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刺伤 切伤及贯通伤的治疗

时间:2022-10-12 11:19:53

咽喉刺伤 切伤及贯通伤的治疗

1、出血的处理

(1)急救时,只能用填塞止血法。颈部不能施行环形绷带包扎法,以免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为防止因填塞压迫气道而引起呼吸困难,可先行气管切开术。仅用填塞法不能一劳永逸地制止颈部大出血。待病人一般情况好转后,常需进行血管结扎术,并结扎一切可疑的出血点,并进行大量输血。

(2)在无止血和输血条件下,万勿贸然取出填塞物,以免再次发生大出血而措手不及。在大量抗生素控制下,填塞物可留置一周。填塞止血后,尚须有再度发生大出血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3)出血剧烈者,可用一面用手压迫止血,一面进行颈部血管探查术,指压不能过重,以不阻断其搏动为度。颈内静脉破裂者,有发生气栓之虞,此时须急将静脉裂口用手指封闭,同时扩大切口(一般是向下扩大皮肤切口),在颈根处将静脉的近心端予以结扎。动脉裂口可用细丝线缝合,必要时尚须行血管吻合术。结扎大动脉只能作最后的方法使用。由于颈动脉严重外伤而须牺牲颈内(或颈总)动脉时,宜用手指将出血处压住,同时迅速地给予输血,最好能将收缩压提高到16.0kpa(120mmhg)以上,再将颈总动脉钳住结扎。此法可减少死亡率和偏瘫的发生率。

2、呼吸困难(或窒息)的处理

呼吸困难可发生于呼吸道阻塞(如血块、组织移位或软骨内陷等引起的阻塞)、胸部和横膈的运动失常、纵隔气肿等情况。

(1)取除咽喉异物,吸出血或唾液,使病人侧卧或俯卧,托起下颌骨或将舌向口外牵出,并给予输氧。

(2)当伤口与喉或气管相通时,为了挽救病人生命,有时可将气管套管或空心橡皮管自伤口暂时插入气管,将橡皮管的外端从中劈为两片,末端各钻一孔,以布带穿过系于颈部,伤口内填以纱布,以免血流顺管流入气道。置管时间不宜过长,呼吸困难缓解后即应补行气管切开术。

(3)先行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行气管切开术。

(4)气管切开术:喉外伤的病人因随时有发生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可能,故对多数病人来说,气管切开术是必要的。对于喉外伤病人是否一律做预防性气管切开术,争论不少,故切开与否,当视损伤的范围,部位和是否有并发症等而定,但对于需转送的病人,宜先行此术。手术以低位切开为佳。

(5)合并气胸或纵隔气肿者,须请胸外科协助处理。

3、休克的处理

多由于失血过多之故,此时除为解除呼吸困难而施行气管切开术外,应停止一切手术和不必要的操作与搬动。注意保暖,采取头低位,及早输液及输血,并应用强心剂。

4、营养供给

咽部开放性外伤能否顺利愈合,与能否保证充分营养和防止伤口感染密切有关。通常可经鼻腔或口腔下一鼻胃管,输入高热量的流质饮食。如有困难,也可从颈部创口或经食管造口(作于伤口水平以下)放入。

早期放置鼻胃管,尚有避免发生咽喉或食管瘢痕性闭锁的作用,也为日后进行扩张手术准备了条件。

5、伤口初期处理

(1)对咽喉浅表外伤,颈部软组织损伤较小而无感染者,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反复冲洗伤口后,清创并行初期缝合。先用羊肠线将软骨膜、肌肉和皮下组织分层对合缝好,皮肤用丝线缝合。放置引流条,24~48小时后抽出。

(2)对有感染可疑病例,则须切除全部的失去活力的组织,使深部组织充分暴露,5~7天后再行延期缝合。

(3)对咽喉本身外伤的处理,不宜随意进行清创术。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如行气管切开术及吸除气管内血液),对咽部的切伤,如已伤及舌骨、舌肌,发生舌下垂者,应将舌拉出,予以固定,然后用肠线缝合咽部粘膜。对喉部伤口,应尽可能保留喉部软骨,并按解剖学关系用肠线分层(粘膜、软骨、肌肉、皮下组织)对位缝合,必要时候内置橡皮管或塑料膜,以免后遗狭窄。会厌软骨断裂者,须予修整对位缝好,缝合甲状软骨伤口是时,宜用褥式缝合法,如软骨因钙化而不易缝合时,也可将软骨伤缘对齐后,将其外侧面软骨膜缝合。如在战场上,对喉组织缺损过多者,不要强加缝合,可在施行气管切开术后,用消毒凡士林纱填塞喉腔(将纱布缝于皮外固定,以免坠入呼吸道),迅速后送。

(4)凡严重颈部伤口的急救处理,不可用颈部环行绷带包扎,以免发生喉水肿或加重脑水肿及脑缺氧。如用填塞止血法须包扎颈部时,可将健侧上肢高举过头作为支架,再用绷带将健侧上肢连同伤侧敷料一道包扎,方不致压迫气管和健侧颈部大血管。

参 考 文 献

[1] 孔凡彬, 张春宁, 吴小进. ct诊断闭合性喉损伤的价值探讨. 山东医药,2006年 第46卷 第32期.

[2] 路学美, 张素华,张世红,沈玲. 闭合性喉气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3] 李学佩.喉闭合性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一些问题[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2期.

[4] 路学美,宫丽丽.闭合性喉气管断裂的诊治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5] 李学佩.喉闭合性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一些问题[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2期.

上一篇:γ-谷氨酰转肽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皖南地区一起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