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指导性,如将原二级目标中对“语音”的要求从“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从强调语音知识转为语音能力。二级目标的“词汇”要求在原700个词汇的基础上,提出了总量为600~700个的弹性要求,并确定了小学阶段的423个基本词汇,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基本词汇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删除了二级“话题”要求中的有关植物、玩具、时间等内容,文字调整为“理解和运用有关下列话题的语言表达形式:个人情况、家庭与朋友、身体与健康、学校与日常生活、文体活动、节假日、饮食、服装、季节与天气、颜色、动物等”。进一步明确了小学阶段对语法的要求:“理解以下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并能在特定语境中运用:1.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2. 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3. 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时态;4. 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5. 简单句的基本形式。”以前的要求没有明确小学还是初中,使得一些小学教师不清楚语法到底需要教哪些内容,因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材的难度和考试的难度。

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要求上进行调整,有的适当降低难度,有的要求略有提高。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中学唱英语歌曲和歌谣的数量,从原来的一级和二级分别学唱15~20首和30~40首英文歌曲和歌谣减为10~15首和15~30首。将一级“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改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将二级目标描述中“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在二级“说”的要求中新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做简短叙述”,从把握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出发,在一级“写”的要求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的要求,将二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改为“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在二级“写”的要求中将“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提前,凸显字母书写的基础要求,将二级 “写”的要求“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在二级“读”的要求中增加了“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短信息”等语言运用的要求。

另外,在二级情感态度、基本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上也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这样调整一方面为了适当控制难度,另一方面为了更科学地体现语言学习渐进性的规律,有利于目标的逐步达成。

四、 课程实施——加强对小学英语的明确要求和指导

《标准(2011年版)》针对《标准(实验稿)》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二级目标描述比较笼统,对教学和评价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案例等问题,进行具体的补充和修订。在“教学建议”别强调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小学高年级的终结性评价要合理采用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还提供了大量操作性很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等等。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程标准不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指导,这些实例有助于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涵,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标准(2011年版)》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不仅要求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并逐步转变为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在小学阶段,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意识;同时根据学生的教学实际,面对普遍存在的大班额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还有,面对应试现象,应避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查和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倾向,开展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评价探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

上一篇:针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中信息安全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众包模式的企业创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