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时间:2022-10-12 11:50:50

张家川县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摘要]本文从自然环境、人力资源、国家发展政策和制度安排、产业结构、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现状等方面,分析了张家川县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为发展民族经济找到突破口。

[关键词]张家川县;民族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59-02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如何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是为了找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突破口,切实解决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本文以张家川为例,探究了制约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张家川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海拔1486~2659.4米。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全年降雨量较少,农业落后。地形复杂,层峦叠障的高山隔断了与内地以及地区内相互之间的联系。而经济文化赖以传输的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落后,信息不畅,交通闭塞等,严重地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民众的商品经济意识淡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应再是一个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单元,而应是开放型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使张家川由于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对外界要求低,交换少,这样就造成了其社会的封闭性和自我循环状态,影响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其功能。反之,张家川商品经济不发达,使其市场发育严重不足,又造成市场机制不健全,从而影响着张家川民族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人力资源因素

本地区群众由于居住偏远,受现代思想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准则影响较小,有很多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科技上,专业技术人才少,力量薄弱,对科技的应用程度低。在文化生活上,本地区普遍文化事业发展落后,现代文化对群众影响小, 宗教对本地区影响较大,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化于民族意识之中。再者,由于张家川经济比较落后,各个产业不发达,造成劳动力大量剩余,于是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外出打工。大批劳动人口移出不利于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移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必然造成张家川人才的流失。大规模劳动力移出造成本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三、国家发展政策对张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的西部大开战略给予西部民族地区更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时至今日,张家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总体较低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张家川居民的生活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伊始,中央和当地政府出于政治的考虑,把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维护安定团结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政策向东部倾斜,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西部民族地区的计划经济和政府指令经济仍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制度安排方面的差距成为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张家川民族地区处于“双重迟发展”的状态,一方面落后于东部和汉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还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东部地区凭借国家倾斜政策和初步形成的市场机制,将西部少民族地区的资源、人才和资金不断地吸引过去,资源的巨大地区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相对经济地位的重大差异。其次,由于长期的扶贫,一方面张家川部分群众对扶贫变得麻木不仁,对改变面貌缺乏信心。加之长期无偿扶助,群众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张家川地理环境恶劣,生活资料贫乏,生产条件艰苦,社会经济落后使得地方工业发展艰难,难以改变财政靠中央补贴的状况。由此,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做到扶贫应与开发相结合,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张家川的人口素质;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均经济指标。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

张家川县原始工业、主导产业少,产业关联度差,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设备陈旧,经济效益基本上是单一农牧结构,技术水平和种植品种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交通、建设、工业、商业、服务等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信息传递、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一列服务不成体系。这样一种支离破碎、缺乏有机联系的状况,使张家川的经济在整体上不具备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活力。

形成上述状况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张家川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性不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总体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脱节。民族经济的发展不能真实反映该县域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两者明显不一致、相分离。第二,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农牧业比重过高,工商业不发达。本县少数民族群众绝大部分从事农牧业,而且传统农牧业比重很高,工商业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企改革的推行,原有这些国有工矿企业纷纷倒闭、解体。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由于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政策、资金、技术等而发展缓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极为有限。

五、对矿产资源开发缺乏足够的补偿,当地群众从中受益很少

张家川是资源富集区,许多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好,发展资源开采和加工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已经成为张家川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着力点之一。张家川境内有许多矿厂,这些矿厂少数是当地政府投资之外,很多是私人投资开采。但这些采矿企业对当地的补偿较少,不论是生态破坏的补偿还是对当地农牧民的补偿都很少。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低,目前税收财政体制对地方留利也较少,源开发区的群众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负外部性倾向明显。

张家川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并非民族地区固有的特征,而是在其客观的自然条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结果。因此,要改变张家川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既要考虑克服客观因素,即地理环境限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45~46.

[2]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50~170.

[3]王存教. 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8,(1):33~35.

[4]陈才.人文地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0~71.

[5]陈丽新.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13.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娱乐教育 下一篇:庆阳老影:寻根怀祖一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