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时间:2022-10-12 01:18:05

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苦,少年时代历尽了磨难。早年生活的困苦,练就了他勤恳、踏实的品格。陶侃凭着军功,兢兢业业,从长史到将军,一直做到了东晋的荆州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陶侃做荆州太守的时候,凌晨天不亮就起来处理公务,早饭过后就召集大小官员开会,听取汇报,安排各项事务。用过午餐,还要挤一些时间来阅读史书,接着又赶快去处理公务。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有一段时间,荆州比较平静,堆积如山的公文少了很多。荆州太守府的书吏和官差们都松了一口气,这位不知疲倦的上司平时把大家撵得很苦,这回大家终于可以短暂地休息一下了。大家心里想,这位不知劳累的太守大人,应该也能美美地睡个懒觉了。

第二天清早,卫兵们看见太守大人依然早早就进了府衙,他在堂上坐了片刻,文案上却空空荡荡,没有一件文书,大堂里也没有了人来人往、紧张而繁忙地处理公事的热闹场面。卫兵们心想,最近四下无事,太守大人大概要回去休息了。只见陶侃叹了一口气,摇着头走出了大堂。太守府的大门前码着一大堆砖头,这是留着为太守府修理房屋用的。陶侃看了看这些砖,挽起袖子,开始搬砖。他把一摞砖搬到太守府衙的屋檐下,摆放整齐,又去搬下一摞。卫兵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太守是什么用意。几个卫兵想过去帮忙,陶侃却一挥大手:“站好你们的岗!”卫兵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太守从天色微明搬到太阳老高,大门前的一堆砖头被搬走了一多半。到了傍晚,只见陶侃走进府衙,又把屋檐下的砖头一摞摞搬出去,摆放在原来的位置。从日落黄昏直到月上东山,屋檐下的砖头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陶侃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把一堆砖搬来搬去。到第五天头上,一位书吏终于忍不住问道:“太守大人每天搬这些砖,是为了何故?”陶侃放下手里的砖,擦擦汗,说道:“我的志向是恢复中原,做一番大事业。现在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安逸,我真怕丢掉这一身本事。到时候朝廷要用我,我却不中用,成了废物,那可如何是好。我听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你我都不敢懈怠啊。”书吏听了,不禁暗暗钦服。

不久,太守搬砖的事在荆州城传播开来。官吏、将领们见太守对自己这样严苛,也都奋发起来,人人忙着处理手上的事务,闲时就砥砺学问,切磋武艺。荆州城出现了一片热闹、蒸腾的气象。

名句释义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出自《资治通鉴・晋纪》。意思是大禹这样的圣人,还要珍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普通人,应当珍惜每一分光阴。这句话常常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奋发自强。

博闻馆

陶母教子

陶母教子的故事非常有名。陶侃的品质、修养,和他的母亲湛氏分不开。

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带着几个朋友经过陶家。天色将晚,范逵就去陶侃家借宿。进门一看,才知道陶侃家非常贫穷,家里居然没有一点儿吃的。陶侃非常尴尬,也非常发愁,拿什么来招待朋友呢?范逵等人也非常过意不去,打算告辞离开。

陶母却竭力挽留,热情招呼范逵坐下。她吩咐陶侃先和客人聊天叙旧,然后转身出门,去解决客人的饮食问题。

陶母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她拿出剪刀,剪下自己的头发,出门卖给收头发的人。她用卖头发的钱换回了米、肉、酒。可家里连柴火也没有,客人们还骑着马,柴草和马料怎么办呢?

陶母想了想,便撬下了家里房顶上的几块木板,又把垫在床上的草席拿出来,切碎喂马。

不久,陶母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马匹也吃上了草料。范逵等人知道陶母剪断头发,拆掉木板、草席来招待自己,非常感动,与陶侃结成了生死之交。

后来,陶侃做了浔阳县吏,专管当地水产。当时浔阳有一种特制的鱼产品,叫做“鱼(zhǎ)”。陶侃念着母亲贫苦,就装了一罐鱼,送给了母亲。陶母接到礼物,却很不高兴。她把陶罐封好,写了一封信,和陶罐一起送给了儿子。信中这样责备陶侃:“你作为官吏,竟然把自己管辖的物资送给我,这不但不能使我高兴,反而让我担忧!”陶侃看了信以后,非常汗颜,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因公谋私啊。这就是著名的“陶母封”故事。

(选自《中华名句故事》,中华书局2013年版)

上一篇:花边饺子里的母爱 下一篇:三句话不离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