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中秀才的心理分析

时间:2022-10-12 09:25:52

《为奴隶的母亲》中秀才的心理分析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的经典小说之一,虽然至今已经经历了80多年,可是其代表的文学价值却没有因此而贬值,这部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非常值得研究的代表作品,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这部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却非常的细腻,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小说中的秀才这一形象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突出当时“典妻”事件的悲剧色彩。典妻题材的文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作家关注的重要内容,其中《为奴隶的母亲》就是这一类文章中的佼佼者,文章通过细腻的文笔,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无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典妻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由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生活难以维持生计,迫于无奈,丈夫通过将妻子典当给富裕人家的方式获得金钱,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本文中的主人公春宝娘就是被典当给秀才,并为他生子,在这个过程中,秀才的心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看似飞扬跋扈,可是深入的分析可知,秀才也是充满悲剧的一个人物。

一、避免“不孝”之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更是背负上了这样的枷锁。秀才就是这种思想的受害者,虽然家庭条件富裕,也有妻子为伴,但是由于没有儿子,导致香火无法继续。为了能够完成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使命,秀才只能采取“典妻”的方式维系家族的香火。秀才与春宝娘的关系非常的复杂,从严格意义上分析,秀才是春宝娘的第二任丈夫,但是他们之间却没有感情,存在的只是一种交易。秀才之所以典妻,也是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并不是出于之心,所以秀才典妻这一行为说明秀才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因为50多岁还没有子嗣,导致家族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意见,为了能够摆脱这种情况,秀才才会采取典妻。从某种意义上分析,秀才与春宝娘都是“工具”,春宝娘是秀才生子的工具,秀才是家族延续香火的工具。

二、自私

春宝娘进入秀才家里之后,秀才为了能够让春宝娘早日为自己生下儿子,完成香火传递的使命,他对春宝娘嘘寒问暖,伺候的无微不至。如果抛弃典妻这一背景,秀才的这一系列的行为可谓是关怀备至。但是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秀才这一行为也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秀才担心春宝娘无法替自己实现延续香火的使命,导致自己依然无法在家族中抬起头做人,所以他不敢得罪春宝娘,只能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去感动春宝娘,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讨好就是一种自私,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自尊。从另一方面分析,秀才对春宝娘的好也给春宝娘在秀才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秀才还有大妻,秀才对春宝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大妻嫉妒,认为是春宝娘抢走了属于她的一切,所以出处针对春宝娘。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导致春宝娘处于被动、受压迫的地位,秀才的这一系列行为都带有一定的自私性。

三、软弱

秀才虽然是一家之主,可是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却是敢怒不敢言。在封建社会,女子嫁给男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宗接代,可是大娘却又偏偏不能生育,这样就导致她在秀才家的地位非常的尴尬。虽然从秀才个人角度分析,大娘在家里地位很高,可以对自己的丈夫指手画脚,但是从秀才整个家族家族分析,大娘却是被讥讽的对象。如果秀才没有软弱的一面,在封建社会,秀才完全可以另娶她人,甚至休妻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秀才并没有这么做,在家里依然忍受着大娘的指责与谩骂,直至50岁之后,在家族利益的驱使下,大娘才被迫妥协,帮助秀才典妻。所以从这一方面可以得出,秀才的性格非常的软弱,属于逆来顺受的类型,不会主动的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四、欺软怕硬

秀才是一个典型的欺软怕硬的人物。在自己的家中,大娘可以对他呼来喝去,随意喝斥,但是秀才都不敢进行反驳,只能忍着。在自己的家族中,秀才也是对任何人都恭恭敬敬,不敢有任何的马虎。但是对于一些弱小的人,秀才却表现出他飞扬跋扈的性格特点。比如在得知春宝娘为救春宝,而将自己送给春宝娘的青玉戒指给了春宝的父亲之后,他丑恶的一面就暴露在春宝娘面前,以前那个“嘘寒问暖”的虚伪面纱被彻底揭开,他对春宝娘说“总是前夫和前儿好,无论我对你怎么样!本来我很像再留你两年的,现在,你还是明春就走罢。”从这句话可以体验出秀才众多的性格特点。其中给人最为直观的就是他那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对于大娘,他不敢说出这样的话,但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的春宝娘,秀才却不留任何情面。

五、虚伪

在秀才的家里,大娘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秀才之所以能够典妻,都是因为大娘无法生育,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娘才是秀才家里真正的一家之主。春宝娘也只是秀才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在生育前,秀才担心春宝娘不能为自己实现目标,所以嘘寒问暖,对她的生活照顾的也是非常周到。但是春宝娘生下秋宝后,秀才关注的重心就发生了改变,虽然送给春宝娘代表家族的青玉戒指,但是那也只是想借春宝娘的手,将青玉戒指传给秋宝,并非真正的送给春宝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得知春宝娘将青玉戒指送给前夫后,才会恼羞成怒,所以虚伪是秀才的一个主要心理特征。

六、腐儒

秀才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腐儒,虽然满口之乎者也,一派文人墨客的打扮,但是却没有一点真学实才。春宝娘为他生下儿子后,秀才高兴万分,可是却为了给孩子取个名字,三个月都没有取出来,这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虽然一生都在读书,可是读书却只能背,而不能将之活学活用,这也是当时教育的失败之处。除此之外,秀才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也透露着与之身份不符的行为,所以腐儒是对秀才最好的归纳。

《为奴隶的母亲》是一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学著作,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寻找到这部著作中被遮蔽的现代性,可以让我们可以对柔石以及它的作品进行身为深刻的解读。这部小说中描绘了各色各样的人物,但是每一个任务都具有悲剧色彩,这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痛斥。对于穷人,为了能够生活,甚至可以放弃自尊,作出“典妻”之事。对于富人,为了延续香火,他们同样可以放弃自尊,讨好典当来的“妻子”。秀才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富人,迫于家族利益,采取“典妻”方式,为家族延续香火,成为家族的“工具”。

上一篇: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贵在得法 下一篇: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将仲子》三译本比较研...