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曹植游仙诗之比较

时间:2022-10-12 11:46:01

摘 要:诗歌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游仙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曹植和郭璞则是魏晋时期继承和发展游仙诗的两位重要人物。本文将从写作动机、思想和旨趣、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对郭璞、曹植二人的游仙诗做一个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郭璞;曹植;游仙诗;比较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81-02

诗歌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郭璞和曹植同是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二者均是继承和发展游仙诗的两位重要人物。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创作取得高度成就、可称游仙诗的祖师爷的则应推郭璞。《文选》所选的八篇游仙诗中,郭璞一人的游仙诗就占了七篇。本文将从写作动机、思想和旨趣、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对郭璞、曹植二人的游仙诗做一个分析和比较。

一、写作动机

说起写作动机,不得不提及二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郭璞,字景纯,河东人。郭璞善于卜算,有大才,是当时的名士。魏晋时期,社会名士屡遭迫害。郭璞因此先后避乱于江东、江南,历任宣城、丹阳参军。晋元帝时期,升至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324年,郭璞因力阻王敦谋逆而被杀,时年49岁。究其一生,才高位卑,不得志。

曹植,字子建,为曹操第三子。曹植自幼聪颖,援笔成章,深得曹操宠爱。曹操曾着意培养曹植为继承人。然而曹植却缺乏政治家应有的内敛与成熟,行为放荡不羁,屡犯法禁,最终引起曹操震怒,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曹操病逝,曹丕继位。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自由洒脱、豪气干云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丕病逝之后,曹■继位,仍然对他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整日里忧生惧祸、动辄得咎,处境颇为艰难。究其一生,是从云端跌落到尘埃的悲剧。

二者相似之处,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均受到打击和压迫。区别的则在于二者思想不同。郭璞出身底层,心系苍生,他的人生观中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即使在他的游仙诗中,也表现出对百姓苍生的深切关注,以及抒发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曹植则是儒释道思想杂糅,其中又以道家思想为主。曹植早年并不相信神仙之说。他曾在《辨道论》中明确指出“神仙之书,道家之言”甚为虚妄,乃“愚民诈伪空言”。可是到后来,由于对人生的失望,他改变了对神仙之说的看法,又专门作了一篇《释道论》,检讨了自己以前的观点是“以臆断之,不可任也”,甚至于“但恨不能绝声色,专心以学长生之道”了。反映在他所作的游仙诗中,则是与神仙、方士结为伴侣,共同遨游嬉戏。他的游仙诗中表现的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更多的是对个人遭遇的不甘与不平。

二、思想旨趣

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钟嵘《诗品》评价郭璞的《游仙诗》“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咏怀”,《文选》认为郭璞的游仙诗“文多自叙”,笔者表示赞同。郭璞身逢乱世,虽屈沉下僚,却长怀入世之心。他的游仙诗虽然多描写隐逸生活,却体现出其浓厚的俗世关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深切关注。郭璞的为人处事,以及《晋书》所载他的一些奏疏,对此多有体现。他曾因为“才高位卑,乃著《客傲》”(《晋书・郭璞传》),甚至最后因力阻王敦谋逆而死。由此可见,诗人的心从未真正隐逸过,他抒写的隐逸之志,乃是仕图失意的反映,是为世所遗而不得不遗世的排遣;他遵守的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准则,是借游仙来抒发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以郭璞《游仙诗》的第一、二首为例,如其一: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时则保龙见,退以触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此诗明写有志之士若生不逢时不如隐居山林,隐居之乐强于入仕、甚于求仙。诗人给出的解释是,隐居可保持品德完整;入仕则会陷入身不由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其实这是诗人暗写自己的境遇,是诗人矛盾心情在游仙诗中的反映。再来看看第五首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此诗几乎可作为一首讨论人才境遇的诗歌来看待,更充分、真实地表现了郭璞的“坎■”之怀。诗人通过多种比喻,对人才的命运作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客观解读,是诗人饱经坎坷和磨难之后的人生思考。刘熙载认为该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评价很中肯。

郭璞的《游仙诗》也有几首是写神仙生活的,但往往有所寄托,如第三首对所谓的权贵进行了讽刺;第六首暗含警诫统治者灾祸将至之意。陈祚明说:郭璞“《游仙》”之作,明属寄托之词,如以‘列仙之趣’求之,非其本旨矣”(《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二)。这种说法是很准确的。

曹植所作的游仙诗有《升天行》二首、《仙人篇》、《五游咏》、《远游篇》、《飞龙篇》、《游仙》、《陌上桑》、《苦思行》、《平陵东》等。在这些游仙诗中,《升天行》是较早的作品。其中第一首云:

乘跷追术士,远之蓬莱山。灵液飞素波,兰桂上参天。玄豹游其下,翔■戏其巅。乘凤忽登举,仿佛见众仙。

诗人在想象中追随方术之士前往蓬莱仙山(传说中有长生不老之药的地方),并渲染了蓬莱仙境的美景。事实上,这是曹植对生命自由、如意生活的渴望。自曹丕继位以后,曹植过着名为诸侯,实为牢物的软禁生活,生存空间异常狭小。这首游仙诗就是诗人渴望突破牢笼,重新获取生命自由的内心体现。

在《游仙》诗中,诗人说明了自己升天游仙的目的: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

诗人幻想翱翔九天、骋辔远游,实质上是希望获得人生自由;害怕人生短促、烦恼苦闷,实质上是希望能“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这也体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期望自由而不可得、忧生惧祸的生活现实,以及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

愈往后,诗人对长生不死的渴慕愈盛。早期诗人还是“仿佛见众仙”,后来俨然已是天帝的贵宾。如《五游咏》:

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逍遥八■外,游目历遐荒。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华盖芳■蔼,六龙仰天骧。曜灵未移景,倏忽造昊苍。阊阖启丹扉,双阙曜朱光。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上帝伏西棂,群后集东厢。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踟蹰玩灵芝,徙倚弄华芳。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

此诗中,诗人的活动范围更广,对生命的眷念更执著。诗人描写自己在天宫中所受到的款待,其实也是在发泄在现实中动辄得咎、忧生惧祸的郁闷,以及韶华易逝却碌碌无为的恐惧之情。因此,诗人才格外害怕岁月蹉跎,渴望“延寿保无疆”。

三、艺术特色

郭璞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借游仙写其坎■之怀。朱自清说:“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人。”(《诗言志辨・比兴・赋比兴通释》)郭璞借游仙诗抒写失意之悲,与左思通过咏史鸣不平之气,可谓异曲同工。郭璞《游仙诗》还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王隐《晋书》说郭璞“文藻粲丽”(《世说新语・文学》刘注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曰:“景纯艳逸,……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钟嵘《诗品》评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郭璞的诗没有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将神、人、景都写得十分美好,读后令人欣然向往,这在当时是独领的,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钟嵘说他的诗“彪炳可玩”,将其评为“中兴第一”。

曹植诗的总体风格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还有不少婉约清丽之作,这些风格在他的游仙诗中也有体现。清人丁晏在《曹集铨评》中评曹植的《五游咏》道:“精深华妙,绰有仙姿,炎汉已还,允推此君独步。”确实,曹植想像瑰奇、笔墨绚丽的游仙诗,给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对后世嵇康、陈子昂、李白、韦应物等诗人的游仙诗具有极大的影响,郭璞也是受其启发的。嵇康《游仙诗》中“王乔畀我去,乘云驾六龙”,郭璞《游仙诗》中“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等诗句,都残留着曹植游仙诗的影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结语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其承继和发展过程中,曹植和郭璞是两座不可忽视的重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曹植、郭璞的游仙诗都是抒写胸中块垒的作品;曹植游仙诗个人色彩浓重,而郭璞则突出了他对俗世的关怀,明写“天上”暗比“人间”。二者的诗歌风格,不仅有相似之处,而且存在着承继关系。郭璞的诗艳逸华丽,曹植的诗瑰丽多姿。二者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保持了游仙诗批判现实的传统。曹植的游仙诗对后世的游仙诗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郭璞的游仙诗不仅在游仙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隐逸诗、山水诗都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连镇标.郭璞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郭璞和游仙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0.

[5]钟嵘.诗品[M].陈延杰,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蔡守湘.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237.

[9]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0.

上一篇:奢侈品营销的四大“亲民法则” 下一篇:论大学生畏惧中长跑心理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